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證據能證明成都從秦漢起已取得大都市資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李殿元

成都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僅城址不變、城名不變,更重要的是,它的發展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成都擁有從古到今的眾多古遺址,這些古遺址及其發掘出來的古珍古寶古物,也使得成都的古都歷史熠熠生輝。

從4000年前到2400年前

成都是古蜀文明的中心

近幾年,在成都作為中國西部有重要影響的大都市的發展、建設中,不斷有一些關於成都古老歷史的考古發掘消息。

例如:

2001年,在成都鬧市區商業街發現一處罕見的大型戰國船棺墓葬。

這是一處距今2400年左右的古蜀開明王朝晚期(約當戰國早、中期)的大型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

墓向為東北—西南向,墓坑長約30米,寬約20米,面積達600平方米;墓坑現存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大型的(10米以上)有4具,最大的1具長達18.8米,直徑1.7米,堪稱中國的「船棺王」。

專家表示,「商業街船棺墓地規模宏大,但這種宏大是通過一個群體來體現的。

在以前發現的船棺墓中,雖然有個別數棺一穴的例子,但像這樣大的墓穴和一穴中這樣多的船棺(包括少量其他形的棺木),以前還從未發現過。

2007年,在成都市雙流縣華陽河池社區一樓盤工地,發掘出距今4000年左右,處於夏代的古代遺址。

遍布遺址四處的古人堆放垃圾的灰坑、灰溝以及大量古蜀文明的早期——「寶墩」時期陶器殘件、石器為主表明,這裡曾是一定數量的古蜀先民集中居住之地,功能類似於現在的「居民小區」。

成都挖出4000年前夏朝遺址,價值不可低估。

2011年,在新都褚家村發現了一處商周時期古遺址,面積達到了上萬平方米。

根據該遺址出土遺物的特徵分析,該遺址的文化性質屬於十二橋文化,年代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末期至西周初年,距今時間在3100年左右,與古蜀文明的中心——十二橋遺址和金沙遺址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此外,遺址的最下層還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晚期寶墩文化的遺物。

這種早晚文化層疊壓的情況十分罕見,為今後構建和研究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學的文化序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

新都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曾先後發現和發掘了新繁水觀音商周遺址、桂林鄉五四村商代遺址等十多處先秦時期遺址。

這些有部分是大眾不太熟知的重要考古發現,而如金沙遺址等,則早為大眾周知、蜚聲世界。

上述考古發現說明在古蜀時期,成都已具備一定的城市形態,成為古蜀文明的中心。

僅最近10年的考古發掘

已可充分證明秦漢後成都是大都市

秦代,成都正式建城,這是歷史有確鑿記載的。

從此後,成都就保持和延續了大都市的繁華興盛。

最近10年的考古發現,能充分證明。

——2007年,成都大慈寺江南館街出土了大面積唐宋街坊遺址,以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清晰的排水系統,一舉成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10年11月,在天府廣場東御街發掘出兩塊東漢晚期的大型紀事石碑。

較大的石碑上有1300多個文字,小的石碑上也有1000多字。

保存如此完好,又有文字記載的石碑在全國都是罕見的發現。

碑文內容與成都地區的學校有關係,石碑出土地點可能就是漢代文翁石室遺址。

碑文還說當時曾收集整理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散失的文章,可見記載的是成都文化史上的盛事。

——2012年7月中旬,為配合成都地鐵3號線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牛區天回鎮建設工地(俗稱老官山)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清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

墓葬內發現4台西漢時期織機模型,以及920支醫學竹簡、經穴漆人,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此外,還有50餘片木牘,大量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鐵器等等。

從這裡發現的文物,創下國內多個首次。

出土的織機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織機模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機模型,代表了當時紡織手工業的最高水平,甚至對世界紡織史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2013年1月,在成都天府廣場鐘樓下,發現了一頭沉睡千年的石犀。

大石犀埋藏在西晉地層以下。

除石犀外,還發現了一千多件代表不同時期的文物,涵蓋了戰國、西漢、東漢、蜀漢、西晉、東晉、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個時期。

證明該區域屬於秦漢以來「大城」的範圍,在歷史上屬於十分重要的區域。

——2014年,成都體育中心南側的一處工地里,發掘出一段超過7米深的溝壑,溝壑兩側是散落的石塊、磚塊,還有用於堆砌城牆的紅色方條石。

據考證,它就是始建於隋朝的人工湖「摩訶池」——這個原本只存在於古詩詞中的文人騷客泛舟遊覽勝地。

2016年,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綜合樓工地上發現了摩訶池的西北邊界,還出土了大量唐宋至明代的瓷器等生活用品,以及古代的瓦當、滴水等建築材料。

綜合曆次的考古發現推測,摩訶池鼎盛時期的最大面積約1200畝,相當於110餘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摩訶池遺址,成都市將在摩訶池東華門遺址的基礎上修建一個面積約50萬平方米,既有類似於希臘雅典衛城遺址歷史感,又有類似於紐約中央公園休閒功能的蜀都遺址公園。

——2014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正科甲巷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舊址進行考古發掘時,再度出土了唐宋時期的成都街坊遺址,其中還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唐末排水渠。

有意思的是,這段土壙磚砌的券拱式排水渠,並非東西或者南北走向,而是西北—東南向,而這也正是唐代成都城市的方位格局。

從漢長安城開始,中國的城邑都是嚴格的正南北向建制,但是在古蜀文化中,卻有一個特別的方位體系,也就是西北—東南的斜向方位系統。

新津寶墩城址、金沙墓葬甚至成都的不少街道都一脈相承了這個方位體系。

……

這些考古發現,證明成都在歷史上從來就是大都市。

成都城址中心、成都城名之所以長期不變,就是「天府之國」的文化具有超強的延續性與穩定性。

成都雖然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外部有群山環繞,但是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從東亞宏觀地理位置考察,成都是中國唯一的三大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的交會點,因而成為古代中國內陸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的樞紐。

早在先秦時期成都就與東南亞有著十分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經雲南,進入緬甸、印度,於東南亞各國影響力甚大;成都早在先秦時期就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秦以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東北亞、東南亞各國發生經濟、文化的交往;成都在漢代是中國重要的絲綢織品生產中心,尤其所產蜀錦獨步天下,自漢至唐的數百年間,蜀錦等絲綢織品成為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遠銷至西域、中亞、歐洲,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摘自中國古都學會·成都共識

●連結

成都的

國家考古

遺址公園

2010年10月11日,國家文物局官網公告——《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的通知》,包括四川在內的七個省市的12個項目成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面積最小的,但是它也是唯一一個真正地處大都市鬧市區的遺址公園。

據文博界人士處的消息,在下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申報中,屬於成都區域的位於邛崍現存13個窯堡的邛窯遺址,位於新津縣、成都平原古蜀文明最早源頭之一的寶墩遺址,位於都江堰青城鄉被確認為重要史前城址的芒城遺址,位於郫縣三道堰鎮屬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遺址,位於溫江區萬春鎮屬長江上游文明起源中心點之一的魚鳧史前遺址,也有望被納入,並最終形成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文化考古遺址公園群。

此外,成都還有近4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數量多,而且古今歷史連貫,充分證明成都作為大都市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