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單體龍形玉器的形制探討——以「中原式」為重點(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戰國中期

戰國中期「中原」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9座,祭祀遺址有2處,分別是山西長治分水嶺墓36①,洛陽唐宮路小學C1M5560戰國墓②,洛陽中州中路東周墓C1M8371③,洛陽西工區C1M8503戰國墓④,洛陽市中州中路東周墓C1M3750⑤,洛陽市唐宮西路東周墓C1M7984⑥,洛陽市唐宮西路東周墓C1M7983⑦,洛陽西工區M7602⑧,洛陽市針織廠東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館、長治市博物館;韓炳華、李勇:《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第375頁。

又見: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邊成修、葉學明、沈振中:《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1964年第3期,第111頁~第137頁。

②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黃吉博:《洛陽唐宮路小學C1M5560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4年第7期,第17頁~第35頁。

③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司馬國紅、尚巧雲:《洛陽中州中路東周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3期,第20頁~第44頁。

④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潘海民:《洛陽西工區C1M8503戰國墓》,《文物》,2006年第3期,第45頁~第48頁。

⑤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市中州中路東周墓》,《文物》,1995年第8期,第7頁~第18頁。

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司馬國紅:《洛陽市唐宮西路東周墓發掘報告》,《文物》,2003年第12期,第12頁~第28頁。

⑦同上⑧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劉建安:《洛陽西工區M7602的清理》,《文物》,2004年第7期,第12頁~第16頁。

周墓C1M5269①,山西侯馬西高東周祭祀遺址②,晉都新田的祭祀遺址③。

山西長治分水嶺墓36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城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壙墓。

墓口長5.8米、寬5米;墓底長4.5米。

寬3.2米。

墓 壁陡坡。

葬具為一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出土隨葬器物54件,主要為銅器、玉器及陶器。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但均已殘破,僅存後半部。

通過與洛陽中州路東周墓等墓葬銅器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中期,可能為韓國墓葬④。

洛陽唐宮路小學C1M5560戰國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口長5.2米、寬4.2米。

墓壁規整平滑。

葬具為一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出土遺物87件(組),可分為玉器、銅器、鐵器及骨器等。

其中玉器有65件(組),集中堆放於棺室西北角。

出土龍形佩14件,皆成對出現,形制各異,有俯首彎曲狀及回首捲曲狀。

還有龍形飾5件,尺寸較小,形態各異。

此外還出土玉覆面一組,上有殘斷的單體龍形玉器形飾。

該墓出土一件玉戈,有銘文「畢公左徒」,簡報推測墓主人為畢公左軍的步卒統領,亦有文章指出墓主人既是「畢公」本人⑤。

但從出土玉器的數量及其精美程度來講,此墓的等級較高應確定無疑。

通過對照洛陽中州路(西工段)中出土的銅器,該墓應相當於其分期中的第五期,即春秋晚期到戰國中期,因此該墓的年代應為戰國中期之前。

依據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形制及紋飾,單體龍形玉器的年代應為戰國中期。

該墓雖曾被盜擾,器物之間的位置及組合關係也發生變化,但留存的玉器及單體龍形玉器數量均較多,形制多樣,製作精美,各具特點,可作為本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洛陽中州中路東周墓C1M837 1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室長4.3米、寬3.1米、深14.2米。

墓壁光滑。

葬具為一槨二棺。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銅器、鐵器、鉛器、玉器、陶器等,玉器多數放置在外棺內,少數放置在內棺內。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8件,有回首彎曲形、俯首彎曲形及形制特殊者,部分置於外棺,部分置於墓主胸部。

此外還有玉覆面1組,含有龍形玉片。

通過分析銅器、玉器的紋飾,並結合洛陽中州中路、洛陽凱旋路南東周墓發掘報告的分期,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中期。

洛陽西工區C1M8503戰國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室長2.7米,寬1.9米,深4.8米。

墓壁規整平直。

葬具為二槨一棺。

隨葬器物共計21件(組),有銅器、玉器、陶器及瑪瑙器等,其中玉器及瑪瑙器7件(組)。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

①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高虎、王炬:《洛陽市針織廠東周墓(C1M5269)的清理》,《文物》,2001年第12期,第41頁~第59頁。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西高東周祭祀遺址》,《文物》,2003年第8期,第18頁~第36頁。

