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代玉器中龍紋的演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龍作為一種帶有神力的動物,自原始社會時起,就以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被運用於玉器雕刻上。

其後,龍紋又以身份地位和皇權的象徵,在我們工藝美術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從甲骨文和金文中「龍」字的典型寫法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龍紋,應該具備彎曲的身體、犄角、圓眼、張嘴等特徵。

當然,龍的形象並非一開始就這般具象、生動。

從早期的玉豬龍、「C」形龍,到今天我們常見的龍的樣式,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

僅從原始社會龍紋的出現,到春秋戰國時期,龍紋在古玉器上的大量運用,其造型、紋飾都產生了很多變化。

現在,我們就一同翻開先秦古玉的篇章,來感受龍紋的演變過程。

原始社會質樸的龍紋

目前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中龍的形象,主要見於紅山文化和凌家灘文化,以出土的龍形玉佩居多。

這類佩飾多為龍的單獨造型,它不與其他佩飾穿綴組合,而是作為一種佩戴於胸部的飾物或放置於胸部的隨葬品來使用。

部分龍形佩飾雖然具有玦的造型,但依據出土時器物所放置的位置,我們獲知當時這類器物並不作為古人的耳部裝飾品,因而也將其歸為佩飾之類。

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文化是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距今有6000年左右的時間。

其具有代表性特徵的龍紋。

其二,龍的造型為頭尾相連或近似相連狀,有的造型如同玉玦,通常頭部甚大,短肥耳,圓眼,口部有獠牙的表現,頭尾之間缺口未完全斷開。

通體渾厚圓滑,刻畫線條極為勻稱流暢。

面部磨出有平凹變化的瓦溝紋,與刻畫紋相互配合,起到突出耳、目、吻、鼻孔等各部位的效果。

這類造型在紅山文化的地域內出土數量較多,有一些首尾之間的缺口增大,呈完全斷開狀。

對於龍首的刻畫,沒有過多的線條,僅用浮雕技法,突出耳、眼、鼻和嘴。

玉獸形玦的面部形象,以前被定為豬首,故又被稱作為「玉豬龍」,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時期大多數龍的形象,其現實來源應該是豬。

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村,距今約5000年左右。

該遺址內出土的玉龍,整體為片雕形制,其身體部位寬大,具有力量和動勢,尾部自然變窄。

雖首尾相連,但具有C型龍的一定特徵。

龍的頭部琢有一對犄角,或視為鬃毛,身體上帶有線裝刻畫紋,與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線性刻畫紋有異曲同工之妙。

龍尾上端帶有一孔,為佩戴穿掛之用。

這種造型的玉龍在江淮地區首次發現,其形象與紅山文化玉龍的造型、良渚文化的紋飾刻畫方式較為相似。

可見紅山文化、良渚玉器文化均與江淮地區的原始文化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商周時期神秘獰厲的龍紋

新石器時期的龍紋特點是:

1、龍首長,似馬頭,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長發後披,眼睛突起如鳳眼

2、整體渾圓,沒有稜角;通體圓柱形,光素無紋,只有點綴的網紋

3、多為青黃玉質,玉質略軟,刀法雕琢簡拙粗獷

4、器物上大多有孔,便於穿系。

商代青銅工具的運用,大大推進了琢玉工藝的發展。

加之原始氏族制度的解體和奴隸制國家的建立,使得商代的禮儀制度進一步深化。

這種變化反映在商代的龍紋上,則是由早期帶有原始巫術性質的龍,向一種符合奴隸社會禮制的龍的過渡。

商代龍的造型由早期的「C」形發生轉變,龍身的動勢感增強。

在演變的過程中,龍尾略向外捲曲,形成一個小「S」的造型。

同時,這一時期飾物上的龍造型,多帶有一個類似「且」字形的角,與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字的寫法極為接近。

在紋飾方面,商代的龍具有特徵性的「臣」字眼,而且身體上帶有大量的重環紋、方格紋、雲雷紋等表現動物兇狠的紋飾。

龍的背脊上,開始出現扉棱。

這一時期,典型的紋飾刻畫工藝為「雙陰擠陽」:即龍身體上的大量裝飾紋樣,都是運用兩條平行的細陰線刻畫而形成的。

由於這兩條陰線之間距離較近,因此給人一種陰線之間的區域略高於地子的淺浮雕的感覺.

