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從紅銅到青銅:中國北方冶金術源於河西走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早期冶金技術的起源與傳播一直是考古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甘肅省和青海省(以下簡稱「甘青地區」)共有四個考古學文化與早期銅器有關,即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050年)、馬廠文化(公元前2350—前2000年)、齊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800年)和四壩文化(公元前1950—前1550年),時間跨度包括仰韶時期、龍山時期、夏紀年時期,為探討中國早期銅器和冶銅技術提供了較為系統的線索。

河西走廊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擁有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和沙井文化(距今約3000—2500年)三個文化類型,更是引起諸多學者關注。

從紅銅時代轉向青銅時代

甘青地區出土的早期銅器含有一定量的砷,有別於中國中原和北方地區出土的早期銅器。

甘肅省武威市皇娘娘台墓地出土的齊家文化銅器大多為紅銅。

到四壩文化時期,出土銅器的數量和遺址都大幅增加,該文化已經發現的出土銅器中既有紅銅和青銅,又有新發現的砷銅等多種材質。

四壩文化早期,人們已經熟練掌握了冶煉紅銅的技術。

銅器逐漸發展為以砷銅、錫砷、鉛錫、錫青銅、錫鐵青銅等二元或三元合金銅,砷銅和含砷銅器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

四壩文化居民已經掌握了紅銅和青銅的一些屬性,逐步認識到砷青銅與錫青銅的不同物理性狀,在製作不同器類的過程中,開始有意識地選擇紅銅、青銅製造不同器物,並最終用錫青銅取代了砷青銅。

早在馬家窯文化時期,甘青地區就已經出現了鑄造技術和鍛造技術的混用。

皇娘娘台墓地出土的齊家文化銅器,在製作上有鍛造,也有鑄造,冶銅工藝與馬廠文化相比差別不大。

在四壩文化之前,所有經過製作技術和合金成分鑑定的銅器中,紅銅器明顯使用鍛造技術的比例較高,而青銅器則是鍛造和鑄造比例相當。

四壩文化時期,無論紅銅還是青銅,使用鑄造技術的比例遠遠高於使用鍛造技術的比例。

四壩文化以後的銅器大多採用鑄造技術製作,鍛造技術只是作為其補充而存在。

四壩文化的火燒溝遺址(位於甘肅省玉門市境內)除出土大量銅器外,還出土了鑄造銅鐮和銅鏃的泥質砂岩石范,從銅鏃石范的器形、質地、耐火度和使用痕跡推斷,當時人們已經能夠相對穩定地獲得大量銅資源,並掌握了模製鑄造技術。

四羊首青銅權杖頭分范鑄造,說明該遺址的鑄造技術已達到能夠使用合范技術的水平。

目前,在河西走廊發現的史前早期青銅器冶煉遺址有:張掖市西城驛遺址、酒泉市古董灘遺址以及金塔縣的缸缸窪、火石樑、二道梁等遺址。

西城驛遺址的冶銅活動從馬廠文化晚期直至四壩文化早段,西城驛二期時最為興盛,距今約4100—3600年。

西城驛遺址出土銅器的材質有紅銅、砷青銅、錫青銅、銻青銅。

從西城驛遺址一期到三期,錫青銅的比例逐步提高,加工技術體現出從鍛造向鑄造的轉變。

西城驛一期遺址的年代與酒泉市照壁灘遺址、高苜蓿地遺址接近,二期遺址的年代與武威市皇娘娘台遺址接近,三期遺址的年代與民樂縣東灰山遺址、玉門市火燒溝遺址接近,三個遺址出土的銅器都體現出合金元素含量低且種類多樣、組織不均勻等特徵,同時期各遺址在器物、合金種類、加工技術上並沒有體現出統一性或規律性。

西城驛遺址的冶煉技術流程中存在相應的合金煉製技術,已進入從紅銅—砷銅合金到錫青銅的青銅時代早期階段,應為河西走廊的一處冶金中心。

總體看,公元前2000年前後,即馬廠文化、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相互銜接的階段,中國西部的冶銅業完成了從紅銅時代到青銅時代的轉變。


