「古董教父」盧芹齋的傳奇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盧芹齋,出生於一八八O年,浙江湖州盧家渡。

初名「煥文」;後改名「芹齋」。

盧幼年失怙,初寄養於遠房的堂叔家,後入南潯張家做僕人。

張家大少爺,就是日後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從2000年開始,中國人進入了藝術品市場,尤其樂於回購流失在海外的藝術品。

有人說這種局面要拜盧芹齋所賜,因為據說1949年之前流失出去的中國文物,有一半是經盧芹齋之手的。

東西方評價的兩個極端

對於盧芹齋的評價

歐美的「古董教父」與中國的「賣國賊」。

法國頒給他軍團級榮譽勳章,中國判他死刑。

在中西方古董界,盧芹齋的名字常常被蒙上許多複雜的含義,在他長達50年的海外古董貿易生涯中,究竟有多少中國古董通過他的手到達了海外藝術市場,至今無人能說得清楚。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兩駿」和宋代《睢陽五老圖》。

△「昭陵六駿」中「颯露紫」與「拳毛騧」現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盧芹齋還發明一套特有的術語(如平衡、對稱、協調)向歐美人解說中國文物藝術的美,使他們得以擺脫浮淺的東方異國風味,學會真正鑑賞有價值的青銅器、古玉器、古陶器、唐三彩、佛教造像等等,大大提升了眼界。

其畫廊成為名噪一時的沙龍,芸萃各界名流,盧芹齋儼然成為中國文物大使,羅拉推崇他為亞洲藝術的「康 維勒」。

△《睢陽五老圖》繪製的是馮平等五位北宋名臣的全身肖像該畫於民國時期流出海外,如今一分為五,藏於美國三家博物館

在國人長久的印象中,盧芹齋「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

曾有學者統計,如今流失于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是經他之手售出,他為了一件喜歡的東西,花錢盜墓不惜掘地三尺。

其中最為國人所詬病的,是他盜運昭陵二駿。

花錢盜墓掘地三尺

盧芹齋在中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

隨後是軍閥混戰,各省出現割據局面。

孫中山對復辟皇權的袁世凱宣戰聲討,中國陷入一片混亂。

但對盧芹齋來說,好戲才剛剛開始。

他不等中華民國宣告成立,盧芹齋的中國公司「盧吳」就先開張了。

「盧吳」設有兩個分號。

一個在北京,另一個分號在上海。

如果自己看中的東西在市面上找不到或已經出手,盧芹齋就會走地下路線,花錢盜墓,甚至不惜掘地三尺。

一向被中國老百姓奉為神聖不可侵犯之物的宮廷御用,如今也成了他志在必得的獵物。

文物一旦跟皇室沾邊,拿到海外就身價倍增,市場上趨之若鶩,因此對文物商來說,器物的來路十分重要。

1915年12月17日,盧芹齋以1600美元的價格(現價值35868美元)向弗利爾出售了一幅18世紀康熙年間的絲絨壁毯,在交易單據上他做了貨品的詳細介紹:「朝廷御用,1913年盜於熱河避暑山莊」。

1916或1917年,盧芹齋主導了一樁著名的盜墓活動,此事至今被他的同胞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莫大破壞和褻瀆,甚至有人將之與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相提並論。

事後他將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中的兩尊石刻浮雕販往了國外。

這筆交易的確無與倫比,無論是其出自皇陵的尊貴程度,還是其2米高、1.7米寬、重達4噸的分量。

出手價也令人咋舌:125000美元,打破了當時文物成交價格的紀錄。

更不用說此物重要的政治、歷史及藝術價值。

巴黎紅樓的傳奇

盧芹齋在巴黎

在巴黎富人區蒙梭公園附近,一座赭紅色的中式樓房特別吸引路人的目光。

有一天,盧芹齋突然決定在巴黎的造一間完全中國式的房子。

這個決定難辦之處是:1926年中國還是個積弱窮困的中國,很多人對中國人還是非常歧視的。

比這更難辦的是巴黎的市政規劃非常嚴格,尤其是在富豪雲集的8區。

經過重重困難,盧芹齋買下一個舊旅館,完全拆除,在倫勃朗〔Rembrandt〕和古塞〔Courcelles〕街的交角---即現在的秘魯廣場〔PlaceduPérou〕於1926-1928年間建成了這個風格特異的中式樓房。