周王朝是殷商之後奴隸制

商代的龍紋為象形紋飾,其特點為:

1、龍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狀,只雕一足。

2、頭有獨角,角似柱形或蘑菇頭形。

3、眼睛多作「臣」字眼、斜方格眼,多為張嘴兇猛的狀態

4、多為薄片玉雕,陰刻線以直線為多,有稜有角,龍身紋飾有重環紋、單環紋和雲雷紋。

圖1、2 商代象形龍玉佩

圖3、4 商代婦好墓玉龍佩

政體在中國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西周王朝前後四百年,社會生產力較商代有了巨大進步,手工業發展更為繁榮,「玉府」即是當時周王室專門設立玉器的製作工場。

周王朝特別崇尚禮儀,在封官拜爵時都要給受封官員一件玉器,作為官爵證明,在《周禮》中稱此種器物為「瑞」。

《周禮》是周朝的重要法規,它賦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內涵,並開闢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使玉器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周代玉龍的龍身較商代瘦長,一般呈環狀或半圓璜形;龍背部出現鋸齒狀的脊;龍口上唇呈鉞形,下唇向內翻卷;龍尾比商代厚而無刃;大多數玉龍不琢雕腿和足。

西周的玉龍常以單徹法雕琢,目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陰刻線,從產生陰紋凸起的效果,俗稱"一面坡"法。

周代玉龍的裝飾較商代複雜,出現簡單的組合形紋飾,陰陽線並用,多採用彎曲形線。

直線雕琢紋較少。

公元前八世紀下半葉,周平王執掌朝政後各路諸侯隨著周王朝的衰落而紛紛立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在走向沒落時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地主階級做為新生產力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的舞台,整個社會也出現了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

玉雕業亦有專業性變化,由千鐵器的廣泛使用,導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應用,促進了琢上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

此時,儒家思想將君子之德與玉之特性比較,即「君子比德如玉」,使得佩玉之風盛行。

春秋時期的玉龍多為佩飾,繼承了西周玉龍的裝飾意味的,並創出自己特有的時代風格。

造型以璜形器為主,兩端作對稱龍首,中間雕琢成曲折盤繞的蟠螭紋。

紋飾繁簡結合。

雕琢時陰陽線並用但以陰刻線為主。

此時的玉龍,邊角處理圓潤,特別重視玉器表面的質地拋光,選料較商、周時期精良,很少使用劣質玉材,常見的玉質為白王和青玉。

具體來說,這一時期具有商代「臣」字眼、「且」形角等特徵的龍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流暢自由的紋飾。

通常龍的頭部突出,鼻上卷,眼呈橢圓形,額頭上有一個中間略微凸起的「山」字形結構,吻部有捲曲的長舌。

龍身採用陰線與陽線相互配合使用的藝術表現方式,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

西周玉龍以璜形和玦形為主,此時玉龍佩的特點是:

1、龍紋身體細長,身上紋飾較複雜,線條多彎形和弧形;龍身多重環紋、雲雷紋(圖4);龍背部脊齒紋比商代密。

2、龍頭的角為髮狀(圖3),也有雲紋式的耳形角(圖5)。

3、眼睛有斜方格眼(圖6)和「臣」字眼(圖1),「臣」字眼眼角線拉長或勾卷(圖2),為西周特有風格。

4、從西周開始龍紋璜的紋飾是兩面對稱的紋飾,線條流暢,大多不刻龍足,龍身紋飾圖案化,起裝飾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充滿生機的龍紋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舊禮制的逐步瓦解,新的思潮為文化和藝術領域帶來了繁榮與創新。