③李永敏:《晉都新田的祭祀遺址》,《文物世界》,2000年第5期,第6頁~第8頁。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館、長治市博物館;韓炳華、李勇:《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第375頁~第378頁。

⑤王子揚:《「畢公左徒」玉戈小考》,《中國文字研究》,2008年第1期,第57頁~第61頁。

2件,形制相似,均為俯首彎曲狀,置於內棺東南角。

出土銅帶鉤與洛陽中州路(西工段)中戰國中期式銅帶鉤相似,陶拍上繩紋也具有戰國時期板瓦繩紋的特徵,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中期。

洛陽市中州中路東周墓C1M3750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壙豎穴墓。

墓葬長4. 35米,寬3.8米,深11.4米。

墓壁垂直光滑。

葬具為二槨一棺。

該墓未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銅器、陶器及玉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7件,分布於墓主的胸腹部、腿部及足部。

另有數片小型龍形玉片,應為覆面之物。

該墓出土器物組合與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東周墓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中期。

該墓未被盜擾,出土器物豐富,種類多樣,出土單體龍形玉器完整且有特色,時代明確,可作為本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洛陽市唐宮西路東周墓C1M7984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積石積碳墓。

墓壁光滑。

葬具為二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87件(組),有銅器、玉器、石器及陶瓷器等,玉器集中置於棺內及棺槨之間的東南部。

出土單體龍形玉佩1件,呈俯首彎曲狀。

從葬具及隨葬器物分析,墓主可能是男性,應為大夫一級的貴族。

從器物形制及紋飾推斷,該墓的年代應在戰國中期。

洛陽市唐宮西路東周墓C1M7983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墓壁官話。

葬具為一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55件(組),有銅器、玉器、石器及陶器等,玉器集中放置於槨板頂部及棺內。

出土單體龍形玉佩5件,有俯首彎曲形、回首蜷曲狀及形制奇特者。

從葬具及隨葬器物分析,墓主可能是男性,應為大夫一級的貴族。

從器物形制及紋飾推斷,該墓的年代應在戰國中期。

洛陽西工區M7602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墓口長3.5米、寬2.4米,深5米。

墓壁規整平直。

葬具為二槨一棺。

該墓未被盜擾。

隨葬器物45件,分為銅器、陶器和玉器,其中玉器及料器36件,棺槨之間有玉環,人頭部有玉石片覆面,胸部有玉佩飾及料珠,腳部有瑪瑙環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4件,有俯首彎曲狀與回首捲曲狀,出於墓主胸部。

另有數片小型龍形玉片,為覆面之物。

通過與洛陽中州中路(西工段)第五期陶器的對比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應為戰國中期。

洛陽市針織廠東周墓C1M5269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墓口長7米、寬6米;墓底長5.8米、寬4.9米;深12.8米。

墓壁光滑。

葬具為一槨二棺。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83件(組),主要為銅器和玉器。

玉器集中放置於外棺內西側,其中單體龍形玉器有4件,有俯首彎曲狀及回首捲曲狀。

墓中出土大量的兵器,說明墓主應是男性。

通過葬具及隨葬的青銅禮器分析,墓主應為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貴族。

通過銅器紋飾及器形與陝縣東周墓、洛陽中州中路東周墓對比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應在戰國中期偏晚。

山西侯馬西高東周祭祀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

祭祀坑出土遺物有362件,以玉器為主,銅器次之,骨、蚌器僅有數件。

一般每坑出土1件遺物,部分出土2件或2件以上。

有壁龕的祭祀坑,皆出於壁龕內;無壁龕的,一般出於坑底北部或者中部。

出土龍形玉器30餘件。

J564有中2件,J643有中2件,J495有中2件,J147中有1件,J552中有1件,J441中有1件,J515中有1件,J585中有1件,J520有中2件,J445有中2件,J156有中2件,J135中2件。

