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哉,良渚」:學術界研討紀念良渚遺址考古發現八十周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月25日, 為紀念良渚遺址考古發現八十周年, 150餘名國內外考古專家學者齊聚杭州,重溫80年的研究歷程,對良渚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良渚文化玉器禮制、良渚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和保護等問題進行研討。

1936年初冬,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在他的家鄉良渚鎮一帶,開啟了這片土地上考古探索的先河;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1986年發現反山貴族墓地,1987年發現瑤山墓地和祭壇,揭示出良渚文化中期已出現嚴重的社會分化;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開啟了通向良渚王國的大門;2015年良渚水利系統的確認,再一次彰顯了良渚集團強大的管理和調動大量人力從事大規模公共工程的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主題發言中強調, 近十年良渚遺址一系列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向國內外學術界展示出,當時長江下游地區的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達,提供了當時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佐證,大大增強了良渚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說服力,得到國內學術界和國際學術權威的認可。

「良渚遺址考古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核心的內容和最重要的成果,對於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主要依據良渚文明,參考中國其他形成較早的區域性文明,概括出文明形成的標誌以及物化表現形式。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趙輝教授用量化的推算,從良渚大型工程所需人力、良渚居民所需糧食量,結合良渚遺址大城內的鐘家崗地點最新發現的制玉作坊等,闡釋了良渚已是國家的新證據。

良渚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趙輝說,良渚社會內部存在著「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其更接近「地域國家」形態而非僅僅是若干城邦國家的聯盟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回顧了良渚近30年的考古工作與發現。

他說,從宮城到王城,從外郭城再到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從偶然的發現到學者熱議的焦點,良渚遺址一次次刷新了學術界的固有認知。

正如王巍所長的評價,良渚遺址八十年來的考古工作,是中國考古學發展過程的縮影。

幾代考古人為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和良渚文明研究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載入中國考古學和中華文明研究的史冊。

北京大學嚴文明先生欣然揮墨寫下了「華夏文明五千年,偉哉,良渚!」他在總結中感慨良渚文化太吸引人了。

他說,良渚文化的發現和研究從1986年開始的後三十年進展很快,良渚遺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為其他考古學文化研究樹立了一個典範,從而帶來如何研究考古學文化的啟示。

以「聚落考古」概念為出發點解讀良渚遺址群,其先進的水利系統、發達的水稻耕種體系,還有大量具有手工業加工痕跡的遺存,說明當時良渚具備社會分工、社會分化以及社會管理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國家」的形成標準。

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劉斌介紹,良渚考古未來五年將配合良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繼續開展古城及水利系統等相關的考古工作。

同時,作為國家文物局「十三五」跨省課題,將以長江下游江浙滬皖為主,主要研究崧澤至良渚文明的形成與模式等相關問題。

浙江主要以餘杭1000平方公里盆地的全面調查為主要切入點,開展社會、文化、環境等全方位研究。

為配合此次研討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與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合作編著了《良渚考古八十周年》圖書,與良渚博物院合作推出「王國氣象——良渚文化專題展覽」。

特展在陳列方式上有兩大亮點,依據考古資料所做的模擬村落場景,打破了展線的單調,為展覽營造了一個視覺中心;成組器物以單元按原始位置布置。

本次紀念活動由浙江省文物局、餘杭區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餘杭博物館承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上下5千年!揭中華文明源頭神秘面紗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

中華文明起源圖譜初現

作者:鄒雅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不僅是國人想要探尋的文明密碼,也是海外許多人士關注的問題。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

80餘年良渚考古歷經四代,遺址公園下半年開放

「一千年前的文明看北京,兩千年前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前的文明就要看杭州良渚了。」今年1月28日,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6名年輕考古隊員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舞台,在節目中,他們是良渚「...

杭州良渚發現現存最早大壩 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在杭州市區西北郊的餘杭區瓶窯鎮,有個名為石塢的小水塘。水塘邊有一座蓄水壩,連接了兩個小山頭,它是5000多年前所修建。像這樣的古老水壩,在當地有十多條,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組巨大的水利系統。這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