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河南國寶傾囊而出,準備震懾京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12月30日,由河南博物院承辦的「大象中原·河南歷史文化展」將在北京國家博物隆重揭幕。

去過國博的朋友都知道,國博收藏的河南的文物已不算少數,此次展覽,究竟有什麼東西,敢往中國最頂級的博物館裡送?

這是近年來規格最高的河南文物精品展,105件展品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近半數都是一級文物和「明星國寶」(要知道,很多展覽一級文物都不超過20%)。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基本上全部到齊,為歷史罕有,可謂是「傾囊而出」。

與此同時,這也是中國「方壺之王」蓮鶴方壺1949年底「重慶遇險」返回河南65年後,第一次走出省門。

蓮鶴方壺與杜嶺方鼎出土時均有兩件,另兩件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博物館,此次來京也算是團聚。

2006年,故宮裡的蓮鶴方壺(也叫立鶴方壺)到河南探望河南博物院的蓮鶴方壺,可是當時國內一大新聞,上了不少報紙的頭條。

而兩件70年代出土的杜嶺方鼎,自從分開後還沒再團聚過。

2006年河南博物院舉辦的「國之重寶——蓮鶴方壺特別展」

來看看這次展覽都有些什麼明星文物吧!

●●●

戰國 | 蓮鶴方壺

被稱為中國「方壺之王」。

1923年出土自新鄭,是此次赴京最重要文物之一。

出土時為對器,僅在高度上有細微差別。

  • 故宮藏器高125.7厘米,稱「立鶴方壺」

  • 河南博物院藏器高126.5厘米,稱「蓮鶴方壺」

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厘米,寬54厘米。

郭沫若先生稱「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之飛翔。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話時代脫出時,一切社會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實表現。

●●●

商 | 牛尊

通長40cm,帶蓋高22.5cm,腰圍52.5cm,重7.1kg。

整體呈體態健壯、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牛頭前伸,頭頂有一對向後彎曲的扁三菱狀大角,嘴微微張開,面額下凹,眼球上凸,兩耳外展,頭上有扁三棱狀。

牛背上有長方形蓋,蓋中部有一半環形小鈕,蓋與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結合的非常巧妙,牛腹豐肥,腹下有思條壯實粗短的腿,組末端顯蹄瓣,足後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線狀外鼓,臀後部有一下垂的短尾,整件器物的外表碧綠,栩栩如生。

在殷人觀念中,體格健壯的大角水牛具靈性,擔負通天地神獸的重要角色,主要用於祭祀。

這件牛尊集鑄造、設計、雕刻藝術於一身,既是精美的藝術品又是生活中的實用品,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青銅精品。

●●●

舞陽賈湖骨笛,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

戰國 | 王子午鼎(附匕)

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蠟法鑄造的列鼎,造型裝飾藝術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

鼎通高76厘米,口徑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兩外侈的長方形耳,旁邊攀附6條龍形獸,腹部滿浮雕的攀龍和竊曲、弦紋。

內腹及底和蓋內均鑄有相同的銘文。

鼎上長篇銘文表達了對先祖的追思,敘說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於民的業績,並教育子孫須以此為準則。

全文語詞流暢押韻,是楚國青銅器上不多見的長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此外,銘文用鳥篆書寫,有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之譽。

●●●

商 | 婦好鴞尊

通高46厘米,重16.7公斤。

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鳥形青銅酒尊。

該器造型實用、紋飾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該件鴞尊,英姿颯爽、雄壯威武,細細觀察它身上的紋飾,主紋高出器物表面,陰線的刻紋相輔,整件鴞尊的紋飾主次分明,有著鮮明的層次變化,具有商代銅器的大氣肅穆和獨特的神韻。

●●●

商 | 杜嶺方鼎

共兩件。

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雙耳四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及下部飾乳丁紋,形體質樸莊重,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另一件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於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

此次團聚北京,是歷史首次。

杜嶺方鼎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也是證明鄭州在商周時期於中原中心地位的明證。

●●●

父丁提梁卣

1986年出土於信陽市溮河區溮河港鄉西周早期窖藏。

該卣溫潤光滑,似由碧玉雕刻而成。

通高24.7厘米,口徑10.2—12.4厘米,底徑12—16厘米。

體呈長形,橢圓腹,侈口、束頸、圈足。

提梁兩端飾獸首,器身飾單體夔紋。

頸部飾整牛紋,中部有牛頭系鈕。

腹飾目紋和四瓣花紋。

圈足外飾夔龍紋。

器底鑄有銘文一行三字「口父丁」,是一位名叫「父丁」的人生前使用的禮器。

父丁提梁卣的紋飾採用大寫意的裝飾手法,整個腹部為一簡化的獸面,但在頸部卻用寫實的手法鑄造了兩條完整的牛。

這兩條牛的頭在努力的向前伸,一條後腿彎曲,仿佛隨時準備搏鬥。

靜與動躍然於整個器型的不同中心位置,而提樑上鑄造的夔龍紋,體態修長而有張力。

柔美與堅硬,成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

●●●

大河村遺址出土彩陶雙連壺

國寶級酒器。

專家考證,彩陶雙連壺為神聖禮儀之用品,乃民族結盟或重大禮儀活動時部落首領、長者對飲的酒具,是和平、友好、相敬、相親的象徵。

●●●

西周 | 虢國玉柄鐵劍

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煉鐵器,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

劍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

玉柄鐵劍製作精美,集鐵、銅、玉三種材質於一體,是中國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製品。

