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重大發現,成都挖掘到大規模崖墓群 出土「西域風」銅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8年1月18日,四川省成都市,經過一年多的發掘,位於成都天府新區正興鎮的一處山頭,陸續出現了整齊劃一的孔洞,面朝錦江,足足有200多處。
據考古現場負責人介紹,這是一處崖墓群,從東漢一直延續到了魏晉南北朝,不少墓中隨葬器物豐富,其中一座墓中出土
2018年1月18日,四川省成都市,經過一年多的發掘,位於成都天府新區正興鎮的一處山頭,陸續出現了整齊劃一的孔洞,面朝錦江,足足有200多處。
據考古現場負責人介紹,這是一處崖墓群,從東漢一直延續到了魏晉南北朝,不少墓中隨葬器物豐富,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一尊青銅跪坐人像,高鼻子、大眼睛,這些典型的西域文化特徵,不難讓人看出,在當時的巴蜀地區,這種異域文化的交流,也反映在了民間的文化交流中。
從2016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開始對正興鎮這處漢代崖墓進行發掘。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考古人員在超過一萬多平米的山丘上,發掘出了200多座崖墓,這些墓地的時間從東漢一直延續到了南北朝時期。
而考古專家也傾向於認定這裡是當時巴蜀地區的一處公共墓地,不少墓主人還是具有一定經濟水平。
這些墓葬的大小都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水平。
」考古現場負責人潘紹池解釋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崖墓普遍比較小,排水系統修建也很隨意,這都是因為當時國內處於戰亂時期,當時的老百姓也無暇顧及這些墓地建設,以前的陶制排水系統到了後面都是用一些碎片、鵝卵石來鋪設一些排水通道。
而在東漢時期的一些崖墓,面積一般都比較大,其中M19這座墓,一共有7個側室,面積達到了83平米左右。
這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建造水平,也反映了那時候社會相對安定。
崖墓中,出土器物豐富,雖然被盜墓賊盜掘過,但一些隨葬器物還是能夠反映出當時的一些喪葬習俗。
在M4的墓穴中,墓道盡頭雕刻著漢闕,象徵著「天門」,通過一個1.3米高的墓門,墓室的右手邊,還有伏羲女媧造像,這些都反映出漢代比較信奉升仙思想。
在墓穴中,陶倉、陶豬、陶狗、陶雞等隨葬品都存放在裡面,一些大戶人家,還能夠看到青銅朱雀,「這些都是從搖錢樹上散落的部件」。
潘紹池介紹說,龍虎紋鏡、花卉文鏡造像同樣比較精美,其中還有一個陶狗高達45厘米。
從造型上看,並不像一般的中華田園犬,更像一種獵犬。
不過,在眾多的青銅器中,一尊青銅跪坐人像造型極為精美,也與墓中的其他器物風格迥異。
「這尊銅像具有典型的異域特徵,從面部特徵就可以看出和本地人不同。
」據潘紹池介紹,從外形上看,人物高鼻樑大眼睛,髮型也是一種螺發,不過,由於肢體殘缺,它的手上是否還持有其他東西,暫時有待研究。
「此次出土的一大意義就在於,這處崖墓中不僅有漢文化的東西,也有西域文化的東西。
」 潘紹池表示,這對於當地文物考古資料可以進行有力補充,這其中能夠看到東漢到兩晉之間的一段時間內,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脈絡,特別是進一步認識巴蜀當地人們與西域文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成都發掘200多座漢代崖墓 還有一尊高鼻樑、大眼睛的青銅跪坐人像
一年多前,為配合基本建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開始對天府新區正興鎮的一處漢代崖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如今,這裡出現了整齊劃一的孔洞,共有崖墓200多座。18日,考古現場負責人潘紹池介紹,崖墓中...
天府新區發現崖墓群 首次發現魏晉時期西域特色青銅人像
近日,在天府新區錦江綠道邊,一處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崖墓群徹底顯現。此次搶救性發掘工作從2016年底開始,通過傳統踏查和物理探測技術初步確定了崖墓的分布情況,用時一年多完成考古發掘。共發掘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