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當一回「泥河灣人」 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之高校學生打制石器大賽見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她是一部史書,幾乎記錄著中國華北地區人類早期的全部事件,涉及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囊括了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古生物學和第四紀地質學、古地理學和年代測定等;
她是一筆財富,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文化瑰寶,是探索人類起源以及文明史的一把鑰匙;
她是一塊寶地,是世界獨具特色的考古聖地,朝聖般的研究、考察人員絡繹不絕;
她是以一個科學術語名揚天下的,並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文化門類;
......
她就是聞名於世的泥河灣。
新聞背景:
6月10日,在中國第十二個文化遺產日,來自國內考古專家、高校的師生、媒體記者、社會人士等200多人齊聚陽原縣,走進泥河灣,親歷考古現場,親手製作石器,多方觸摸歷史,體驗遠古「泥河灣人」的生活,拉開了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周的序幕,為文化遺產日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次文化節將在四天內舉辦系列親歷活動,頒發了裴文中獎、賈蘭坡獎和泥河灣突出貢獻獎三個獎項,召開了人類起源公眾科普講座、舊石器考古與遺產論壇、我與泥河灣公眾講座、首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青年論壇,相關考古專家現場作報告,並以互動形式進行交流。
在泥河灣博物館、毛皮文化專題博物館,與會人員通過AR現場體驗現代與遠古的互動;在首屆全國高校石器模擬打制比賽現場,來自國內高校考古專業或舊石器考古方向本科生及研究生展開打制石器的對決,碰砧法、摔擊法、錘擊法、砸擊法、間接打片法同台競技,打造出舊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在大田窪台地考古工地,考古專家向媒體和公眾介紹了考古發掘情況、分析了地層,分享了考古知識,講解了考古發掘技術手段、重要收穫及意義,觀摩了考古發掘出土的石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親身體驗了勘探發掘。
此次文化節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省泥河灣文化研究會、騰訊大燕網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師範大學泥河灣考古研究院、陽原縣人民政府、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共同承辦,活動的主題是「走近舊石器擁抱泥河灣」。
人們體驗「泥河灣人」生活。
記者 鄭世繁 田建輝 仝輝 攝
長城網6月10日訊(記者 鄭世繁)6月10日,陽原泥河灣廣場沸騰了。
來的人比正月十五元宵節看燈的還要多。
有一批穿越到遠古時代的人,吸引所有人的眼球,他們手持石頭,利用多種方法,模仿泥河灣人打制石器,體驗泥河灣人的生活。
在中國第十二個文化遺產日,來自國內考古專家、高校的師生、媒體記者、社會人士等200多人齊聚陽原縣,走進陽原泥河灣,特別是來自中科院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的本碩博學生親手製作石器,多方觸摸歷史,體驗遠古泥河灣人的生活。
人們體驗「泥河灣人」生活。
記者 鄭世繁 田建輝 仝輝 攝
尋蹤覓祖、緬懷先人、激勵後人的新途徑
中科院古人類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大學教授高星說,在國外博物館、大型遺產地、大學等機構定期或是在考古現場舉辦舊石器文化節,在我國,首次設立中國舊石器文化節,其意義在於我們要把這個節打造成為一個品牌,成為一個節日;我們通過辦節擴大舊石器時代知識的宣傳普及,使更多的人了解當時人類演化的知識、了解過程中怎麼生存和當時的技術;提醒當下公眾,不要忘記我們的先祖,他們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成為我們現在的人類,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和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如今,我們人類還在演化,這是我們尋蹤覓祖、緬懷先人、激勵後人的一種途徑,通過連結中國文化遺產日這種方式,同時也能促進舊石器考古的發展,從娃娃開始,讓更多的孩子對此有興趣,將來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投身於科研、普及、探索。
古人類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河北作為舊石器的大省,首先是擁有得天獨厚的泥河灣,還有諸多省內外考古研究者對泥河灣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究,對泥河灣考古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成效顯著。
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人們認識人類最早的武器——石器
謝飛說,這個活動叫實驗考古,讓現代人了解遠古人類為什麼要製作石器,怎麼加工石器?了解各階段人類的石器加工技術,很直觀地讓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
