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球十大考古發現回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考古學》雜誌如約在年末發布了2014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今年,安菲波利斯古墓的遺址發掘可謂又一個考古引發大眾想像的經典案例;同樣 引人注意的還有經歷了幾十年搜索發現的170年前的一艘沉船;科學家對墨西哥發現的一顆頭骨分析揭示了最古老的美洲人;在佛陀故鄉藍毗尼的一座木結構建築 則可能改寫佛教的傳播歷史。

本年度的十大考古發現跨越全球各地,縱貫千年歷史,不論是田野發現、水下考古、遙感探測、實驗研究,都顯示了考古學對於真相探索的能力。

這份榜單也旨在告訴人們,關於我們的過去,總還有未知值得探索。


  一、巨石陣面積勘察 英國,威爾特郡

在勘測機器背後的巨石陣,是更廣闊的新石器時代景觀的一部分。

仿佛巨石陣本身還不夠壯觀,一次包括了航空雷射搜索、探地雷達和遙感科技的設備的勘察,發現了豎立了5000年之久的巨石陣僅僅是一片更廣闊的新石器時代景 觀的一部分。

2014年9月,英國科學節上首次公布了這一發現,這次調查揭示了17座新的紀念碑以及上千種尚未得到解釋的考古遺物,包括小神龕、墳墩、大 量土坑,它們遍及索爾茲伯里平原方圓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二、Seaton Down錢幣貯藏庫 英國,德文郡

這個羅馬錢幣儲藏庫中錢幣的面值不大,但不能就此抹殺這一發現的價值。

一個金屬探測器在英格蘭西南部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一片羅馬錢幣貯藏庫,並發現了22000餘枚錢幣,時間跨度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之間。

據參與發現的大英 博物館的錢幣學專家Vincent Drost說,這一貯藏庫可能是個人積蓄、商業買賣,也可能是士兵的薪酬。

在其中發現了很多小面值的銅合金錢幣,所以整個庫藏錢幣的總價值可能還不及幾枚 金錢(solidi,古羅馬錢幣的一種),但研究者仍然認為這一發現大有價值,因為進一步的研究將會對了解君士坦丁幣制有很大的幫助。

  三、希臘最大的古墓 希臘,安菲波利斯

安菲波利斯古城遺址的入口處有一對斯芬克斯石像。

2012 年,考古學家在雅典以北約570公里處的安菲波利斯古城附近發現了1500英尺長的大理石和石灰岩城牆。

2014年這個團隊終於發現了通往這一片遺址的入 口,入口處有斯芬克斯石像和三座獨立的墓室。

第一座由白色大理石鋪成,內有一對10英尺高的女像。

第二座墓室的地板上是冥王劫持泊爾塞福涅的神話故事圖。

而第三座墓室的門足有4英尺寬,內部有更多的雕像。

這一古墓能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最後幾十年,當時安菲波利斯是希臘的馬其頓統領下的重要城市。

  四、佛教的最初 尼泊爾,藍毗尼

對於藍毗尼的這一挖掘成果,被認為為「佛陀生活在何時」提供了新證據。

在尼泊爾藍毗尼的挖掘成果揭示了佛教早年不為人知的一些細節。

根據傳統,藍毗尼是Maya Devi生下Siddhartha Gautama的地方,後者成為了佛陀。

許多古老的佛教神龕都能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當時阿育王所統治的孔雀王朝對於佛教的早期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 在藍毗尼所留存下來的孔雀王朝的寺廟下,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更早的木結構,大約能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

研究者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佛龕,這 一發現可能也會對「佛陀究竟生活在何時」的討論提供新的證據。

有趣的是,這次發現是在一個現在還活躍著的佛寺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僧侶和朝聖者們在上面念 佛吟唱,而考古學家們就在底下工作。

  五、解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以色列,耶路撒冷

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研究今年有了新的研究方式。

耶 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的進化人類學小組先後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尼安德特人的表觀遺傳。

傳統的研究方法損傷性太大不適用於稀少的尼 安德特基因材料。

而他們的研究能夠揭示現代人在和尼安德特人分離之後大腦和機體是怎樣進化的。

這種新的研究方式得出了新結論是,有兩組決定人體型的基因在 尼安德特人那裡是非常不活躍的而在現代人中則高度活躍。

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尼安德特人有更厚的手掌、更寬的膝蓋和肘關節以及相對較短的肢體了。

