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甲骨文——巴人甲骨,比殷墟甲骨早2000多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湖北宜昌楊家灣遺址,出土大量石器、玉器,發現有170餘種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與殷墟甲骨文的許多符號十分接近。

但該遺址距今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溪文化中期,比殷墟甲骨文還早2000多年,是迄今最早的漢字淵源。

★巴人甲骨占卜的考古發現★

巴人使用甲骨的情況早在20世紀50年代即有發現,湖北宜昌朱家台、路家河、秭歸鰱魚山以及重慶忠縣洽甘井溝等遺址均曾出土過,但是數量極少,只有一兩片或幾片,且年代也較晚,約為商末和西周時期的產物,因此,未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直到1987年湖北省修建清江隔河岩水電樞紐工程,特別是三峽工程的大規模興修,為搶救地下文物,巴人甲骨始有驚人的出土和發現,這才引起考古學界、歷史學界的濃厚興趣。

巴人甲骨的發現地主要有湖北宜昌的朱家台遺址、路家河遺址,湖北長陽的香爐石遺址,湖北秭歸的鰱魚山遺址,重慶巫山的雙堰塘遺址,重慶雲陽的明月壩遺址,重慶萬州的麻柳沱遺址,重慶忠縣的中壩遺址、瓦渣地遺址,重慶豐都的舊縣坪遺址以及四川的金沙遺址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湖北長陽的香爐石遺址和重慶萬州的麻柳沱遺址,而年代最晚的則是重慶雲陽的明月壩遺址。

●忠縣瓦渣地遺址:1959年四川省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委員會文物考古隊與四川大學歷史系對此進行試掘,在汪家院子區的3、4號探方發掘出土卜骨3件,均殘,能看出鑽孔和灼過的痕跡。

●秭歸鰱魚山遺址:196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江三峽工作組對秭歸鰱魚山遺址進行試掘,在2條探溝內「出土了數片方鑿卜甲,鑿的排列較整齊,灼痕不顯」,時代為西周中晚期。

●宜昌朱家台遺址:1986年湖北省博物館三峽考古隊對宜昌朱家台遺址進行發掘,於該遺址第3層發現卜骨2枚,材料均為魚鰓骨,時代為春秋早中期。

●長陽香爐石遺址:1987、1988、1995年對長陽香爐石進行了考古發掘,巴人甲骨的發現主要集中在第4—6層,其中第4層出土有西周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銅器、貝幣以及甲骨等2485件,特別是在1995年11月對長陽香爐石遺址所進行第三次發掘中,出土了1件卜骨,全長42厘米,系用牛的左肩胛骨製作,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大的卜骨。

●雲陽明月壩遺址: 1994年四川大學考古隊對雲陽明月壩遺址進行試掘,出土有3件龜的腹甲,均施有圓形鑽孔,有的經火灼過,有的未經占卜即埋入土中。

這是中國歷史上時代最晚的甲骨,其時間為唐代。

該甲骨「應該與燒畲卜雨有關」。

●忠縣中壩遺址: 199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忠縣中壩遺址進行發掘,出土卜骨3件,均以牛骨為原料,上面的鑽孔有長方形和方形2種,鑿槽均位於孔中央,長方形孔的鑿魚短邊平行,有的有兆紋。

●萬州麻柳沱遺址: 1998年、1999年上海大學考古隊與復旦大學考古隊於此僅兩年就發掘出數量眾多的兩批甲骨,時代為春秋末期至於戰國中期。

●巫山雙堰塘遺址: 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巫山雙堰塘遺址進行第3次發掘,發現龜甲板1塊,龜卜甲4枚,卜甲均為龜腹甲殘片,有鑽、鑿,但是無灼,鑽孔位於腹甲內壁,有圓形、圓角方形和方形3種,部分鑽孔內有條形鑿槽。

●秭歸石門嘴遺址: 2000年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對秭歸石門嘴遺址進行發掘,在編號H10的灰坑內發現甲骨21枚,其中龜腹甲6枚,時代為西周晚期偏晚至春期早期偏晚階段。

●秭歸大梁尾遺址: 2001年宜昌博物館對大梁尾遺址進行發掘,在一座灰坑(H3)發現龜腹甲2件,另在T21③層出土龜背甲1件,時代為商代晚期。

●豐都舊縣城遺址:2006年武漢大學考古隊對豐都舊縣城遺址進行發掘,出土甲骨多枚,時代為漢代,材料均為龜腹甲,鑽孔絕大多數為圓形,亦有方形和三角形,部分鑽孔已鑽透,圓形鑽孔中央有條形鑿。