據推測祭祀者可能是晉國貴族。

單體龍形玉器的年代應為戰國中期。

晉都新田的祭祀遺址中山西省第一建築公司機運站K206,山西省第一建築公司機運站K239,山西省第一建築公司機運站K166均有單體龍形玉器出土。

從單體龍形玉器形制判斷,單體龍形玉器年代應為戰國中期。

3、戰國晚期

戰國晚期「中原」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4座(14件),分別是洛陽市道北鍛造廠戰國墓IM540①,洛陽市西工區C1M3943戰國墓②,輝縣固圍村區第1號墓③,山西侯馬市虒祁墓地M2129④。

洛陽市道北鍛造廠戰國墓IM540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墓口長3.1米、寬2米;墓底長2. 95米、寬1. 87米;深6米。

葬 具為一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出土隨葬器物30件,可分為銀器、銅器、玉器及陶器等,其中玉器有16件。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8件,皆成對出土,其中2件殘缺較為嚴重,僅存後半部,其餘6件皆為回首蜷曲狀,出於墓主的股骨處。

通過與洛陽燒溝及洛陽中州路戰國晚期墓出土的陶器對比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晚期。

該墓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數量較多,形制多樣,所出土玉器較有特點,可作為此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洛陽市西工區C1M3943戰國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

墓底長3.1米,寬2.1米,深5.4米。

葬具為一棺。

隨葬器物63件(組),可分為陶器、玉器、金器、石器等。

玉器有34件(組),皆出於棺內。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4件,皆成對出土,2件呈俯首彎曲狀,2件呈回首蜷曲狀,位置在墓主胸腹部。

另有數片小型龍形玉片,應為覆面之物。

通過玉印上的文字(「事君子」)及出土的粉塊(推測為化妝用的脂粉)分析,推斷墓主為女性,應是大夫一級的貴族。

通過對陶器組合及銅鏡紋飾的分析,結合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的分期,推斷該墓時代為第七期,即戰國晚期。

輝縣固圍村區第1號墓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

其第2號埋玉坑出土小龍佩1件,為俯首捲曲狀。

通過典型器物推斷該墓年代可能是戰國晚期,即公元前3世紀。

但是此件單體龍形玉器的風格與此時期的整體風格相差較大,可能是前一段時期的遺留之物。

①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史家珍、王文浩:《洛陽市道北鍛造廠戰國墓清理簡報》,《文物》,1994年第7期,第16頁~第21頁。

②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市西工區C1M3943戰國墓》,《 文 物 》,1999年第8期,第4頁~第13頁。

③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輝縣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6年。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範文謙、田建文、謝堯亭、王金平:《山西侯馬市虒祁墓地的發掘》,《考古 》,2002年第4期,第41頁~第59頁。

山西侯馬市虒祁墓地M2129位於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口長2.8米、寬2.9米;墓底長2. 87米、寬3.1米;深4.5米。

有一條墓道。

葬具為一槨一棺。

隨葬器物13件,有銅器、陶器、玉器及骨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佩1件,為回首蜷曲形,出於墓主頭部。

據墓葬形制、陶器組合及銅器器形分析,並與湖北睡虎地、山西鳳翔高莊及喬村墓地出土器物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晚期至秦統一之間。

三、其他 地區墓葬

除上述楚國及其附屬國地區及「中原」地區的墓葬中發現有單體龍形玉器外,在其他地區的墓葬中也有單體龍形玉器出土。

不過數量相對較少,形制也相對單一(舋墓除外)。

其他地區發現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較為分散,主要有中山國及燕國地區,集中於今天的河北地區;齊魯地區,主要集中於今天的山東地區;秦國地區,主要集中於今天的陝西地區;吳越國地區,主要集中發現於今天的江蘇、浙江地區;巴蜀地區,主要集中於今天的四川、重慶市地區。

(一)中山國及燕國地區

在當今河北省境內,有部分墓葬可以確定是中山國墓葬,有部分墓葬是可以確定為燕國墓葬的。

1、中山國墓葬中山國是由北方遊牧民族鮮虞族建立的國家,還保留有民族特色,出土的單體龍形玉器比較豐富。

中山國出土有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主要有中山國靈壽城「成公」墓(M6)的陪葬墓PM2及PM3①,中山國靈壽城中山王族三號墓②,中山國國王墓——舋墓③,舋墓的四座陪葬墓(PM1、PM2、PM4、PM5)④。

