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靠海,為何成為「海絲」申遺城市?原來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京是鄭和七下西洋的策源地和起航地,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歷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召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專題會議,明確將南京列入海絲申遺城市名單,並確定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洪保墓、鄭和墓4處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史跡作為首批申遺點。

「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是重大文化工程。

「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是國家圍繞「一帶一路」戰略組織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自2012年南京列入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遺預備名單以來,按照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我市全力以赴、倒排進度,高質量、高標準推進申遺文本和保護管理規劃編制、文物修繕、環境整治、展覽展示、保護立法、監測管理等申遺各項工作。

「保護辦法」2016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近日,我市出台《南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辦法》,2016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這是我市出台的關於「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章,標誌著南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管理和利用上邁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南京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辦法》從制定保護規劃、規範規劃銜接、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建立史跡保護監測預警系統和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機制、加強史跡智慧財產權保護等五個方面,全面規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措施。

市文廣新局將組織開展一系列宣傳、保護工作。

根據辦法要求,市文廣新局(市文化遺產管理局)將組織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監測預警系統,確定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監測項目、監測指標、預警方案以及工作方案,實時監測保存狀況、環境影響因素、遊客承載量等動態數據,設立預警等級;

將會同相關部門編制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利用方案,通過文化展示、文化創意、旅遊服務等產業進行保護性利用;鼓勵和支持設立展示和傳播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文化的博物館、歷史陳列館等文化場館;鼓勵志願者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宣傳和保護,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設立史跡保護社會基金。

南京海絲史跡到底有何歷史文化價值,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吧。

1

龍江船廠遺址

地點:鼓樓區江東街道灕江路57號

龍江船廠全貌

【遺產現狀】

寶船廠創建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是專為鄭和下西洋出訪各國所興建的大型官辦造船基地。

鄭和下西洋大規模的航海活動結束後,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繁榮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寶船廠逐漸廢棄,成為遺址。

龍江船廠第六作塘八號遺址

20世紀70年代,寶船廠尚存7條作塘(船塢遺址),目前保存下來的有四、五、六3條作塘遺址,呈東北—西南走向,由北向南依次平行排列。

2004年,在發掘遺址處建成遺址公園。

龍江船廠遺址第六作塘發掘後的場景

2003年7月至2004年8月,南京市博物館對寶船廠第六作塘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與造船相關的文物1500多件,並發現34處造船「基礎」遺蹟。

每處「基礎」都密集地打下直徑8-12厘米的木樁(地釘),打入生土層約12米,每處打木樁有100多隻。

龍江船廠第六作塘二十二號遺址出土棕繩和龍骨

【遺產價值】

龍江船廠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面積最大的古代打造航海船隻的船廠遺址。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見證了15世紀中國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航海設施和技術,增進了中國人的海洋知識和對海外各國的了解,加強了世界沿海國家的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

鄭和下西洋的船舶建造和航行技術方面,都達到了當時木帆船時代的巔峰水平。

寶船廠為鄭和的船隊提供的不僅有適於江海兩用的沙船船型,也有適應水深浪急的廣闊海域的福船船型,更有規模巨大的「寶船」,為船隊下西洋提供了充分保障。

鄭和船隊是從寶船廠開船、在附近的龍江關出水,從這裡走向世界,因此該遺址是「鄭和下西洋」航海壯舉的直接見證。

龍江船廠遺址出土的大型舵杆

2

浡泥國王墓

地點:雨花台區東向花村烏龜山南麓

浡泥國王墓牌坊

【遺產現狀】

浡泥國王墓是南京地區唯一的來自於南洋的外國國王陵墓,墓冢東西寬28米,南北長25米,高約4米。

墓前現有神道碑一塊,碑文陰刻楷書。

從陵區正門通往陵寢的神道呈弧形,神道兩側是兩兩相對的石雕像,排列著望柱礎、石馬、馬夫、石羊、石虎、文臣武將各一對,其規制和常見的明代王侯級功臣墓相同。

浡泥國王墓神道及神道石刻

在「鄭和下西洋」航海活動的深刻影響下,浡泥(今汶萊蘇丹國)國王麻那惹加那率領家人和官員來大明首都南京,在南京期間忽染急病,於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10月病逝於南京會同館(今南京市區大中橋東)。

