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吳越楚青銅器特展 品大邦風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特展作為蘇州博物館今年下半年特展重中之重展期從6月28日至9月3日,共匯集國內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等二十多家文博單位及蘇州博物館收藏的吳越、楚青銅器92套115件。
共有四個單元,分別是兵戎相見,有戈、劍、矛、戟等兵器禮尚往來」展示的是鼎、缶、敦、簠尊、盞匜、盉等青銅禮器;「樂享天籟」,既有曾侯與鍾、秦王卑命甬鍾等與吳、楚戰爭密切相關的重要銘文樂器,也有吳配兒句鑃、錞於等吳越典型青銅樂器工精技良」跟青銅工藝相關,有青銅鑄范、嵌錯金銀銅同心圓首等每件青銅器都承載了一段歷史,此次展覽可謂是了解吳、越、楚三國的歷史與文化的絕佳機會,各位看官先一睹為快吧~
吳越之戰天下聞名,尤其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故事也流傳甚廣,而兩人的劍除了多年前在北京展覽中「交鋒」之外此次展覽是它們首次在吳越大地上會面,頗有意味。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長55.6cm、寬4.6cm,1965年出圖於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這是它首次來蘇州展出。
越國兵器鑄造水準非常高,由越王勾踐劍的精美便可窺探一二。
其劍首為圓箍形,內鑄有十一道同心圓圈。
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劍格兩面分別鑲嵌藍色琉璃和綠松石。
劍身近劍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
吳王夫差劍
對於這柄吳王夫差劍,蘇州的市民應該不陌生了其號稱吳老大,鑄工精緻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歷經二千四百餘年仍寒氣逼人無比鋒利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完好的。
這是201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出資從王振華夫婦處徵集而來,是台灣古越閣的舊藏。
吳王余眜劍
另一件重量級的亮劍是2015年蘇州博物館新入藏的吳王余眜劍。
長57.5厘米,寬4.8厘米,一字窄格,圓首,圓莖帶箍,寬斜從,中部起脊,雙刃弧曲有束腰。
保存基本完好。
最為珍奇的是,其上鑄有兩行銘文,每行三十七、八字,共75字,且銘文完好無缺,銘文裡面涉及很多吳、越、楚三國之間的交往和打仗,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克黃鼎
克黃鼎又稱克黃升鼎,升是楚國一種常見的青銅器形式。
通高36.7厘米,口徑38厘米,1990年河南淅川和尚嶺楚墓出土。
工吳季生匜
吳季生匜得名的最大依據和其最重要的文物價值正是其器物內底陰刻的九字銘文。
首兩字工□,有專家擬定為工,一般認為此即工盧,為勾吳之異稱。
王國維《觀堂集林·攻吳王夫差鑒跋》論述道工盧亦即攻吳皆句吳之異文。
因此工盧即句吳之異稱。
句吳乃吳國之舊稱。
楚叔之孫途為之盉
楚叔之孫途為之盉國家一級文物1980年7月何山東周墓出土該盉口徑10.8厘米通高25.2厘米,重4105克。
器形為直口,扁鼓腹,獸面膝蹄形足肩部按有龍形提梁,前有龍首形流,後有龍形尾飾。
口上置圓盤形蓋,罩於蠶口上,蓋頂有環鈕,有鏈條兩節與把手相連接。
蠶面飾雷紋腹部密飾蟠虺紋,並施兩周凸弦紋。
肩部有銘文"楚叔之孫途
秦王卑甬鍾
在楚國城址內發現秦國銅鐘這是第一次。
反映了戰國早期秦楚兩國的友好關係。
也有人認為該鐘是一套編鐘其中的一種,所以銘文不全,但其製作精美,紋祥繁多,仍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它對研究戰國時期楚、秦之間的關係及音樂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蔡侯申鎛鍾
蔡侯申鎛鍾,通高34.2厘米,舞修18.9厘米。
銑間22.2厘米,1955年出土於安徽壽縣西門內蔡侯。
曾侯與編鐘
曾侯與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
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國家寶藏》之外的10大博物館鎮館之寶!
本號所用的圖片及文字均授權公眾號 #文玩木藝# (歡迎關注,文玩講解)最近國家寶藏熱播,引起了不少網友尋寶的熱情,現選擇國內十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帶你穿越古今一起探尋文物背後的故事~~
文物|湖北省博3件文物亮相《如果國寶會說話》揭秘國寶背後故事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持續走紅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獲廣泛好評,其中3件文物來自湖北省博物館。8月1日,記者採訪了國寶背後的守護者,聽他們講述國寶背後的故事。
除了故宮博物院外,哪些省份的歷史博物院(館)珍藏著著名國寶?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蹟,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為後世子孫和全人類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物遺蹟,這些文化瑰寶是研究中國歷史,傳播中華文明,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