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由唐三彩演進的唐青花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於由唐三彩演進的唐青花問題

王紅五

筆者在揚州博物館目睹了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見照片一),以及私人收藏的同一件器物上的三塊唐青花瓷片,和出土於隋唐大運河汴渠段收藏於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中的一件完整器(見照片二)。

查閱了大象出版社出版的《黃冶窯考古新發現》上刊登的03年鞏縣窯窯址發掘出土的14件唐青花照片(見照片三),印度尼西亞「黑石號」沉船上打撈出的三件唐青花的資料,以及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唐墓,2006年10月出土的兩件青花瓷罐的資料見照片四)。

五地的唐青花瓷相互印證,分別揭示唐代青花不同的演進階段。

照片二代表了發展的初級階段,白釉上下意識地用鈷藍點、灑、潑,形成一種渾然樸拙的白地籃彩裝飾效果。

這種在白釉上下意識的點、灑、潑鈷藍彩,在鞏縣黃冶窯窯址考古發掘中,也有較多發現。

照片三代表了發展的第二階段,白釉上有意用鈷藍組成花朵,並點綴有黃色花蕊,由斑點狀發展為朵花狀,從隨意到有意,但仍未脫黃、藍、白三才的窠臼,代表了唐青花在探索階段的不同嘗試。

照片一和照片四代表青花創作的基本成熟階段,說它基本成熟而不是完全成熟,是因為它與元以後青花相比,還存在工藝上的不同。

因為還不能達到成熟青花的藝術效果,唐青花的鈷藍彩,還缺乏元以後青花在藝術上的濃淡、深淺以及暈散的層次感和立體效果,只具備青花的平面效果,還缺乏青花成熟期出神入化的神韻。

以上基本成熟階段的唐青花,不僅出土於鞏縣窯址,而且還現身於河南鄭州唐墓和安徽淮北的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出水於印度尼西亞海域,唐青花現身的窯址、大運河遺址、出海口遺址,以及沉船位於去中東的海運線上,如果可以把以上五個點與中東連成一條線,不正是唐青花的外銷路線圖嗎?它應是否定「青花的原產地在中東」這一家說的最有力證據。

通濟渠與邗溝,都是大運河不可或缺的部分,承先而其後,繼往而開來。

筆者在揚州博物館見到了許多絕類地下大運河出土的「大運河瓷」。

因為它們出自共同的窯口,來自共同的渠道。

它們都是大運河的一部分,它們共同傳承著大運河的歷史,也共同印證著唐清華的肇始和發展。

有報導說,八十年代初,揚州唐城發掘出土的五片唐青花均流出國外。

但筆者親見了揚州博物館中展出的有兩塊唐青花瓷片實物,全部流出國外的報導恐怕不實。

筆者在鞏義市黃冶窯址實地考察時,發現大量餅形底白釉碗瓷片(見照片五),大運河中亦發現有不少產於鞏縣窯的唐代白釉瓷碗(見照片六)。

從燒結程度上看,符合瓷的標準,非屬陶的範疇。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黃冶窯考古新發現》中稱:白釉籃彩器與大宗的白釉器,同時出土於該窯址的第三期、第四期的地層中,第三期地層大致為唐中期公元684年——840年的遺存,第四期地層為唐晚期,大致為公元841年——907年的遺存;這兩期的時代與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約九世紀沉船的時代也大致同期。

那麼,在同一時代、同一處窯口,既燒造白瓷又燒造鈷藍釉陶,完全具備了創燒唐青花的基礎,兩者在某一巧合的機緣上,合二為一,便成了必然。

自漢代開始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已有數代波斯商人居住中原,伊斯蘭人喜尚白地籃彩,又有很多人居住在鞏縣所處的中原地帶,也很可能是產生唐青花的另一個機緣,以上幾幅照片,分別代表了在紋飾上的不同發展階段。

因此,筆者認為鞏縣窯首創唐青花的過程,已基本浮出水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花瓷的歷史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

鞏義黃冶窯

鞏義窯址為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包括站街鎮的黃冶唐三彩窯址和北山口鎮的白河瓷窯址。黃冶窯址位於鞏義市市區以東5千米的大、小黃冶村,計發現窯爐10座,可分為大、中、...

站在金字塔之巔的「統治者」:元青花

青花的定義:青花瓷器是指一種白地藍花的瓷器。目前國內外陶瓷界,多數人認為,青花(西洋稱「lBueandwhte」日本謂「染付」)是一種釉下彩繪。它使用含有氧化鈷的礦物作為著色劑,用它直接在瓷坯...

唐宋元時期的早期青花瓷器

中國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的鞏縣窯就開始使用含有鈷的藍釉彩來裝飾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製作還不成熟,而且隨著鞏縣窯的衰落還一度中斷。中國的青花瓷在唐宋開始萌芽,到了元代後期,由於國際上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