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舊石器 擁抱泥河灣」——走進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現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人的一生中,

總會不經意間問起,

我從哪裡來?

我到哪裡去?

我要做什麼?

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

走近舊石器,擁抱泥河灣。

探尋東方人類的起源地,

開啟我們的尋根之旅,

解決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來自遠古的祖先


在第十二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河北省泥河灣文化研究會、騰訊大燕網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師範大學泥河灣考古研究院、陽原縣人民政府、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共同承辦的 「走近舊石器 擁抱泥河灣」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河北泥河灣2017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周)於6月10日在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文化廣場隆重開啟。

來自河北省院校、社會各界公眾代表和考古專家們、媒體記者近200人一起走進泥河灣,穿越時空,體驗考古,打制石器,親手觸摸、感知「東方人類故鄉」的神秘色彩。

泥河灣博物館

與會人員參觀了泥河灣博物館、毛皮文化專題博物館,用心去聆聽,用眼去觀察,現場體驗AR——現代與遠古達成了互動。

先後召開了人類起源公眾科普講座、舊石器考古與遺產論壇、我與泥河灣公眾講座、首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青年論壇,相關考古專家現場作報告,並以互動形式進行了交流。


原始人的盛宴,現代人的圍觀

我們的祖始已學會了用火

據說這是一種播種的器械

6月10日,在泥河灣文化廣場舉行了活動的啟動儀式,現場頒發了裴文中獎、賈蘭坡獎和泥河灣突出貢獻獎三個獎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李耀光授授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旗幟,張家口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莉宣布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河北泥河灣2017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周)開幕。

頒獎

揭牌儀式

旗幟傳承,接過的也是責任

宣布開幕

開幕式文藝展演


10日下午,在泥河灣文化廣場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石器模擬打制比賽決賽,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的十名選手殺入了決賽環節,他們利用黑曜岩原料對舊石器時代人類發明的兩面加工技術、石葉和細石葉技術、勒瓦婁哇等技術進行模擬打制,製作手斧、石矛頭、箭鏃等精美工具。


選手認真進行比賽

石器打制過程中落下的碎屑不規則而鋒利

作為舊石器時代的指示物——打制石器,是採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加工而成,分碰砧法、摔擊法、錘擊法、砸擊法、間接打片法,是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原始人用純手工打造的天然「刀具」,將羊肉剔骨、分割,大塊的肉和小塊的肉分別擺

我點點又倒倒,切菜不用刀

原始人表演團向觀眾展示了這些石器的具體功能和使用方式。

騰訊大燕網對此次比賽進行了全程直播,帶您穿越到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

經過兩個小時的激烈角逐,30位評委的客觀評議,來自河北師大的仝廣選手獲得全國高校打制石器決賽一等獎。


小長梁遺址,位於陽原縣大田窪鄉官廳村西北。

小長梁遺址文化層是厚0.5-0.8米的灰色粉砂質層,上面的泥河灣層厚54米,頂部覆蓋14米厚的黃土堆積。

1978年秋天,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尤玉柱、湯英俊、李毅等人在泥河灣調查時發現小長梁遺址,之後進行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動物化石,可以鑑定的種類有:上新世異費鼠相似種、貂、桑氏鬣狗、古菱齒象、中國(長鼻)三趾馬、三門馬、披毛犀、鹿、羚羊、牛類。

三趾馬是第三紀的標誌動物,可以延續到第四紀早期,在泥河灣盆地第四紀早更新世遺址中,當時只有該遺址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動物。

小長梁遺址石製品以小型為主,採用錘擊法打片,出現少量砸擊石片。

砸擊打片方法的出現,突破了當時普遍認為該方法源於北京人的說法,將其歷史大大提前,意味著在泥河灣地區尋找古人類早期活動遺蹟的努力,終於獲得重大突破,證實了泥河灣曾經生活過早期人類的科學論斷。

據古地磁測年,小長梁遺址距今約136萬年。

專家推測,「小長梁人」認知能力接近現代12歲兒童智力。

小長梁遺址的發現在中國早更新世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研究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01年,作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和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小長梁遺址的名字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270米長青銅甬道第一階。


油房遺址,位於陽原縣大田窪鄉油房村南1500米處。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於1986年進行首次發掘,面積28平方米,獲3000餘件石製品和少量哺乳動物化石。

2013~2016年,作為河北省重大科技支撐項目「東方人類探源工程」中的考古學專題,河北師範大學泥河灣考古研究院對油房遺址進行了新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在傳統文化層下部新發現石片石器文化層。

初步測年顯示,油房遺址代表的文化正處於深海氧同位素第3階段(MIS3,距今約5.6~2.5萬年),從而填補了泥河灣盆地和華北地區距今5~2萬年的考古學研究空白。

發掘出土石製品、動物化石、燒骨、裝飾品類等遺物一萬餘件,發現多處古人類活動遺蹟,在復原古人類生活模式、石器製作技術和棲居形式等方面具有很高研究價值。

研究認為,油房遺址具有舊石器時代中期向晚期、石片石器文化向石葉、細石葉工業文化的雙重過渡性質,改變了學界對於該遺址文化內涵和文化分期的認識,對華北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和演進過程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探討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的演化和擴散、環境演變與古人類文化適應的關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此次「走近舊石器 擁抱泥河灣」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為文化遺產日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向公眾宣傳、展示了泥河灣悠久的歷史文化,讓人們感受泥河灣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增強熱愛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讓文物保護融入當地社會發展,讓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藏尼阿木底舊石器遺址考古獲重要發現

作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地域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自然環境惡劣,對人類特別是古人類的生存、遷徙、交流和開發構成了嚴峻的挑戰。高寒缺氧、生物資源稀少的不利因素制約著古代...

謝飛從事泥河灣考古35年研討會在石舉辦

9月23日,謝飛從事泥河灣考古35年研討會在石家莊召開,研討會由河北省燕趙文化研究會發起,省文聯、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文史研究館、河北師範大學、陽原縣委、縣政府等主辦,為弘揚文物工作者獻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