中山國靈壽城「成公」墓(M6)的陪葬墓PM2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是一座土壙豎穴墓。

墓口東西長5.6米,寬5.1米,深5.2米米,墓底東西長4.7米,寬4.5米。

葬具為一棺一槨。

該墓曾被盜擾。

在擾洞內亂土中發現二件夔龍形玉佩飾。

該墓的墓主應是中山成公

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②同上③河北省文物考古所:《舋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④同上

的妻、妾之屬。

該墓年代與「成公」墓(M6)相差不大,「成公」墓(M6)的年代比舋墓早,年代為戰國中期。

中山國靈壽城「成公」墓(M6)的陪葬墓PM3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是一座土壙豎穴墓。

墓口東西長4.2米、寬3.9米,墓底東西長3.5米、寬2. 67米,深3.3米。

葬具為一棺一槨。

該墓曾被盜擾且較為嚴重。

有1件單體龍形玉器,位於墓主胸腹部。

該墓的墓主應是中山成公的妻、妾之屬。

該墓年代與「成公」墓(M6)相差不大,「成公」墓(M6)的年代比舋墓早,年代為戰國中期。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中山王族三號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是一座長方形土壙豎穴積石積碳墓。

墓口南北長11.8米,東西寬10.6米,深6.5米。

墓葬曾被盜擾破壞。

隨葬器物有有玉器、石器、銅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41件,絕大部分殘缺嚴重,呈回首彎曲狀及回首捲曲狀,此外還有1件呈昂首環形。

墓主生前應為中山成公之弟屬之位。

該墓年代與「成公」墓(M6)相差不大,年代為戰國中期。

中山國國王墓——舋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中山國國王之墓。

隨葬器物豐富,有銅器、陶器、鐵器、金銀器、玉石器、漆木器等,其中玉器有681件,石器有88件。

出土龍形玉佩144件,此外還有龍形石佩8件,虎形佩及玉觹中的部分玉佩按形制也是應歸入本文研究的單體龍形玉器之中。

單體龍形玉器形制多樣,幾乎涵蓋所有類型,此外還有各種特殊形態的單體龍形玉器。

墓主為中山國五世國君舋,其在位年代為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313年,屬於戰國中期偏晚階段①。

舋墓的四座陪葬墓(PM1、PM2、PM4、PM5)均位於舋墓的平台上,都是長方豎井墓。

葬具為一槨一棺。

四座陪葬墓除PM2外,均被盜擾。

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玉器的數量也較多。

一號陪葬墓(PM1)出土 單體龍形玉器9件,主要為回首捲曲形及回首蜷曲形。

二號陪葬墓(PM2)出土 單體龍形玉器5件,主要為回首蜷曲形,也有回首彎曲形。

四號陪葬墓(PM4)出土 單體龍形玉器1件,呈回首蜷曲狀。

五號陪葬墓(PM5)出土 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蜷曲狀。

四座墓墓穴均打破大墓的封土,埋葬時間應略晚於舋墓,時間也有所不同,但不會晚於舋墓太長時間。

其墓主應是王舋的世婦、嬪、妻、妾之屬。

2、燕國墓葬

燕國墓葬有5座,分別是燕下都虛糧冢墓區8號墓(XLM8)②,燕下都辛莊頭墓區30號 墓(XZHM30)③,此外還有河北張家口宣化戰國墓M14④,河北張家口宣化戰國墓M15①,

①楊建芳:《平山中山國墓葬出土玉器研究》,《文物》,2008年第1期,第53頁~第57頁。

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661頁~第684頁。

③同上④張家口市宣化區文物保管所,王繼紅:《河北張家口宣化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6期,第21頁~第30頁。

河北省撫寧縣邴各莊戰國遺存②。

燕下都虛糧冢墓區8號墓(XLM8)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是一座豎穴土坑墓。

墓口南北長33米、東西寬12米;墓底長32米、寬11米。

有兩條墓道。

有封土堆、雜殉坑及車馬坑。

該墓曾被盜擾。

葬具為二槨二棺。

隨葬器物有陶器、鐵器、銅器、玉石器、銀器及骨器等。

出土玉器有23件,單體龍形玉器有6件(其中5件殘缺),呈回首捲曲狀,出於外棺北部和內棺西部。

該墓中出土的銅器及陶器與該遺址其他墓葬及遺蹟中出土器物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晚期。