另外一些和疾病相關的基因,諸如老年痴呆症、孤僻症、精神分裂症等,也被發現在現代人類中較為活躍,而在尼安德特人中則不活躍。

一位研究者說這些基因可能創造出了進化界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施捨了一點好處,但同時疾病的風險也就增加了。

  六、加拿大發現Erebus 加拿大,維多利亞海峽

  加拿大維多利亞海峽的搜尋行動發現了一個半世紀前失蹤的船隻。

很少有考古發現是由一國首腦所發布的,但是今年九月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則發表演說,「我很高興地宣布今年的維多利亞海峽搜尋行動解決了加拿大長久以來最大的謎題之一,我們發現了在1846年富蘭克林探險隊中失蹤的兩艘船。

1985 年五月John Franklin爵士駕駛著兩艘船HMS Erebus 和Terror號從英格蘭出發尋找西北航道,不久就消失不見。

一百多年來,關於這兩艘船的搜尋一直沒有間斷。

就在總理宣布這個消息的三周後,考古學家確認 了發現的船隻就是Erebus號。

對於加拿大來說,這次發現不僅僅是解決一個長久以來的謎團,總理哈珀更將其視作加拿大對於北冰洋主權及其豐富資源的掌 控。

  七、沉沒的拜占庭王宮 土耳其,伊茲尼克河

考古學家在尼西亞古城的這一片水域發現了一座5世紀時期的王宮。

距離伊斯坦堡近100英里、位於伊茲尼克河岸的尼西亞古城既不偏遠也不默默無聞,所以當考古學家Mustafa Sahin在一次例行勘察時發現了一座5世紀時期的王宮時感到相當吃驚。

「當我從直升機上看到它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怎麼會之前都沒有人發現呢?」 這一遺址現在已被石板加固,將會作為一座水下考古博物館。

  八、法老之前的木乃伊 英格蘭,約克郡

製造木乃伊的方式原來早在公元前4300年就存在了,遠在法老統治埃及之前。

對現藏於英國博爾頓博物館的裹屍布的研究證明了埃及人製造木乃伊的方式早在公元前4300年就已經存在了,比人們通常預想的要早1500年,遠在法老統治之前。

約 克大學的考古化學家Stephen Buckley說,這些裹屍布上瀰漫著松木樹脂、芳香植物液、植物膠和植物油以及天然石油,「這個配方和3000年以後的配方幾乎完全相同。

」有趣的是, 這些早期的木乃伊製作只包括頭部、手部和腳部,後來為了更好地保存才開始覆蓋全身的。

  九、藍牙的堡壘 丹麥,K ge

丹麥新發現的這座堡壘是生活在10世紀左右的維京海盜藍牙建造的。

在 哥本哈根西南部今年發現了一座由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藍牙是他的外號)所建造的堡壘。

這位丹麥第一國王活躍在10世紀,曾是有名的維京海盜。

這也是60年來這個國家第一次發現這樣的堡壘。

考古學家用遙感探測儀確認了475英尺寬的環形構造及周圍的建築物。

他們還發現了堡壘的兩座大門以及燒過的木材痕跡,證明這座堡壘曾被攻擊過或是棄之不用 了。

現在丹麥已知的維京堡壘有四座,都可追溯到哈拉爾德統治時期的公元981年左右,且形制都差不多。

這次的發現或許能給歷史學家帶來新的視角。

  十、Naia13000歲的土著美國人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對Naia頭骨的研究發現,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美洲人。

2007年,潛水員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了一顆完整無缺的頭骨,頭骨主人是一個15-16歲的女孩,他們稱之為Naia。

今年,科學家宣布了對Naia頭骨的研究成果。

  經過多種方法的考證證實Naia生活在12000至13000年以前,也就是說她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美洲人。

對其線粒體DNA進行分析發現,她的某組基因在現代土著美洲人中也有發現。

她的頭骨構造也同肯納維克人十分類似。

考古是研究如何尋找和獲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以及如何依據這些遺存來研究人類歷史的一門學科。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很早就有學者注意到進行古代遺蹟考察和古代遺物研究的重要價值。