表現在這一時期的龍紋上,我們可以看到,龍的祭祀作用已被淡化,人們通常將龍的形象雕琢於玉璜、玉璧等佩飾之上。

玉雕工藝至戰國時期,創作與表現手法更為獨特,一切迎合儒家的玉德理論,產品數量較前代成倍增長。

此時的玉器也更加重視選料,鏤雕和套環技術日趨成熟,紋樣裝怖豐富多彩,雕工精細巧妙,生動傳神,其琢雕水平幾近極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高度。

這一時期的龍紋,構思奇巧大膽而又富於變化。

龍的造型向曲態的動感方面發展,頭部變小,身軀被拉長,呈雙「S」的造型,並出現四肢。

龍的身體上滿飾幾何紋飾,一般多見谷紋、雲紋,部分飾有蟠螭紋。

龍角演變為近似耳朵的模樣,眼睛多呈圓形或橢圓形,不見「臣」字眼.

到了戰國後期,龍的形象與獸類相結合,其特徵更為明顯:龍頭上開始出現角,吻部長而上卷,下唇呈「鉞」形,口微張成半圓形,也有的龍嘴大張,並露有鋒利的牙齒。

龍身表現為一種扭動的曲線,上面琢有精緻細膩的紋飾,顯得繁縟華麗,高貴而神奇。

縱觀先秦時期古代玉器中龍紋的演變,我們發現龍的造型,經歷了一個從抽象到具象,從樸拙到生動的演變過程。

他的身軀由最初的盤旋捲曲的「C」形,發展到充滿力量的「S」形曲線,其紋飾也隨著當時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人們意識形態的轉變而日益變化,豐富和精緻。

可以說,探尋古代玉器中龍紋的演變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順著這個規律去觀察和研究,我們將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紋飾的發展變化,更是隱藏於紋飾背後的政治文化變遷和由此產生的藝術風格轉變。

1、雙龍首佩的新造型。

春秋時期已多見雙龍首形璜。

其造型是單純地作拱橋(虹)形。

這種玉珍發展到戰囫時期變成較為繁複的雙龍首佩。

安徽長豐楊公墓者、山東臨淄商玉村者、河南信陽長台關者等頗具代表性。

這些玉佩的造型仍以原來的雙龍首珍為主體,在其上下邊緣附設對稱式鏤雕雙龍、雙鳳、曾面等紋飾,使玉佩造型更為豐滿;由原來的單行對稱,變為二或三層對稱,豐富和增強了對稱形式美;由於施用按雕工藝,加強了器物及其形象的玲現剔透的生動感。

此類玉佩的創新形式被漢代玉佩所繼承。

2、龍首形帶鉤。

春秋時期帶鉤,形體較寬而短,鉤頭較薄,如寶雞益門村所出者,其用法當屬襟鉤。

可能不是腰帶上的正式帶鉤,而是上在交領下方的小鉤。

《釋名·釋衣服》:『襟,禁也。

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

它相當於近現代中式上衣的紐和。

戰國時期的玉帶鉤,造型變化了許多,其特點是:形體窄長,彎曲,較短;多四方體,多四方鈕;鉤首作龍首形,嘴較薄,稍上翹,尾略向下彎曲;如將它平放,則鉤尾略高於鉤鈕底邊線;多數光素,個別的於鉤身雕出幾條陽線直線紋。

實物有隨縣曾侯乙墓谷紋帶鉤,飾谷紋者為僅見;河南淮南楚墓者,龍首刻出耳、眼;傳世品帶鉤,長14.3厘米,是罕見的大型作品。

戰國玉帶鉤為漢代直至明清時期的玉帶鉤,奠定了基本造型璜式(如龍首形),開玉帶鉤大系列之新起點。

3、谷紋龍形佩的分類。

春秋谷紋龍形佩少見,且造型較單一,形體彎轉不甚,如金勝村所出者。

戰國時它的形體變化較大,如按時間先後順序,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波折形,或作一個彎轉,如山西長治分水嶺者;山西潞河者;

