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盤——青銅器之鄉寶雞出土的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被譽"晚清四大國寶" 之一的散氏盤,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位於寶雞市石鼓山上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院第一展廳有「晚清四大國寶」的複製品。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
清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
西周是青銅時代的鼎盛期。
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在西周時期距周族統治中心較近。
出土西周銅器數量較多,有不少精美品。
散氏盤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
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盤底直徑41.4厘米,重21.312公斤,盤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
盤內所鑄的銘文為金文草篆,共19行,357字,記載大意為夨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
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則由10名官員來接收,雙方一同訂立協約,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國正式立交田的正式契約,而兩國之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
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內底上,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
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
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難怪有人稱之為「金文中的草書」了。
其書體遒勁古拙、方峭挺拔,歷來為書法界所重視。
西周晚期三大青銅寶器|散氏盤與它的金文瑰寶
西周晚期三大青銅寶器 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虢季子白盤,鑄於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體量之大,製作之精美,則以此盤為最,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