那麼,世界上都有哪些考古發現呢?哪些考古發現最驚人?下面一起來看看世界十大最新考古發現。

1、「飢餓時期」出現吃人現象

據國外媒體報導,1609年冬天,英國殖民者在北美洲詹姆斯敦(北美洲第一個英國永久殖民地)度過了一個可怕的「飢餓時期」—— 80%的殖民者死於飢餓和疾病。

2013年,在對碎石堆挖掘中,發現17世紀一具遭受破壞的十幾歲女孩骨骼,骨骼表面出現刀痕和咀嚼痕跡,表明她被殘忍地屠殺,並證實當時的英國殖民者被迫吃人維持生活。

2、遠古疾病資料庫 考古學人類骨骼

2013年,數碼疾病網站發布了數千例歷史和考古學人類骨骼雷射掃描數據,形成病理學樣本公開資料庫,便於研究人員和公眾訪問。

3、穴居人的秘密生活

2013年的研究報告揭曉了穴居人的私密生活,進一步激起對人類進化起源的各種辯論。

首次繪製出完整的穴居人基因圖;研究表明穴居人存在近親交配,穴居人與現代人類也存在著異種交配。

穴居人的私密生活。

深入研究揭開了穴居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他們使用骨質工具,生活起居安排;他們會對死者舉行葬禮,偶爾會嗜食同類。

4、掩埋在停車場的理查三世屍骨

2013年最吸引人的考古發現來自於英國萊斯特郡停車場,2012年挖掘到的屍骨殘骸現證實屬於15世紀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

5、空中考古勘測技術

考古學並非總是在地下挖掘,2013年最具特點的考古研究工作是在空中進行。

空中雷射掃描技術——「雷射雷達」,能夠探測到隱藏在地下的遺址殘骸,並揭曉隱藏在吳哥窟、中美洲、蘇格蘭等地區隱藏的考古遺址。

6、倫敦的龐貝城

2013年4月份,考古學家在倫敦金融中心維多利亞女王街辦公區挖掘發現數千件古羅馬時期的古董和建築遺址。

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40-410年,其中發現幸運符、錢幣、皮鞋和寫字板等。

這將有助於人們重新認識古羅馬時代倫敦的狀況。

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稱為「倫敦的龐貝城」。

7、舊石器時代洞穴手繪大師是女性

近期,考古學家對西班牙和法國境內舊石器時代洞穴石壁上的古人手印進行了研究分析。

發現這些手印多數是女性留下的,暗示著舊石器時代洞穴「手繪大師」多數是女性。

舊石器時代洞穴「手繪大師」多數是女性而之前由於圖案主要是描繪狩獵過程和一些動物,被猜測應當是男性繪製的。

8、神秘的萊克格斯杯

考古學家分析萊克格斯杯獲得了驚人發現,這個美麗的古羅馬杯子是由飽含微觀銀和金粒子的玻璃材料製成,放置在光源前可以從綠色變成紅色。

這種1700年前的技術可以徹底改變疾病和生物危害的探測方法。

9、融入時尚元素的考古發現

考古學不僅具有科學研究價值,而且還溶入了時尚元素。

2013年英國博物館舉辦了齊普賽寶藏展,呈現了伊莉莎白一世時代和斯圖亞特王朝的珠寶首飾,其中有一塊精美的祖母綠手錶,已有400多年歷史。

10、大型宋墓的神秘面紗

2010年11月26日中午1時許,在六安汽車客運東站附近的六安市交警支隊新址工地上,正在施工的挖掘機突然挖出一個黑乎乎的坑洞,洞口周邊全是疊壘有序的長方形大塊青磚,伴隨著不斷湧出的泥水,三口朱漆棺材變魔術般地浮現在工人們的眼前,施工隊的師傅伸頭一看脫口說道: 「乖乖,這棺材紅彤彤的跟新漆的一樣!」。

現場施工負責人劉周偉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座古墓,具有文物保護知識的他,立即讓工人們停止施工,並旋即打電話向市文物管理部門報告。

這時,發現古墓的消息迅速在工地上傳播開來,工人們越圍越多,為保護文物不出意外,果斷指揮施工人員用黃土對裸露的棺材進行掩蓋,等待文物管理人員的到來。

下午2時許,六安市文物局接到報告後,立即指派市文物行政執法支隊率員趕赴現場,初步勘定為宋代古墓。

市文物局立即組織考古隊,進行搶救性發掘。

連日來,經過考古人員的發掘清理,一座外觀獨特的古墓葬露出真容。

據考古專家介紹,這是一座圓形穹隆頂、拱結構的宋代磚室墓,分別有墓道、甬道、墓門、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門磚牆與室墓之間留有空隙,墓室頂部為磚砌券拱,整個墓葬坐北朝南,占地東西7.2米,南北6.9米,墓門高約1.2米。