其二,作兩個彎轉,如中山國者及安徽天長三角圩者;

其三,作三個或更多彎轉,如中山國晚期墓者和安徽長豐楊公鄉者與河南固始所出者。

這些造型的系列,表現出它們從簡單到繁複的發展過程,似乎說明人們對龍文化的審美意識的不斷深化(彎轉多者,則動感強)。

戰國玉龍的藝術特色是飛動之美。

飛騰的形態與《易·乾卦》「飛龍在天」的意趣相合,從而加強對龍的神力的崇拜。

玉龍造型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年代越晚者,形體的姿態美越突出。

古代玉龍的造型,唯戰國者達到了美的極至:它是戰國激盪若狂瀾,欣欣而勃發的時代精神的象徵;是中國傳統文化動感特色的一次極好的展現。

4、楚龍異彩。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的主龍是裝飾品的主體之一,而楚國玉龍更是別具風彩,值得深入研討。

各地考古發掘的楚國玉龍,其造型與紋飾的特點,歸納之起來有:

其一,龍身彎轉較少(多一個或兩個彎轉,多回首形);

其二,龍首有角或耳,無眼睛,上唇長(長臉),下唇短且內卷,並與上唇相連,連接處形成圓孔,上唇與身體相接;

其三,身緣出毛(或爪)且較長,或呈兩分其上有平行陰線紋一至三條;

其四,多數有陰線谷紋,少數為淺浮雕谷紋飾用單陰線,粗放有力;

其五,龍體如奔馳騰跟,風格頑健狂放。

玉器中龍的形象,最早見於中原和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遣址就有王龍出土。

其玉質為岫巖玉;形體寬厚,素身蜷曲成圖形;斷面呈橢圓形,邊緣有刃;頭部較大,眼睛隱約凸起,觸角邊棱處不明顯;頸部向後飄動一寬頻式龍發;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了配掛,屬於裝飾玉類。

商代玉龍,多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文化遺址,以「婦好墓」墓中出土的玉龍最為典型。

商代玉龍常呈片狀,也有少數筒狀玉龍,比如「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就是圓身。

這時期的玉龍,龍身短小,並出現單一的雲雷紋、重環紋、菱形紋等裝篩,龍尾似刃薄而鋒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龍頭近似方形;龍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稱「蘑菇形角」;玉龍的眼部,商早期多為方形或菱形,中期後呈「臣」字形,商代玉龍則以側身玉龍為多;一腿一足,以陰刻線將身與腿分開;玉龍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闊口部,便於繫繩攜帶。

商周是龍鳳文化的成熟期。

各種物質文化部離不開龍風藝術的造型與紋飾楚文化亦然。

龍風造型藝術,在楚國的銅器、帛畫、漆器、縱繡等文物中普遍存在;玉器更為突出。

商代玉龍常呈片狀,也有少數筒狀玉龍,如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就是圓身。

這時期的玉龍,龍身短小,並出現單一的雲雷紋、重環紋、菱形紋等裝篩,龍尾似刃薄而鋒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龍頭近似方形;龍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稱蘑菇形角;玉龍的眼部,商早期多為方形或菱形,中期後呈臣字形,商代玉龍以側身玉龍為多;一腿一足,以陰刻線將身與腿分開;玉龍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闊口部,便於繫繩攜帶。

www.findart.com.cn

周王朝是殷商之後奴隸制政體在中國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西周王朝前後四百年,社會生產力較商代有了巨大進步,手工業發展更為繁榮,玉府即是當時周王室專門設立玉器的製作工場。

周王朝特別崇尚禮儀,在封官拜爵時都要給受封官員一件玉器,作為官爵證明,《周禮》中稱此種器物為瑞。

《周禮》是周朝的重要法規,它賦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內涵,並開闢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使玉器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www.findart.com.cn