青銅技術源於當地而非歐亞草原

公元前5000年代後期至公元前4000年代上半葉,人類開始使用砷銅。

砷銅廣泛傳播,綿延2000餘年,才被錫青銅代替,整個歐亞大陸都受到砷銅的影響。

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資料表明,距今4000年前後,中國西部地區與中亞已進行著頻繁的文化交流。

新疆和甘青地區普遍發現了早期砷銅,因此,作為溝通中西青銅文化聯繫的中介,砷青銅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四壩文化的砷銅合金技術與西亞、中亞的早期冶金工藝相似,河西走廊的銅器具有突出的地域色彩,總體造型風格與中原地區早期銅器有一定差異,與新疆東部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銅器在器物類型、材質和製作技術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學術界認為,這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有關,新疆境內的青銅文化影響著甘青地區。

河西地區在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時期,就與新疆、歐亞草原的青銅文化發生了接觸。

由此,一些國內外學者認為,中國早期銅器源於西方,中亞等地的青銅冶煉技術首先作用於新疆西北部,繼而通過哈密、河西走廊對河湟地區產生影響,進一步影響中原地區。

但是,西來說也不斷遭到質疑。

河西地區有完整的考古體系,而且一直擴展到新疆東部,是新疆東部和河西走廊早期文化的主流。

甘肅已經有了青銅器獨立起源的某些徵兆,出土的諸多青銅物品被認為是當地大規模使用青銅的開端,其時代與中亞大規模使用錫青銅相當。

在中國早期青銅時代,砷銅主要出現於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青海省同德縣宗日遺址(距今5600—4000年)、青海省貴南縣尕馬台墓地、甘肅省臨潭縣磨溝遺址(距今約3600—3500年)、新疆天山北路。

在年代上,新疆東部的天山北路墓地則相對更晚。

砷銅最先並非出現在離歐亞草原更近的新疆地區,而是出現在青海東部,在新疆出現的時間則晚得多。

安德羅諾沃文化和瓦里科瓦亞陶器文化圈的活躍期都晚於甘肅省四壩文化。

因此,中國西北地區砷銅技術來自歐亞草原的推斷,顯然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甘青文化受到安德羅諾沃文化影響的看法有悖常理。

青銅技術東傳中原

在四壩文化中,砷銅的普遍性表明它可能與外界存在某種互動因素,亦有可能與河西走廊的礦產資源配置有某種聯繫。

河西走廊地區有銅、鐵、錫、鉛、鋅、砷等多種金屬礦產,在更遠的天山東部、崑崙山東部、祁連山南側都有許多金屬礦資源。

從錫礦資源的分布格局看,河西走廊滿足了砷銅技術在當地獨立起源的條件。

金塔縣的白山堂古銅礦遺址亦屬於四壩文化時期。

眾多銅礦遺址證明,河西走廊確實存在採礦活動。

從礦物學和當地礦藏資源分析,四壩文化銅器中的砷銅是利用本地含砷的共生礦冶煉得到的。

中國早期青銅技術西來說缺乏中間環節,沒有完整證據能夠將四壩文化與巴勒斯坦死海附近的青銅文化聯繫起來。

河西走廊的西城驛、火石樑和缸缸窪等冶金遺址,不但表明距今4100年前後當地已經有了比較發達的冶金技術,而且證明甘肅確實存在獨立自主的冶銅活動。

四壩文化時期,河西走廊可能是一個地區性的冶鑄中心。

結合河西走廊銅礦的分布和冶銅遺蹟來看,四壩文化已躋身於青銅時代。

甘肅是我國出現青銅冶鑄業最早的地區之一。

史前時期,青銅器和青銅冶煉技術最先出現於河西走廊,並東傳至中原地區。

由此可以推論,中國北方早期青銅器鑄造肇始於河西走廊,甘肅青銅文化與夏商周青銅文明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連銀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電視 學術新媒體分享平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安陽殷墟出土的鎮國之寶 | 青銅時代與青銅鼎

安陽殷墟出土的鎮國之寶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

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著名文化學者陳光華先生《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1999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報導:我國科學家在安徽繁昌「人字洞」發現了一批距今大約200多萬年的石製品,其中一件石刀,經專家鑑定後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