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聯裝戟的出土竟證明了郭沫若對先秦青銅戟的形制猜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戟流行於先秦時期,關於這種武器的形制,一度是個謎。

先秦時期沒有留下能夠證明戟的外形的典籍,而後世的戟與先秦時期的戟形制差別較大,實際是不同的東西,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金石學家都搞不清楚戟的具體樣子,只能根據自己的想像去復原傳說中的戟,結果畫出來的復原圖千奇百怪,什麼樣的都有,雖然也有個別跟真實中的戟比較接近,但更多的是和戟風馬牛不相及的造型。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金石學家的局限性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都有關係。

秦俑坑中完整的戟

先秦時期的戟以聯裝戟為主,戟頭為矛頭和戈頭組成,用繩索捆綁在竹木所制的柲上柲。

而金石學大興於清代,距離先秦時期兩千餘年。

在兩千年的時光洗禮下,這些戟被發現的時候,用於捆綁的繩索和柲都已腐朽,到了金石學家手裡的時候,戟已經變成了矛頭和戈頭。

任誰也想不出來它們原來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種武器。

秦代相邦七年戟

那有人可能要問了,就算木柄腐朽,墓地中還是會留下痕跡的嘛,包括組成戟頭的兩個部件,戈頭和矛頭的位置也還是它們原來的位置,有這些信息,還是可以復原出戟的形態的嘛。

理論上是不錯,但上述這些東西有一個前提,就是「在科學的考古發掘之下」,而古代的中國並不存在成系統的田園考古活動。

金石學雖然與考古學相近,但側重方向不同。

盜墓者掘墓的目的在於謀取錢財,也不會注重記錄墓中痕跡。

郭沫若

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發生改變。

,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

20世紀30年代,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了兩件水陸攻戰銅鑒,上面鑄有用戟作戰的士兵形象;1937年,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了一件聯裝戟,木柲痕跡尚存。

隨著這些文物的出土,學界對於戟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郭沫若經過考證,認為戟應該是由戈和矛聯裝而成的武器。

郭寶均為了梳理關於戟的知識,親身參與多次發掘,對戟的演變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台西遺址

建國後,各地都出土過許多聯裝戟,其中不少帶有柲的痕跡,關於東周時期戟的結構,最終有了定論,那就是戈和矛的結合體。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把戟出土於1973年,地點是河北蒿城台西。

在藁城的台西、莊合、故城、內族四村之間,分布著三個高大的土丘,分別稱為「南台」、「西台」、「北台」,當地村民建築用土多來源於三個土丘。

1965,台西村的村民在西台取土時發現了一件玉戈,其後又多次發現青銅器和其他文物。

1973年,河北省文管處組建考古隊對台西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經考古人員鑑定,台西遺址由商代中期的居住遺存和墓葬組成,而最早在這裡生活的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居民。

台西出土的戟

台西遺址的1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銅戟。

該戟一件由柳葉形矛頭和一件直內無胡戈頭聯裝而成,戈頭與柲呈90度夾角。

柲長64cm(一說85cm),截面為扁圓形。

台西出土的商代鐵刃銅鉞

這件戟是現存最古老的戟,也是唯一一件商代時期的聯裝戟。

商代軍隊以步兵為主,主要格鬥武器是矛和戈。

學者們認為,這件戟的主人有可能是一個腦洞大開的發明家,出於改良兵器的考慮,把一件戈和一件矛組裝在了一起,由於這件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意外,因此也沒有在當時流行開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哪些證據能證明成都從秦漢起已取得大都市資格

文/李殿元成都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僅城址不變、城名不變,更重要的是,它的發展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成都擁有從古到今的眾多古遺址,這些古遺址及其發掘出來的古珍古寶古物,也使得成都的古都歷史熠...

蘇格蘭青銅時期武士社會地位高

本報綜合外媒報導英國《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官網於2月15日刊登的一則消息稱,蘇格蘭東北安格斯(Angus)地區新近出土的青銅矛頭表明,武士階層在該地青銅時期可能處於領導地位。...

遙遠的時代:商朝士兵怎麼穿?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也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得以窺見並復原商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