周代玉龍的龍身較商代瘦長,一般呈環狀或半圓璜形;龍背部出現鋸齒狀的脊;龍口上唇呈鉞形,下唇向內翻卷;龍尾比商代厚而無刃;大多數玉龍不琢雕腿和足。

西周的玉龍常以單徹法雕琢,目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陰刻線,從產生陰紋凸起的效果,俗稱一面坡法。

周代玉龍的裝飾較商代複雜,出現簡單的組合形紋飾,陰陽線並用,多採用彎曲形線。

直線雕琢紋較少。

公元前八世紀下半葉,周平王執掌朝政後各路諸侯隨著周王朝的衰落而紛紛立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在走向沒落時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地主階級做為新生產力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台,整個社會也出現了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

玉雕業亦有專業性變化,由千鐵器的廣泛使用,導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應用,促進了琢上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

www.findart.com.cn

此時,儒家思想將君子之德與玉之特性比較,即君子比德如玉,使得佩玉之風盛行。

春秋時期的玉龍多為佩飾,繼承了西周玉龍的裝飾意味的,並創出自己特有的時代風格。

造型以璜形器為主,兩端作對稱龍首,中間雕琢成曲折盤繞的蟠螭紋。

紋飾繁簡結合。

雕琢時陰陽線並用但以陰刻線為主。

此時的玉龍,邊角處理圓潤,特別重視玉器表面的質地拋光,選料較商、周時期精良,很少使用劣質玉材,常見的玉質為白王和青玉。

玉龍是楚國玉文化的代表之一。

楚國雄居南土,其文化豐厚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河統計截至20世紀80年代末所發掘的東周墓葬中,楚墓約占80%。

」周代的中華文化是二元概會文化。

北方山河雄壯,南方風光佳麗楚代表了南方;黃帝神聖,炎帝勝任,楚屬於炎帝統系;龍成武,鳳秀美,隨抑龍楊鳳。

』但文化「抑龍楊鳳」說,圍限於理論上的問述,但考古學多已證明,實際並非完全如此。

典型的義物例證有: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所出人物龍鳳帛畫,畫面作一貴婦人雙手禱科龍鳳形龍在攀升,風在飛騰,二者並受尊崇。

1973年長沙子彈庫使喜所出人物御龍角而,作一男子好龍欲飛升圖、所描繪的目是、在《邊說》中可找到對應的描述。

如「駟玉虬以來送兮,沽塵風來上征」,此即龍,野即幾「幻八龍之油混兮,十雲旗之四蛇,駕青川兮驗白峋,吾與孟華游兮用之四。

」這些文物與文學內容,都能證明使人有帶龍尚昆的文化風習與傳統。

楚玉龍的藝術風格除雄奇來放者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造型特點,即玉龍頭部為臉狹長,面額平直,有的猶似馬頭。

這令人想到古代神話的「龍馬」。

《尚書·顧命·傳》記述古帝伏合玉天下,龍馬出河,身刻八卦圖,謂之「河圖」。

《禮記·禮運》:「河出馬圖」疏:「是龍馬負圖而出。

」楚人崇尚老莊,與其莊騷文化相一致(老莊一派屬道學)。

如果把楚玉龍視為中國早期的龍馬神像,則與楚文化的特質合拍。

那麼,楚玉龍超乎象外的文化內涵,可能表現的就是楚人創新與開放氣魄的龍馬精神。

玉雕工藝至戰國時期,創作與表現手法更為獨特,一切迎合儒家的玉德理論,產品數量較前代成倍增長。

此時玉器也更加重視選料,鏤雕和套環技術日趨成熟,紋樣裝怖豐富多彩,雕工精細巧妙,生動傳神,其琢雕水平幾近極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高度。