用來砌墓門和墓室的青磚燒制規整,磚砌結構奇特,凸顯古代工匠高超技藝。

宋墓結構常見有青磚砌成的船形、六邊型、正方形等,圓形穹隆頂較為少見。

宋代有墓室葬、石棺葬、木棺葬等多種形式,其中尤以墓室葬最為講究,多系官吏、富紳之墓。

在北方,宋墓主要採用磚結構和穹窿頂,南方的宋墓一般為筒券頂或平頂。

此種圓形穹隆頂的大型宋墓在六安還是首見,從規制上判斷應是宋代官吏和富紳大墓。

從目前發掘情況看,尚未發現盜洞,料墓內文物保存狀態較好。

中國二十世紀震驚世界的十大考古發現

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裡,誕生了中國現代考古學。

考古領域的重大發現一次次轟動了全國乃至於全世界。

這些「奇蹟」不斷改寫著民族和人類的歷史。

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我們回顧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並希望藉此機會向無數為考古事業付出艱辛勞動的專業工作者,和那些具有高度文物保護意識的普通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引發了對殷墟的發掘。

「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它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達仁堂中藥鋪購得治療瘧疾的中藥。

在其中的「龍骨」上,他意外地認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

  「龍骨」成為值錢的古董之後,商賈為專擅厚利而隱瞞了其真正的出土地點——河南安陽小屯。

直到1908年羅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從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其規模和成就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抗戰爆發後,發掘工作被迫中止。

1950年起,新中國的考古人員繼續發掘,並於1959年設立了安陽殷墟考古工作站。

經過70多年的發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發現中,除甲骨文之外還有大量珍貴墓葬、祭祀坑、車馬坑等。

小屯東北地的殷墟中心還保存了宮殿宗廟的遺址。

  這些遺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會生活狀況,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的文明程度和工藝水平。

著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該鼎於1939年在安陽武官村挖出,因無法搬運,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於是復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敦煌:嘆為觀止的藝術寶藏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意外發現。

這座掩沒在漫漫黃沙中長達1600餘年的文化藝術寶庫引起了巨大反響。

八十多年來,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專門學科。

1900年5月21日,一個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在監督僱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號石窟甬道中的積沙時,「忽有天炮震響」,「山裂一縫」,奇蹟出現了。

王道士順手用菸袋鍋向裂縫處敲了幾下,發現裡面竟是空的。

  於是,在僱工的挖掘下,一個內藏無數古經、繡畫、文書、法器等無價之寶的藏經洞就這樣重見天日了。

藏經洞是莫高窟寺院僧侶在躲避戰亂遷徙他鄉時用來珍藏佛家寶物的。

這些僧人既沒回來,新來的僧人也無從得知,於是這批稀世珍寶在石洞裡一睡就是近900年。

  令人痛心的是,由於王道士的無知和當地官員的腐敗,這批寶物先後遭到俄、英、法、日等國的「探險家」的數次豪奪,損失極為慘重。

藏經洞的發現是重新喚起人們重視敦煌的一個契機。

敦煌石窟的重要還在於它保存著為數驚人的雕塑和壁畫。

  這些藝術珍品經過從北朝到元代千餘年的雕琢,反映了宗教的文化內容和建築、服飾、舞樂等社會史跡,具有極高的歷史、學術和科學價值,而且,其藝術價值也令人嘆為觀止。

  北京人:五十萬年前的祖先

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發現為世界人類史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筆。

北京西南有一座石灰岩的小山。

採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發現化石。

  老百姓稱之為「龍骨」,並將它們賣給中藥鋪。

1918年,來華擔任礦政顧問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來到「龍骨山」。

1926年,外國學者們證實,安特生等人1923年發掘出的化石中有一顆原始人的牙齒。

這一發現震撼了世界科學界,沉睡了50萬年的「北京人」化石終於被發現了。

1927年,中國地質調查研究所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分別代表中外雙方簽署了系統發掘周口店的協議,經費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時許,太陽落山,寒意襲來。

在昏暗的燭光下,有人忽然大聲叫了起來:「這是什麼?人頭!」主持發掘的專家裴文中激動地將其親手取出。

  這就是這震驚世界的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

周口店的發掘工作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共發現了6個完整及較為完整的頭蓋骨和大量的、包括40多個人類個體的人骨化石。

此外,還有大量簡樸的生產工具和用火的遺蹟,為研究四、五十萬年前的原始人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但令人極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發現的化石都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中失蹤,至今不知去向,成為不解之謎。

