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次震驚世界,餘杭此處9.09平方公里,下半年對外開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千年前的文明看北京,兩千年前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前的文明就要看杭州良渚了。
」
今年1月28日,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6名年輕考古隊員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舞台,在節目中,他們是良渚「玉琮王」的守護人,在現實工作中,他們從各自的領域,考古發掘、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質考古等守護著實證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聖地——良渚遺址。
他們也是第四代良渚考古人。
2018年1月26日,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那一刻,距離「良渚」兩個字首次出現在考古領域,已經過去了80多年。
這80多年,良渚考古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輕考古隊員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節目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得怎樣了呢?
近日,記者走進仍在建設中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採訪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聽他講述了良渚考古的80年。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良渚遺址是四代考古人前赴後繼的努力成果
「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鄉良渚鎮發現了良渚遺址;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輩牟永抗、王明達先生髮現了反山遺址、瑤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從這個時候開始,談起中華五千年文明,就繞不開良渚遺址了。
」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內,劉斌追溯起了良渚考古的80餘年。
2007年,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2015年良渚水利系統得到確認,揭示了「中華第一城」和「世界第一壩」的宏大格局。
以劉斌、王寧遠為代表的第三代考古人功不可沒。
現在,良渚考古人已是第四代,他們很年輕,都是80後、90後,他們除了田野考古,還更多地採用「科技考古」的方式,運用更高科技的手段,去復活那些被歷史掩埋的文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講述良渚考古的80年
姬翔在考古隊中負責地質考古,在他看來,良渚遺址里一塊普通的石頭,都可能和良渚城牆所用的來自同一個地方,「我想通過研究,找到良渚人為了建造這座城,究竟走了多遠的路」。
研究植物考古的武欣表示,從良渚人的食物,五千年前的炭化稻米中可以推測,是古城的一個糧倉失火後留下來的。
根據遺留在土中的炭化稻米的數量推測,這處糧倉大概有20萬斤的埋藏量。
有這麼多的稻米,一方面說明古城內糧食的存儲量很大,另一方面,在城內一直沒發現水稻田,城外有水稻田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有了城鄉分別。
此外,研究動物考古的宋姝表示,良渚遺址中還出土了30多種動物,豬頭骨是出土頻率最高的一種動物,還有聖水牛的頭骨等,此外,在家豬和鹿身上還發現了屠宰、燒烤等痕跡,說明這些動物在當時已經登上了良渚人的食譜。
「現在的良渚考古,並不單純是一種文物和歷史的概念。
」劉斌說。
劉斌和年輕考古隊員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
良渚文化被譽為「中華文明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如果申遺成功將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獨特的見證。
世界權威考古學家、英國皇家勳爵、上議院議員、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科林·倫福儒教授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帶有明顯的象徵意義,表現出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聯合,是具有共同觀念的文化聯合體形成的標誌,很大程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
」
國際考古專家齊聚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的發現也曾6次列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更是被國際考古界選入「2011-2012世界10項考古新發現」。
良渚古城的田野考古也多次榮獲中國田野考古的最高獎。
未來,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推進跨國界、跨學科的研究。
考古遺址公園計劃下半年開放
在建設中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記者看到,不少遺址分區上都豎起了圖文展板,河道兩邊豎起了木樁,種上了一排排高大的綠植,小花遍地,天空中還有鷗鳥飛翔,已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公園景象。
據了解,目前在建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良渚古城的核心區域,總面積9.09平方公里,如果比作世界盃足球場,大約有1299個那麼大。
古城核心區將集中展示良渚時期人工堆築的台墩式聚落的整體地貌。
古城外圍區域,保留大部分濕地和農田。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航拍圖
劉斌在遺址公園現場介紹道,良渚古城核心區內的莫角山遺址是5000年內的宮殿區。
古城內的鐘家港河道也進行了發掘和展示。
除了莫角山宮殿區,反山王陵墓地的現場也將進行復原展示。
遺址公園傳承文脈。
「未來十年,我們將建設『專家叫好、百姓叫座、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良渚文化國家公園,把良渚遺址打造成為中華文化朝聖地、中國文化金名片,讓各地群眾共享遺產保護的成果。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曾說。
根據規劃,整個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將包括「三個圈層」——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區、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區。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
不僅如此,在未來,面向公眾考古的體驗中心將建設考古訓練營、培訓基地,形成青少年第二課堂,讓神秘的考古更加平民化、更有體驗感和參與性。
目前,餘杭區正在規劃建設文化藝術長廊,不遠的將來,大型神話舞劇《玉鳥》、「中華千古情」等反映良渚文明的文藝表演,將向世人展示古老輝煌的良渚文明。
良渚的故事也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2017年,良渚文化的介紹及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玉鉞等典型器物圖片,進入新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全國的青少年也能學習領略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起源。
此外,良渚詞條也將寫入新修訂的《大百科全書》。
塵封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正在逐漸揭開神秘面紗,成為中華文明新名片和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一筆。
開放後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到底會是什麼樣?我們繼續拭目以待吧。
良渚考古大事記
1936年
施昕更先生髮現良渚遺址,隨後進行3次發掘,出版《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1959年
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遺址成為良渚文化的命名地。
1961年
良渚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後,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成為該所的工作重點之一。
1981年
發掘吳家埠遺址,建立吳家埠工作站。
1986年至1993年
陸續發掘反山權貴墓地、瑤山祭壇及權貴墓地、莫角山大型人工營建土台和匯觀山祭壇及權貴墓地等重要遺址,奠定了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993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良渚工作站,負責良渚遺址的調查勘探與發掘研究。
1996年
良渚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陸續調查發現135處遺址點。
2002年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成立。
2013年,良渚遺址總體保護規劃獲得通過,劃定了42平方公里的紅線保護範圍和111平方公里的環境控制區。
2006年至2007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面積近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這是同時期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址,被學術界譽為「中華第一城」。
良渚古城的發現開啟了良渚考古的新紀元。
2009年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並由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授牌成立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
2013年
良渚遺址獲評「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5年
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
這是中國最早的水利工程、世界最早的防洪水壩系統,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結構,是同時期世界上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
2016年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調查與發現獲評中國考古學會「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良渚遺址至今已6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次被評為國家田野考古一等獎,3次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Review
往期閱讀
△權威發布丨餘杭區未採購使用涉事狂犬疫苗和百白破疫苗
△有了自助辦理「利器」,以後辦這些業務可以告別排隊啦!
△颱風天就別出門了,在家搶福利吧丨來自鸕鳥的饋贈了解下
內容支持/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編輯/荊恪
80餘年良渚考古歷經四代,遺址公園下半年開放
「一千年前的文明看北京,兩千年前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前的文明就要看杭州良渚了。」今年1月28日,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6名年輕考古隊員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舞台,在節目中,他們是良渚「...
「偉哉,良渚」:學術界研討紀念良渚遺址考古發現八十周年
11月25日, 為紀念良渚遺址考古發現八十周年, 150餘名國內外考古專家學者齊聚杭州,重溫80年的研究歷程,對良渚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良渚文化玉器禮制、良渚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和保護等問題...
杭州良渚發現現存最早大壩 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在杭州市區西北郊的餘杭區瓶窯鎮,有個名為石塢的小水塘。水塘邊有一座蓄水壩,連接了兩個小山頭,它是5000多年前所修建。像這樣的古老水壩,在當地有十多條,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組巨大的水利系統。這是考古...
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你可知它為何叫良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7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距離「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