明成祖朱棣根據其遺願,將其葬於聚寶門(中華門)外的烏龜山。

隨著歲月的流逝,浡泥國王墓逐漸荒廢,直到1958年4月才被文物考古學者發現。

此後,浡泥國王墓進行了數次重點維修,同時對墓園環境進行了綠化整治。

2001年,浡泥國王墓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浡泥國王墓墓冢

【遺產價值】

明朝,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性統一政權的都城。

明朝初年實行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朝貢貿易」,使得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發展到高峰,國家之間交往頻繁。

在這樣的背景下,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於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攜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但不幸病逝於南京。

有感於中國的友好和文化的燦爛,留下遺願「體魄托葬中華」,被以王禮下葬。

此舉充分說明當時中國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是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時期的見證。

浡泥國王墓碑亭

3

鄭和墓

地點:江寧區谷里鄉周昉村牛首山南麓

鄭和墓牌坊

【遺產現狀】

鄭和墓地呈長方形,南北走向,長約150米,東西寬約60米,墓頂高約8米。

1981年,文物工作者調查確認了鄭和墓。

墓前原有神道石刻、墓碑、享殿、山橋等明代墓葬建築物,發現時皆已殘壞。

1985年,為紀念鄭和首航580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重修鄭和墓地,並建亭立碑。

鄭和墓冢正視圖

【遺產價值】

作為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上最宏大的航行,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為廣泛的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大大地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使得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量、文化交流度和影響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造就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後的輝煌。

鄭和墓冢

4

洪保墓

地點:江寧區谷里街道周村社區祖堂山南麓

洪保墓考古發掘現場及墓室

【遺產現狀】

洪保是明代伴隨鄭和航海「下西洋」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其墓葬為豎穴土坑磚室結構,磚室前設墓道和排水溝。

墓坑全長9.7米、開口寬4.1米、底部寬3.8米。

洪保墓

磚室主體部分平面呈「呂」字形,由封門牆、門道、木門、前室、過道、石門、後室及擋土牆等部分構成,通體以燒制精良的多種規格青磚砌築。

據《洪保墓誌》記載,明宣德九年(1434年),洪保65歲,於京師南郊建業鄉祖堂寺之左購地預建墓葬,捐舍寶鈔五百千貫,修造祖堂寺輪藏一座,又建東峰庵一所,度僧十二人。

十月六日,洪保邀行人司行人周鳳等為自己刻立壽藏銘。

正統七年(1442年)五月,洪保出使西洋諸國回,遇海風,作念佛號脫險。

奏聞,賜建寧海寺。

洪保墓後室棺床及壁龕

2010年,江寧祖堂山南麓福利院施工發現洪保墓及洪保所建寧海寺遺址。

洪保墓及墓中出土記錄洪保「下西洋」事跡的壽藏銘,成為見證南京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擁有重要地位的珍貴遺存。

2010年7月,經過考古發掘的洪保墓進行了原址保護和展示。

洪保墓墓誌出土情形

【遺產價值】

洪保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主要領導成員,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

該墓出土墓誌,直接記錄了墓主人洪保參加的下西洋航海活動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印證了相關的歷史文獻記錄。

洪保墓墓志銘

墓誌中還明確說明當時的航海使團乘坐的船舶為「五千料舶」,證明從南京出發的航海船隊擁有當時國際上最為巨大的船隻和最先進的造船技術,而這一造船技術的中心就在當時的南京龍江寶船廠。

洪保墓誌志蓋

來源 | 文話南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