化石的失蹤和化石的發現一樣,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定陵:地下宮殿的輝煌

1956年,發掘定陵的工作正式開始,一座神秘輝煌的地下宮殿被打開。

得到珍貴文物的同時,考古學界也得到了許多教訓和啟示。

1955年10月3日,吳晗等人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長陵。

雖有鄭振鐸、夏鼐提出異議,但周恩來還是簽字同意了。

1955年底,「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

但考慮長陵太大,考古隊提議先試掘一小型陵墓以積累經驗。

1956年5月19日,定陵發掘鏟下了第一鍬土。

發掘從寶城南側一處砌磚塌陷處開始,在打開兩條探溝後,意外發現了一塊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小石碑。

  這一石碑是定陵建成又土封后,為在皇帝皇后一去世立即找到墓門而留下的指示標記。

依石碑所指,第三條探溝挖成。

1957年5月,正值發掘工作一周年之際,激動人心的場面出現了。

石隧道的盡頭出現了「金剛牆」。

  打開金剛牆,就進入了地下宮殿的第一道大門。

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除萬曆帝及其兩個皇后的三具屍骨外,還有袞服、金冠、鳳冠等稀世之寶。

但是,豐富的收穫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代價。

  在接踵而來的「文革」風暴中,包括三具屍骨在內的大量珍貴文物被付之一炬。

此外,由於當時並不具備處理、保存特殊出土物的條件,加上工作中的失誤,致使一些文物遭到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鄭振鐸、夏鼐於痛心疾首之際上書國務院,請求立即停止繼續發掘帝陵,並得到了周恩來的批准。

就連當初積極籲請發掘的吳晗也對此後悔莫及。

  滿城:金縷玉衣、長信宮燈與博山爐

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子的墓葬。

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和錯金博山爐等罕見珍品得以重見天日。

河北省保定市西北20公里的滿城縣有一座陵山,自古就被傳為帝王陵墓,當地居民也稱自己的先人是給人看墳的,但沒人知道更多的實情。

1968年,這個古代謎案就在解放軍開山的炮聲中揭開了。

5月的一天,施工官兵發現山坡上被炸出了一個大洞。

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指派考古所專家與河北文物工作隊立即趕赴現場。

  滿城漢墓的發掘過程高潮迭起。

考古工作者們驚異地發現,山中竟藏有這樣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和文物寶庫。

經考證,墓主是西漢中山國的第一代國王——靖王劉勝。

他在位42年,死於公元前113年2月,距今已有2000多年。

  劉勝墓發掘完成後,郭沫若又根據西漢墓葬方式認定,在劉勝墓北側不遠處還應有一座其妻的陵墓。

果然,就在他所指的地方,考古人員準確地找到了劉勝之妻竇綰的墓地。

兩座規模巨大、保存完整、年代明確,文物豐富的墓葬同時出土,已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

  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隨葬品中還有幾樣稀世奇珍。

兩件首次發現的最完整的金縷玉衣共用去玉片4600餘片,金絲1800克。

聞名遐邇的「長信宮燈」,其宮女雙手執燈的造型優美別致,設計也極為精巧。

此外還有一隻華麗精美的錯金博山爐,顯示出西漢時期手工業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高度發展水平。

  馬王堆漢墓:帛畫與兩千年的古屍

1971年,修地下戰備醫院挖出了一個震驚中外的「馬王堆漢墓」。

墓中除帛畫、素紗衤單衣等珍品外,還有一具歷經兩千多年、竟保存得栩栩如生的古屍。

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五里牌外,有一個方圓半里的大土堆。

土堆中央醒目地殘留著兩座東西對峙、高約五丈的封土。

  相傳為五代時楚王馬殷家的墓地,故名「馬王堆」。

1971年冬天,湖南軍區所屬的一個醫院為修建地下戰備醫院在這裡施工。

在挖掘的過程中出現了塌方,當挖掘者用鐵棍四處探測時,地下冒出了氣體,使火苗變成了藍色。

在場的人當即認定,下面有「寶貝」。

  很快,湖南省博物館決定配合該工程進行發掘,自此拉開了馬王堆的發掘序幕。

在馬王堆三個墓坑的數以千計的出土文物中,色彩絢麗、線條流暢、構圖嚴密對稱的「T」型彩繪帛畫和包羅萬象的竹簡和帛書都相當著名。

而長達160厘米、僅重48克的素紗衤單衣更堪稱絕世珍品。

  當然,最受世人矚目的還是那具千年不壞的古屍。

這具女屍出土時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成,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皮下脂肪豐富。