www.findart.com.cn

戰國玉龍的龍身很長,婉蜒曲折,造型呈s形狀;一般成對出現,龍身上的裝飾以谷紋或連雲紋為主。

也有雲雷紋、柳條紋、前狀滴水紋、丁字紋、工字紋等輔助紋飾。

還出現了一條陰刻線,橫穿在兩三個小圓圈中間的極為特殊的紋飾。

戰國中晚期的玉龍或玉虎,口形相似,均為大張口,形象兇猛,兩個鉗狀獠牙對峙,下唇琢成鉞形。

另外龍身軀為S形的,頭部近似馬頭;龍眼多琢雕成圓形代梢、菱形、腰圓形等幾種。

戰國時期的玉器雕琢工藝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玉龍身常見的谷紋,製作運用了新的減地突雕法,工藝即先將谷紋形狀大致突現,再將四周地子減低,然後把谷紋出芽彎曲的尾部慢慢地用心琢磨,使每條尾巴均無痕跡,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戰國時期的玉器在拋光技術的運用上也非常獨特,邊角處理鋒潤,玉器的表面打磨平滑,拋光均勻,經過二千多年的流傳,至今表面光亮度極高,被後世讚譽為玻璃光。

ww

春秋戰國的龍紋突破了前代的規範,生動獨特。

此時玉龍的特點是:

1、龍紋身體更長,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S」;龍身多是以谷紋裝飾,紋飾突起,立體感強。

2、龍紋頭上的角消失,代之以雲紋式耳朵。

3、眼睛不再是「臣」字眼,為圓形眼、方形眼或丹鳳眼,雙線雕手法,外圈線細,內圈線粗,眼睛突起,更顯有神。

4、龍頭均為側面頭,新出現回首龍頭;龍嘴上唇卷翹,下唇內卷。

圖1 春秋龍形玉璜

圖2 春秋龍形佩

圖3 戰國玉龍

圖4、5 戰國玉龍佩

w.findart.com.cn

玉器發展到漢代,因為儒家道德學說從禮制上能維護封建國家制度,故而漢武帝首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使以禮器、佩飾為主的玉器體系,得到了很大扶持。

由於漢代的國力強大,溝通了西域與中原的交通往來,優質的玉材,源源不斷地從西域而來。

漢代玉器以琢工精細,造型靈巧,變化豐富為特徵,併流行一種外緣有鏤雕附飾的出廓玉器。

而大件玉器琢工較粗,刀法簡潔有力,有漢八刀之譽。

漢代玉龍的龍身向盤形發展,一龍的四足吸收瑞獸的特徵呈尖爪狀;龍的頭部似馬頭,龍角似馬鬃,細長尤如寬頻;龍耳極小;漢代玉龍的眼睛基本是外方內圓。

其形狀多種有方圓形眼、帶梢橢圓形眼,不論何種龍眼,均炯炯有神,可謂畫龍點睛。

此時龍身上還出現了飛翼。

有的龍近似蟠螭紋,龍尾呈單尾或分岔尾。

而龍紋與其它紋飾組合的圖案頻頻出現也成為漢代玉器的一大特點。

www.findart.com.cn

漢代龍紋常與螭虎紋、鳳紋配合在一起組成圖案,常出現在玉璧、玉佩上。

漢代玉雕龍紋的造型特徵是:

1、龍紋盤旋曲折,雕刻出四足,龍頭似馬頭,眉骨突出。

2、西漢時龍紋佩的龍角出現在雲紋耳後,近似鹿角,有的勾卷或分叉後再勾卷。

3、眼睛多杏核眼加長眼梢,使眼睛更加明顯。

4、龍紋開始出現飛翼,龍腿小脛邊沿刻有短陰刻線,陰刻線細如毫髮,似斷似續,充分體現漢代的「遊絲毛雕」工藝。

圖1 漢代龍紋雞心佩

圖2 西漢龍形玉佩

圖3 西漢龍形玉觹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盪,故這一時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並且玉飾的體積極小,大型玉禮器和成組玉佩飾幾乎沒有發現。