未來,我們可以把泥河灣各個遺址出土的石器複製出來,做成高精尖的石器出售,從而形成一個新型產業,產業的形成關鍵在於當地政府的決心。
這次活動,陽原縣人民政府給予了最大的支持,我們對泥河灣保護開發的未來充滿信心。
來自北大的博士二年級學生李文成說,這次活動舉辦的非常好,單從專業角度來說,可以考驗我們的專業素養、做石器的技術。
我們會在模擬實驗中去考慮當時古人類的生活場景,從中看到石器背後的故事。
比如說,人類的大腦從200萬年到現在是怎麼發展的?當時人類大腦的腦量有多少?人類大腦的進化和對石器的認知有沒有相互的聯繫?不同石質石器的類型是不是可以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工作讓更多人知道。
泥河灣是探索人類起源、科研科普的必來之地
在國內,泥河灣考古是做得最好的,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特別是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的重大發現,至少確立了在東亞人類起源的學術地位,吸引了眾多考古學、歷史學、地質學、環境學等龐大的科研隊伍到陽原。
「他們今天打的太好了,他們都是從高校中選撥出來的,我今天就是向他們來學習的。
」來自河北師大研二的學生髮自內心的感慨。
在打制石器現場,有不少女同學正在打制石器,勁頭不比男同學差。
有兩個男同學手上還流了血,但人人比時間,比品質。
他們將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利用碰砧法、摔擊法、錘擊法、砸擊法、間接打片法等方法,打制出他們理想中的「武器」。
來自河北師範大學的陳姓女同學,身著草裙,手拿木棍,扮起了遠古人,活躍在現場,休息時不忘蹲下來看看師哥師姐們的打制方法。
她說,我喜愛考古專業,這種公眾考古活動,是對學習的補充,增加了對舊石器考古的興趣,也增加了人生閱歷。
河北師範大學泥河灣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梅惠傑說,這次現場打制石器,是學生的基礎訓練、基本技能,要真正研究舊石器,就得從泥河灣實地現場尋找原始人用過的石頭復原打制。
這幾年,河北省對舊石器考古支持最大,考古專業和生物、數學成為河北師範大學建世界雙一流大學的學科,加上有謝飛老師的指導,有泥河灣的地理優勢,有一個世紀的考古時間,我們有理由相信,泥河灣考古事業一定會發揚光大。
首屆全國高校石器模擬打制比賽決賽現場。
記者 鄭世繁 田建輝 仝輝 攝
首屆全國高校石器模擬打制比賽決賽現場。
記者 鄭世繁 田建輝 仝輝 攝
保護開發利用泥河灣是系統工程
「舊石器考古專業和國力有關,像韓國、日本這些人口比我們少、歷史比我們短的國家,他們的投入、隊伍比我們的大。
80年代中期,全國開辦考古專業的高校只有北大、吉林大學,屈指可數,學生更是寥寥無幾,有的只是在歷史系、人類學系中學習一些知識,到現在,全國從事舊石器專家學者總量還是不多,但我們欣喜地看到,現在開辦考古專業的高校有10多所,報考的學生越來越多。
」中科院古人類研究所主任、中科院大學的教授裴樹文說。
高星介紹說,近年來,從事考古特別是舊石器考古的人逐漸多了,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河北師範大學是發展考古專業的後起之秀,開辦泥河灣考古研究院時間短,但成效好,有趙海龍、梅惠傑等中層專家學者,他們在謝飛老師的帶領下,開拓出了新的天地。
陽原,作為泥河灣的發源地,應保護好泥河灣,更應該利用好泥河灣,開發好泥河灣資源,造福於我們的民眾,以泥河灣為基,把泥河灣盆地打造成舊石器考古、研究、教育的基地,真正讓泥河灣成為陽原發展的靚麗名片。
陽原縣委書記孫海東說,我們的祖先在這片神奇的大地上適應自然、戰勝自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是中國力量之源,這是人類精神所在。
這種自強不息、創新拼搏、戰勝困難、持續進步的泥河灣精神,是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是推進我們事業進步的強大凝聚力。
我們確立「在全世界打響泥河灣品牌」的定位,明確推進泥河灣全域旅遊的舉措,就是要把泥河灣品牌作為文化統領,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泥河灣精神,打造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力量。
張家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莉說泥河灣作為張家口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受到了中央、省市縣各級的持續關注,在遺址群的保護利用各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突破。
現在,泥河灣保護利用工作已經成為一項系統的工程全面啟航,這必將有力加速泥河灣科研考古發掘工作的進程,有力提升泥河灣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市委、市政府也將繼續關心、支持泥河灣遺址群的各項工作,並希望泥河灣的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更加矚目的成績。
「走近舊石器 擁抱泥河灣」——走進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現場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不經意間問起,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要做什麼?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走近舊石器,擁抱泥河灣。探尋東方人類的起源地,開啟我們的尋根之旅,解決我從哪裡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