注射防腐劑後軟組織尚有彈性,且四肢關節略可轉動。

其胃部還殘留著138粒半的甜瓜籽。

這是一具不同於「木乃伊」、「乾屍」和「鞣屍」的「濕屍」,保存完好得近乎新鮮屍體,這在世界古屍記錄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無怪乎到了1972年5月,古屍在湖南省博物館公開展覽時,每天參觀的人數竟多達1萬多,最多時達14000人,連博物館的玻璃大門都被擠破了。

  河姆渡:七千年前的魚米之鄉

1973年6月,建翻水站時意外發現了「七千年前的魚米之鄉」——河姆渡遺址。

從此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國遠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在浙江省餘姚縣有一個河姆渡村。

1973年6月,餘姚縣羅江公社為使境內地勢低洼的稻田增產,決定在河姆渡村的北隅建造一個翻水站。

當開掘水閘基坑的工程進行到地下3米時,出現了一批罕見的黑色陶片、建築木構件以及大量古動物骨骼。

出於高度的文物保護意識,人們立即匯報了有關部門。

  在考古工作者試掘三個探方,認定這是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化層之後,對遺址的搶救性發掘正式開始了。

經測算髮現,這部分遺址的範圍達4萬多平方米。

經過兩期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後認定,遺址由4個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堆積而成,最早的一層達7000年之久。

  在這片遺址上,出土了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藝術品,以及大片密集的、保存較好的木構建築遺蹟和一座形制奇特的木構水井。

而總量達到120噸以上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遺存更是轟動了世界學術界。

此外,河姆渡遺址中還有大量的「全國之最」和「世界之最」,比如最早馴養家豬和水牛、最早使用天然塗料——「漆」等等。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無可爭辯地證明,7000年前的長江流域已有高度發達的文化,它為中國文明的起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兵馬俑:秦帝國的赫赫武功

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縣農民在打井時偶然發現了高大的武士俑和車馬俑。

深埋地下的古代大軍震動了全世界。

秦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在陝西臨潼的驪山北麓,有一座「中國第一帝陵」——秦始皇陵。

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就位於始皇陵園東門大道的北邊。

1974年3月,臨潼縣一位普通農民在打機井時意外發現了與真人大小相仿的陶制人頭、人身和手。

縣文化館有關人員聞訊後趕到現場,進行了初步的收集和清理。

  此時回鄉探親的新華社記者藺安穩聽說了此事,便內部報導了這一消息。

在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有關專家的視察和批准之後,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開始了發掘。

  到1975年上半年,清理1號兵馬俑坑的工作基本結束。

1976年4月,1號坑東北側出現了2號坑。

5月,又出現3號坑和一個未完成的兵馬俑坑。

至今,發掘兵馬俑的工作尚未結束。

秦兵馬俑以「大」、「多」、「真」著稱。

它們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造型更是栩栩如生。

  三個叢葬坑的兵馬俑以多兵種混合編組,組成了肅穆的大型軍陣。

據發掘的結果和鑽探測知,坑內約有8000位武士,600匹戰馬,125輛木質戰車,及各種青銅兵器39000餘件。

  在秦陵墓冢西側的一個陪葬坑內,還有2乘銅車馬。

專家們指出,陶俑、陶馬原本都是彩俑。

1999年,在先進技術的支持下,考古工作者終於得以保住兵馬俑上的色彩,讓其以原本絢麗多彩的面目出現在世介面前。

  隨縣編鐘:禮樂文化的見證

1977年9月,湖北隨縣發現一特大墓葬,這就是2400多年前的曾候乙墓。

遺物中的編鐘等8種、124件樂器轟動世界。

這是中國考古和音樂史上的空前大發現。

  在湖北省隨縣(現改為隨州市)縣城西北約3公里有一個名叫擂鼓墩的地方。

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空軍後勤某部的一個雷達修理廠在這裡為擴建營地廠房而平整山地,施工時在地下發現了膏泥和石板。

1978年3月,省地縣聯合勘查古墓小組認定,這是一座特大古墓,面積達220平方米,木槨規模達190多平方米。

這是我國境內首次發現如此大規模的木槨墓,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了整整5倍。

這就是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

這一古墓保存完好,出土文物達7000餘件,包括珍貴的青銅禮器用具、罕見的古代兵器和車馬器、精美的金器玉器,以及大量的漆木器和竹簡。

在出土文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124件精美樂器。

  它們包括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和竹笛8種,可謂管樂器、弦樂器和敲擊樂器俱全。

其中最為壯觀的就是計65件、重達2500多公斤的青銅編鐘。

它規模巨大、保存完好,且音色優美。

經試奏證明,其和音、復調和轉調手法的運用已相當成熟。

這就推翻了「中國的七聲音節從歐洲傳來」的傳統說法。

  編鐘出土時,依大小和音高的順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

鍾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歷經2400多年至今仍負重矗立,極為堅固。

整套編鐘工藝高超,堪稱中國音樂史上的曠世奇觀。

  法門寺:佛指舍利的靈光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大量稀世珍寶,其中四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薩等文物舉世無雙。