它的出土,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鐵劍」。

●●●

春秋 | 王孫誥編鐘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共26枚角鍾,是目前我國出土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廣、音色最好、製作最精的青銅樂器。

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

每件甬鍾都鑄有精緻的花紋,在突起的乳釘紋中均有許多銘文。

●●●

春秋 | 青銅神獸

高48厘米。

龍首、虎頸、虎身、虎尾、龜足,張口吐舌,牙齒犀利。

龍首上附六條蛇形龍。

脊背上有有一方座,座上有一神獸也為龍首,口銜一條龍,龍 首。

滿身飾動物紋和雲紋,滿嵌綠松石。

此神獸形象詭譎,製作精美,綠松石鑲嵌精細,綠石瑩瑩,極為美觀,實屬罕見之物。

對於它的用途,學術界尚有分 ,有的學者認為可能是懸鼓用的鼓架,有的認為是編磬架。

●●●

西周 | 長子口銅簋形觥

通高24厘米,長31.8厘米。

該觥造型奇特,將圓雕、高浮雕和淺浮雕結合,無地紋,明快疏朗。

銘文「長子口」說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對研究長氏與商、周王朝的關係、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的關係有著重要的價值。

●●●

春秋 | 人首蛇身玉飾

1983年在河南光山黃君孟夫婦合葬墓出土。

外徑3.8厘米,厚0.2厘米。

兩件形制相同,體扁平,橢圓環形。

臣字形目,以陰線飾發,背面飾紋相似。

該器形雖小,但造型獨特,形態生動,雕琢細緻入微,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體現了古人的創作和制玉水平。

根據陽刻及陰刻表現手法區分出男性與女性,可以推斷這對人首蛇身飾表現的人物應為「伏羲、女媧」形象。

由於目前並未發現早於此件春秋時期器物的成對人首蛇身形象,因此,這對青玉人首蛇身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伏羲、女媧」實物形象。

●●●

商 | 婦好方尊

通高43厘米,口長35.5厘米,寬33厘米,1976年河南安小屯5號墓出土。

侈口長方形,束頸折肩斜腹高圈足。

口下飾獸面蕉葉紋,肩中部浮雕獸首,兩側飾龍紋,四角鑄鳥。

腹和圈足飾獸面紋,均以雷紋為地,底內部銘文二字。

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個善於打仗的女將軍,殷墟的甲骨文記錄了她攻克了周邊諸多方國,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

春秋 | 透雕變形龍紋俎

俎是古代切肉用的几案,是重要的禮器,目前為止較為少見。

●●●

西漢 | 陶莊園

長130厘米,寬114厘米,1981年河南省淮陽於莊漢墓出土。

莊園由田園和宅第兩部分組成。

宅第為三進院落,布有懸山頂、四阿頂建築,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內設伎樂俑、仆侍俑及生活器皿一應俱全。

宅旁連以水旱農田、水井、溝洫等,前牆上繪有主僕生活圖。

●●●

商 | 青玉跽坐人佩

通高5.6厘米 寬2.8厘。

青玉圓雕玉人,猴面、跽坐、雙手撫膝,頭上齊眉短髮,上衣緣及臀部。

頸下有孔可供系佩。

玉人生動寫實,代表了商晚期玉雕工藝的水平。

●●●

唐 | 楊國忠進奉銀鋌

長32厘米,寬5.4厘米,銀質,重2055克,1970年河南省洛陽隋唐宮城北郊出土。

楊國忠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宰相,專任采市銀使,負責邊市貿易稅收。

據銘文知其為邊將上繳之邊郡和市銀兩,反映唐代「和市」制度的存在。

銀鋌上所刻銘文為了解和探討唐代的社會和相應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北宋 | 三彩舍利匣

高47.3、底邊長33.2厘米,1966年新密市法海寺地宮出土。

新密市法海寺塔始建於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為七級密檐式石塔,毀於文革期間。

此件「咸平元年」款三彩舍利匣為塔內地宮所出。

舍利為佛祖及高僧圓寂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或骨燼。

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圓寂,屍骨煉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以五金七寶鑄成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世界各地。

據說中國便有其中19座。

此種舍利匣與阿育王用五金七寶鑄成舍利塔的含義應相同。

●●●

北宋 |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此瓶敞口細頸,鼓腹圈足,頸部及腹部剔刻折枝蓮花紋。

器表滿施天藍釉,釉層勻凈瑩潤,開片疏密有致。

瓶的圈足底部露胎,並沾有細小砂粒,顯系墊燒而成。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不重裝飾,向以釉色取勝。

該瓶造型秀麗,釉面光亮,器表配以若隱若現的刻花裝飾,為汝窯傳世品中所未見,從而豐富了人們對妝窯的認識。

●●●

河南簡稱豫,其大部為古九州之一的豫州。

《說文解字》釋「豫」為「象之大者」,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曾是大象的樂園。

因處「天下之中」,又稱「中州」、「中原」。

豫州以產象得名,又因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漫長的歲月積澱中成就了早期中原文明的大氣象,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

這裡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農業、城市、國家,是中華民族血脈所在,自先秦時期流傳至今的許多姓氏,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其淵源和根脈;這裡的先民不僅創造了青銅器、玉器、瓷器等高度發達的物質技藝,也在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中不斷調整自身、開放包容,參與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數千年一以貫之,文脈不絕。

中原文明的發展歷程即是華夏文明史的縮影。

工作人員正在布展

2015年12月22日,這批文物已經全部從河南運抵北京,進入國家博物館南八展廳開始布展。

展出時間定為2015年12月30日至2016年3月30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