這可能是巴黎市內最正宗的一個中國式的建築。

△現巴黎紅樓的掌管人為盧芹齋的後人亨雅爾夫人新中國成立後,古董出境受到嚴格管理,盧氏公司失去了貨源,

只有靠出售原有的庫存古董和為客戶訂做中式家具維持。

一棟完全中國式的閣樓出現在巴黎中心,也成了他展覽自己收藏文物的中心。

與此同時他在巴黎郊區SURESNES建了一間廠房,專門製造仿古的家俱,這些家具古香古色,同時又根據現代人的習慣加以改良,價格適宜,很受歡迎。

紅樓的第二層牆壁全部以明代、清代花鳥人物漆畫壁板為裝飾,配以花鳥浮雕藻井和家具,中式雕花床被改成了壁龕,裡面陳設著佛像與畫卷,窗戶也做成中式雕花窗欞,十足中國傳統建築的風姿。

三層、四層並不對外開放,目前用於儲存古董家具。

五層的一間和地下層都是印度古董的展廳,裝飾風格也是純印度的,壁板雕塑都是真正的印度古董。

「不情願的退休了」

盧芹齋晚景

盧芹齋一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不僅化險為夷,甚至帶來了新的機遇。

但這位冒險家最後還是沒有躲過歷史的車輪。

盧芹齋花了九年時間籌集資金、打通關係,獲得一批1923年于山西出土的晉國祭祀彝器,但這批精品青銅器在海關處被扣押,輿論將盧芹齋推上風口浪尖,使得他不得不韜光養晦。

十幾年後,當他將這批寶貝由北平輾轉運至上海時,時任上海市立博物館館長楊寬則聞訊親往海關「瓮中捉鱉」,將貨物扣押至1949年中共上海市政府成立,青銅器被移交給上海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雖然損失慘重,但盧芹齋畢竟遠在歐洲,尚能全身而退,他在中國搭檔們被新政府定為「反革命分子」從而遭到處決,財產充公,文物被送入當地博物館,處境淒涼。

而盧芹齋本人也「不情願地退休了」,他通知了老客戶和業內好友,清空了存貨。

自1949年起,他不僅不再回中國,為了擺脫干係,他決定辦理入籍法國手續,而造化弄人,他直至去世仍還是中國國籍。

8年後盧芹齋因病於瑞士尼翁小城去世,結束了他的傳奇一生。

結語

是非功過盧芹齋

盧芹齋在1950年曾試圖為自己辯護,堅稱自己出口的文物都是市場上通過與別人競標買來的,他說:「我賣到國外的文物如今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如果它們留在中國,還不知會遭到何時毀滅的厄運。

」後來文革爆發,這些文物倘若留在中國,躲得過浩劫嗎?發人深思。

盧芹齋也認為「藝術沒有國界」,「環遊世界的藝術品就像是不說話的外交使節,它們讓其他民族了解中國,熱愛中國。

△《盧芹齋傳》

台灣收藏家曹興誠曾為《盧芹齋傳》作序,有此精闢之見:今天中國文物面臨的重大危機並非所謂的文物外流,而是文物的作假與賣假。

從金縷玉衣到漢代玉凳,文物鑑定權威一個個地被贗品騙過。

將來博物館裡的藏品都可能有真偽的爭議。

因而他說:「中國現在應該做的,不是去索回所謂流失海外的文物,而是應該尋找一個方的盧芹齋。

本文根據第一收藏、網易新聞等多篇文章改編而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需合作請直接給公眾號留言。

< END >

本文轉載自常青藝術,如需合作請直接給公眾號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流失海外的文物至少有一半是他倒賣的!

提及C .T. Loo這個名號時下有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它是國外某個新上市時髦品牌的商標事實上,它確實是一個赫赫有名的世界大牌只不過是上世紀一個中國商人在海外開的公司經營的全部都是來自中國的絕世珍...

同古堂|神秘的中國文物市場第一操盤手

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商人」。的確,作為一個古董商人,單純從商業回報而言,他無疑是成功的。直到現在,巴黎市中心那座看似格格不入的「紅樓」,依舊是一枝獨秀的東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