這一佛教考古的重大發現轟動全國。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以北10公里的法門鎮,是我國的著名古剎。

原法門寺塔建於601年,為佛舍利塔。

  唐代帝王多次開塔迎請舍利,堪稱佛教盛事。

唐代法門寺塔為木質,明隆慶年間倒毀,萬曆年間重修為13層八角磚塔,1981年8月因霪雨等原因倒塌。

為重建法門寺塔,1987年2月28日至11月30日和1988年4月,考古工作者對其塔基進行了兩次發掘清理。

  在此過程中發現了法門寺地宮,並發現了大批稀世的寶物。

地宮位於塔基正中,略呈長「甲」字形。

總長21.12米,高1.87米。

地宮的出土文物可分為兩類,一類就是那四枚佛家至寶——佛指舍利;另一類則是170餘件為供奉舍利而奉獻的物品(紡織品不算在內)。

  這批物品數量大、等級高,集中了一批代表當時最高工藝水的物品。

其中可謂舉世無雙的寶物就是「捧真身菩薩」。

這尊通高38.5厘米,重1926克的菩薩像是唐代最後一次迎佛骨的見證,也是迄今為止唯一有皇帝名號的文物。

  此外,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十幾件被標明「秘色瓷」的瓷器揭示了多年未解的「秘色瓷」之謎。

還有大量精美絕倫的紡織品也反映出了唐代紡織工藝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水平。

考古研究揭晚商甲骨占卜之謎:吉凶兆紋基本可控

殷商甲骨占卜過程

商人占卜的工具是龜甲獸骨,在使用前是需要加工的,一般要去皮、剔肉、切割。

以龜甲為例,其做法是龜殼自腹甲與背甲之間一截為二,然後削平外緣使其平整。

背甲從中脊平分為二,鋸掉凹凸之處及首位兩端,中間穿孔。

除此之外,還需要進行鑽鑿。

鑽鑿是整治甲骨的重要工序,也是占卜的前期工作。

鑽,就是在甲骨的背面鑽出一個圓形的槽,鑿,是在鑽槽的一側鑿出一個橢圓形的穴。

在完成上述整治之後就可以開始占卜了。

所謂占卜就是用灼紅的鐵釺燙灼經過鑽鑿的槽穴,由於這一部位相對較薄,在受到高溫後就會發生爆裂,灼燙的反面按照一定的方向呈現出裂紋,稱作「兆」(很像「卜」字),巫師(商代稱「貞人」)就根據「兆」來判斷占卜的吉凶。

占卜結束後,貞人還要把本次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稱謂「卜辭」。

卜辭由四部分組成:敘辭(記錄占卜時間、貞人名字)、命辭(記錄占卜所問事項)、占辭(記錄兆象)、驗辭(記載占卜是否應驗)。

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占卜過程是非常神秘而有特點的,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該包括四個部分:一、序辭:敘述占卜的日期和貞卜的人物;二、命辭:記錄所卜問的具體事情;三、占辭:記錄視兆的人判斷吉凶的話;驗辭:應驗的話。

下面,我們以甲骨文《丙》274的卜辭為例來說明甲骨占卜的過程:

甲骨《丙》274

甲骨《丙》274拓片

釋文:

右:甲申卜,殼(qiao)貞:「婦好娩,嘉?」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吉。

」三自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

左:甲申卜,殼(qiao)貞:「婦好娩,不其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嘉,惟女。

一、序辭:「甲申卜,殼貞」——序辭記錄了占卜的日期(甲申這一天)與貞人(殼)的名字;貞是問的意思。

這句的意思是:貞人殼在甲申這一天替殷王卜問。

二、命辭:「婦好娩,嘉?」——主要記錄想要卜問的內容。

婦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

這是卜問:即將分娩的妻子婦好,是不是吉利?