另外在秭歸王家壩遺址亦曾經出土有龜甲,時代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巴人甲骨發現的價值★

巴人甲骨的發現,有著至為重要的價值,不僅對研究巴文化、透視巴人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甲骨學上亦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目前,中國所發現的甲骨文主要是河南殷墟甲骨和陝西周原甲骨,此外,還有陝西扶風縣齊家村甲骨、山西洪趙縣坊維村甲骨、北京昌平縣白浮村甲骨以及陝西西安發現的由牛骨製作的主要用於占卜的骨簽3萬多片,以及巴人甲骨。

甲骨文作為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

1988、1989、1995年的長陽香爐石遺址出土的甲骨則表明,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巴人不僅有自己的甲骨,而且巴人的甲骨時代相當早,屬於新石器時代。

★甲骨文的首創者是巴人★

●發現我國最早象形文字的湖北宜昌楊家灣遺址,出土大量石器、玉器,發現有170餘種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這些符號與殷墟甲骨文的許多符號十分接近。

可該遺址距今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溪文化中期,比商代殷墟甲骨文還早2000多年。

●以創造歐洲文字的腓尼基人為參照。

腓尼基人是一個商業民族,以近黎巴嫩一帶為基地,其貿易範圍遍及地中海沿岸,他們最重要的商品就是食鹽,在銷售食鹽的過程中,他們創製了歐洲最早的文字。

而依據任乃強的《說鹽》,最早的遠程貿易、越境貿易均從食鹽開始;從事貿易的民族因需計量、記帳就特別有創造文字符號的需要;而食鹽所帶來的厚利則更有創製文字符號的強烈驅動力。

在歷史上,巴地是著名的產鹽區,巴人是著名的行鹽族,巴人創製文字就順理成章。

因之,鹽政名文《管子·海王》全篇以「升」為基本計量單位,而宜昌陶文則出現有「升」字,這表明「升」被用於食鹽計量,由來已久,可能為巴人首創。

●甲骨文中的東南西北方向字均與巴人行鹽有關。

其中,甲骨文的「西」字形象是巴人熬鹽的鹽罐,或曰坩堝。

並說「『西』字原形是鹽罐,實際已足夠證明甲骨文的首創者必是土家先民」。

「東」字本為「橐之初文」,「橐」字並非假借字,而是指事字,主要為運糧之具,「在甲骨文首創者的東方,是巨大的產糧區,大量糧食從東方橐載而來,橐才具有指東的意義」,但運糧之具亦用以運鹽。

「認出『東』、『西』二字為囊橐和鹽罐,照說已鎖定甲骨文之首創者為土家先民」。

可因河東解池和關隴產鹽區的緣故,還必須鎖定「南」字。

「南」字同樣為指事字,主要是釒享於的形狀。

因之,「產生甲骨文的地域,西有鹽罐,東有囊橐,南有釒享於,非巴域而何?」

湖北長陽香爐石遺址所出土的甲骨則除用龜腹甲進行占卜以外,運用魚鰓骨進行占卜則是其鮮明特色。

如第6層出土甲骨最多,達17件,另外在地面採集有形制特點較為相似的可歸入此層的7件,包括卜甲5件,卜骨19件。

卜甲所用材料均為龜腹甲,卜骨為魚的鰓蓋骨。

巴人用魚鰓骨進行占卜,不僅數量大,而且特色鮮明,反映了巴人卜用選材的獨特性,體現了中國南方占卜系統的用材特色。

尤其是1995年11月對長陽香爐石遺址所進行第三次發掘中,出土了1件卜骨,全長42厘米,系用牛的左肩胛骨製作,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大的卜骨。

甲骨文非一家一地之所有,而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甲骨文是巴人甲骨,是最早的漢字淵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墟博物苑 基本簡介

殷墟博物苑坐北朝南,建於洹水之濱,仿商代的古建大門以紅、黑兩色為主色調,三門並峙,設計簡約,洋溢著3000年前王室的氣息。大門內的廣場中央佇立著一尊大鼎,這就是出土於安陽、堪稱商代青銅器登峰造極...

中國古代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