所以研究玉器的古書中極少見到這一時期玉器的著錄,幾乎形成了斷谷期。

從迄今所見到的少量玉雕龍飾看,其基本延續了漢代玉龍的風格。

南北朝時期的玉龍,龍身細長,一般刻有細麟紋;頭部呈方形,棍棒形長龍角,葉形耳;小腿細長,琢勾一二條陰刻線,突出表現龍的筋骨;龍爪寬厚,龍指尖利;龍尾呈虎尾形;龍眼往往運用重疊的陰刻線紋表現。

www.findart.com.cn

隋、唐兩個封建王朝的建立,最終結束了近四百多年的戰亂,國家從統一走向強盛,玉雕工藝也隨之再次興起。

隋、唐玉器在繼承前代玉雕工藝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寫實性,力求在寫實的基礎上做出一些藝術描繪。

這時的玉雕品種中,實用器占很大比重,隨著對外文化和貿易的交流,佛教日漸興盛,玉雕工藝在造型和技法上充分體現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隋代玉龍出土較少,隋龍應以河北趙州橋石龍為典型。

其特徵是嘴很大,嘴角開到眼角以外,以雙勾陰線勾勒眼睛,眼球突出,腿部粗壯、腳掌厚、爪尖。

www.findart.com.cn

唐代的玉龍龍身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體形粗牡,圓潤豐滿,身上無紋,腹部似蛇腹,用一節節紋線表示身軀,背部琢雕出脊;一種身軀細長,從上到下龍身飾斜方格麟紋。

龍角有單岔鹿形角,花葉型角兩種。

頭部下額處雕有龍鬚。

龍嘴大張向上翹,如梳子背狀。

龍的大腿肌肉粗壯豐滿,小腿細瘦,呈跪臥狀,小腿與大腿之間成九十度彎曲,關節處雕琢成片腿毛。

呈飄佛狀。

龍尾部似蛇的禿尾,唐代玉龍常伴以火珠或雲紋,火珠光焰雕琢短小,同時並發出五至七個火舌。

唐代玉雕注重神韻,龍紋表現得威武雄壯,昂首俯仰翻騰,此時玉雕龍紋的特徵是:

1、龍身似一條粗大的長蛇,身體兩側刻有兩條陰刻線,四腿四爪,爪子臃腫有力;此時玉龍身上開始出現鱗紋樣紋飾及斜方格紋,紋飾從頸部直至尾部,尾為禿尾。

2、龍頭長,張嘴吐舌,嘴極大,張開後嘴角超過眼角。

3、龍的小腿部分在關節處有山羊鬍子般的腿毛。

4、龍紋周圍出現輔助紋飾,主要有朵雲紋,雲頭寬大,短尾,此後年代越晚雲尾越長。

圖1 唐代玉龍佩

圖2 唐代龍紋玉帶環

圖3 唐代玉龍佩

圖4 唐代雲紋

www.findart.com.cn

宋代是中國玉雕工藝的發達時期,這時玉雕行業初具規模,玉雕市場應運而生,出現了專門販賣玉器的店鋪,朝廷也選一些民間高水準的琢玉工場作為皇家玉院,由宮廷指定其製作一些玉器。

宋朝以現實主義思潮影響著玉龍的表現題材和造型。

宋代玉龍的龍身較唐龍短小,大多素身,兩側勾勒陰刻輪廓線;龍嘴較唐龍小,下唇上卷;腿部細長彎曲,腿毛短而稀疏;龍爪肥厚,製作隨意潦草。

宋代以後的火焰細長向一側飄拂呈珊瑚枝狀。

www.findart.com.cn

宋代龍紋一般雕刻得或活潑精細,或簡單古樸。

宋代玉雕立體感加深,紋飾上下交搭,側視如剪影。

宋代龍紋特徵是:

1、頭型與唐代基本相同,龍嘴張開角度減小,嘴角不超過眼角;雕工線條較硬,上唇翹起很高,下唇微微翹起(圖1);龍額後出現兩根細長角,兩角盡頭往上方勾卷(圖5)。

2、宋代龍多素身,在身體兩側用陰刻線刻畫出兩道邊,表現龍的立體感。

3、龍腿很長,尤其是後腿,曲折度大,不如唐代有力;龍腿關節處有勾形腿毛(圖4),小腿部位有短陰刻線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3-4。

4、宋代龍紋旁輔助雲紋多樣,朵雲紋不如唐代肥碩,雲紋尾部拉長(圖8);有的龍紋旁出現有山石作為陪襯(圖3)。

圖1 宋代玉龍佩

圖2 宋代龍紋佩

圖3 宋代玉龍佩

圖4 宋代玉龍佩

圖5 宋代玉龍佩

圖6 宋代玉龍佩

圖7 宋代玉龍佩

圖8 宋代輔助雲紋

唐、宋時的玉龍姿態優美,富於變化,其特徵是注意使用陪襯紋飾點綴主題玉龍,使玉龍活躍在特定的環境中,如龍鳳成雙成對在花叢中起舞,在祥雲中騰躍行走,踏波戲珠,出海升天等等。

還有獨龍在花叢中遊戲的題材。

這些構思反映了當時人們賦予龍紋的一種現實主義的新的審美意識,變兇猛威武的神龍為出神入化的祥瑞之獸,使人們對龍的欣賞多於對龍的恐怖。

元代是蒙古族統治的時代,元代時期的玉雕沿著宋代開拓的世俗化,裝飾化方向發展,雕技有出新之處,作品風格獨特。

www.findart.com.cn

元代玉龍大體模仿唐代玉龍,但身軀比唐細長,婉蜒遊動,顯得威武而有生氣;角琢雕為勾角或單岔鹿形角;張口、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帶火焰紋肉嗜;眼睛細長,如丹鳳眼,緊貼在粗眉下,眉骨突起,顯得很有神氣;另外,嘴、鼻、眼占頭部的三分一。

元代玉龍頭型細長,發毛長長地飄拂在腦後,有的為一綹;有的分成兩股,飄拂在龍頭部的左右兩邊或上下。

此時玉龍尾多自後腿下穿過,尾尖上翹;元早期為禿尾,後期出現帶五至七個光舌的火焰尾;腿部粗壯而長,關節處有細長腿毛向後飄拂;龍掌厚實,龍爪鋒利以三爪為多,爪部多團成球狀;小腿上有表示筋骨畢露的短小陰刻線紋,這一特徵為元代龍及其它獸紋的共同之處。

另外,元代玉龍在脖頸部,大腿與身軀連接處都留有深雕的痕跡,體現了元代玉雕技藝粗獷有力的風格。

元代玉龍盤旋曲折,上下翻騰,很有氣派。

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層透雕相結合的方法,把龍在雲中穿行的動感表現得活靈活現。

元代龍紋的特徵是:

1、龍額後有兩根細長角,尖端呈捲雲式,有圓形、方形,也有似鹿角一樣的角(圖1)。

2、龍眼為丹鳳眼,粗眉緊靠眼上方,目光炯炯,異常兇猛;此時龍為側面龍,雙眼均可見,工匠有意用誇張手法描繪龍的威武(圖2)。

3、龍嘴與宋代相似,上唇上翹,呈勾雲式。

4、元代龍發細長向後飄浮,有的發梢向前沖。

5、龍軀體呈細長頸,鼓腹,禿尾,龍頸用粗陰線斜刀斷開,使龍頭更加突出,這是元代動物玉雕的特徵。

6、龍紋有素身和鱗紋兩種,爪子呈風車狀,3-4爪;輔助紋飾有朵雲紋、海水、山石等。

圖1 元代玉龍紋角的式樣

圖2 元代玉龍佩

圖3 元代玉龍佩

圖4 元代玉龍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