三、占辭: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吉。

」——王占曰是指殷王看了卜兆之後,所作出的判斷。

意思是:若是在丁日分娩,那就是吉利;若是在庚日分娩,則會非常吉利。

四、驗辭:三自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

——婦好在卜問的一個月後分娩,結果「不嘉」,原因是生了個女兒。

看來,我國「重男輕女」的思想,在殷商時期就有了。

可謂:根深蒂固,源遠流長。

甲骨卜辭的形式,往往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卜問,叫做「對貞」。

這片甲骨的左邊的卜辭即是從方面問:

甲申卜,殼(qiao)貞:「婦好娩,不其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允不嘉,惟女。

從「不其嘉」來設問,結果和正面的卜問一樣,確實不嘉,與原先的設問相符,所以驗辭用了「允」字。

我們說殷商甲骨完整的卜辭雖然有此四項,但並不是所以甲骨卜辭都四項俱全,尤其驗辭出現的機會並不多。

這一甲骨卜辭是四項俱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過對著名晚商都城安陽殷墟孝民屯遺址出土晚商卜骨進行攻制工藝重構實驗,河南動物考古研究人員日前揭開了晚商甲骨占卜之謎,吉凶兆紋的出現基本上是可控的。

根據殷墟孝民屯遺址出土的178塊卜骨和7塊卜甲上留下的鋸切痕、鑿痕、灼痕等,研究人員推測出了晚商時期卜骨的攻制工藝,並通過重構實驗復原出了與遺址出土卜骨十分相似的複製品。

  甲骨占卜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極富特色的文化現象,與漢字起源甲骨文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密切聯繫。

占卜是商代社會一切精神生活之所系,上至軍國大事,下至做夢等日常生活,商王都要進行占卜。

  據介紹,占卜甲骨的背面有一些小坑,可稱為「鑿坑」。

鑿坑邊上有圓形黑點,稱為「灼點」。

灼點的對面有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是「兆」字的象形。

從事占卜的巫師,根據占卜甲骨被灼燒後出現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研究人員仔細地觀察遺址出土卜骨和卜甲的鋸切位置,測量了鑿坑的寬度、深度,確定了灼痕位置,並鏡檢了兆紋特徵。

通過一系列探索性實驗,成功解讀了晚商時期利用牛肩胛骨和龜腹甲占卜的過程。

  晚商卜骨卜甲的占卜過程主要包括:選擇材料、鋸切、打磨、鑿坑、施灼、解讀兆紋、刻辭。

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黃牛的肩胛骨、烏龜的腹甲和背甲。

研究發現,鋸切、打磨等加工過程並不複雜,核心技術是鑿坑和施灼,鑿坑需要一定技巧,否則會影響兆紋的出現和走向。

  施灼則是占卜吉凶最為關鍵的環節,研究人員嘗試了各種材質施灼,用點燃的艾蒿稈灼、用菸頭燙、用中醫使用的艾條灸灼,或用吹管直接將火苗施於卜骨之上,種種方法均未見到相應的兆紋,即便是用燒紅的銅棍灼燙,龜甲表面也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在一次舊石器考古調查中,受到當地農民燒炭的啟發,研究人員嘗試用不同樹種的枝條灼燒,卜骨在較短的時間內灼出了圓潤的灼點和兆紋,獲得的灼點與遺址出土卜骨灼點形狀一致。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試驗,終於獲得了與遺址出土卜骨相近的兆紋。

  兆紋的解讀,目前學術界意見尚不統一,有的認為橫紋長為吉、短為凶,或橫紋穿過豎紋為凶,或灼點對面呈黑色為凶。

  無論哪種兆紋為凶或吉,反覆的實驗告訴我們,這些兆紋的出現基本上是可控的。

在商代,商王是巫師集團的領袖,或許商王通過占卜控制著人們的精神。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經過炙烤的卜骨上刻畫甲骨刻辭,相對比較容易。

  承擔該項研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動物考古實驗室,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從事動物考古學研究的機構,成立8年來已完成商周制骨手工業考古研究、動物骨骼表面風化的民族學考察、河南仰韶文化早期動物遺存研究等科研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國家「指南針計劃」重大專項「動物骨骼遺存科學標本庫及共享平台研發」等多個重要科研課題研究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墟博物苑 基本簡介

殷墟博物苑坐北朝南,建於洹水之濱,仿商代的古建大門以紅、黑兩色為主色調,三門並峙,設計簡約,洋溢著3000年前王室的氣息。大門內的廣場中央佇立著一尊大鼎,這就是出土於安陽、堪稱商代青銅器登峰造極...

震驚世界的中國考古史上的十大奇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及物質財富,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掠奪者的潛入,一直埋藏在地底的文物遭受了重大損失,隨著我國考古學的誕生及考古工作的推進,中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