燕下都辛莊頭墓區30號墓(XZHM30)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是一座豎穴土坑墓。

墓口南北長12米,東西寬9.5米,深8米。

墓壁有三級台階。

有兩條墓道。

葬具為一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陶器、鐵器、銅器、金器、銀器、玉器及石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飾有6件(其中3件甚殘),滑石製成,呈回首彎曲狀。

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晚期。

河北張家口宣化戰國墓M14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是一座豎穴土坑墓。

墓口長3. 15米,寬1.7米,深5. 95米。

葬具為一槨一棺。

隨葬器物有陶器3件及玉器2件。

2件玉器均為單體龍形玉器,呈回首蜷曲狀,位於棺內墓主左右手處。

通過出土的單體龍形玉器佩及錯金鐵帶鉤分析,墓主應為士一級的貴族。

通過典型器物對比,推測墓葬年代為戰國晚期。

河北張家口宣化戰國墓M15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是一座豎穴土坑墓。

墓口長3.2米,寬1. 65米,深6. 68米。

葬具為一槨一棺。

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玉器及錢幣等,其中玉器有4件。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3件,呈回首蜷曲狀。

其中2件出土於墓主左右手處,另1件被分為兩半,一半置於墓主大腿骨之間,另一半被掰碎置於墓主人口中。

通過出土的玉器及銅器分析,墓主應為士一級的貴族。

該墓出土陶器與張家口白廟遺址第三類遺存第三組的小口鼓腹罐對比以及出土錢幣與《燕下都東周貨幣聚珍》中的錢幣對比,推測墓葬年代為戰國晚期。

河北省撫寧縣邴各莊戰國遺存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

出土遺物經整理完整器有6件,可復原的19件。

有陶器,玉器及石器等。

玉器經粘對復原的有10件。

龍紋玉器有5件,呈回首捲曲狀。

據推測應為戰國時期遺存,單體龍形玉器的年代應為戰國晚期。

①同上②邸和順、吳環露:《河北省撫寧縣邴各莊出土戰國遺物》,《考古》,1995年第8期,第756頁~第757頁。

(二)齊魯地區

齊魯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6座,分屬東周時期的魯國與齊國。

魯國墓葬有曲阜魯國故城M3①,曲阜魯國故城M52②,曲阜魯國故城M58③。

齊國墓葬有臨淄齊墓東夏莊六號墓(LDM6)④,臨淄齊墓單家莊一號墓(LSM1)⑤,臨淄齊墓相家莊二號墓(LXM2)⑥。

1、魯國墓葬

曲阜魯國故城M3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是一座土坑豎穴墓,在該墓群中屬大型墓。

墓口長13.5米、寬12.5米;墓底長13.5米、寬12.5米;深2.8米。

葬具腐朽,可辨一槨。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銀器、玉石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件,呈俯首彎曲狀。

通過對墓葬中銅器、陶器的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

曲阜魯國故城M52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是一座一座土坑豎穴墓,在該墓群中屬大型墓。

墓口長12.5米、寬12米;墓底長12.5米、寬12米;深3. 05米。

葬具為一槨二棺。

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玉石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6件。

呈回首捲曲狀。

通過對墓葬中銅器、陶器的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

曲阜魯國故城M58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是一座一座土坑豎穴墓,在該墓群中屬大型墓。

墓口長11.6米、寬10.7米;墓底長11.6米、寬10.7米;深2. 75米。

葬具為一槨二棺。

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銀器、玉石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7件,部分呈回首蜷曲狀,部分呈回首彎曲狀,其中2件殘缺較為嚴重,僅存尾部。

該墓打破曲阜魯國故城M52,墓中銅器、陶器等器形之間接近,年代應略晚於M52,推測其年代為戰國中期或稍晚。

2、齊國墓葬

臨淄齊墓東夏莊六號墓(LDM6)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是一座土坑積石木槨墓。

墓口南北長約29.5米、東西寬約28.3米;墓底南北長23.9米、東西寬22.8米;深7.5米。

有一條墓道。

葬具為一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漆木器及玉石器等,其中玉器42件。

出土龍形玉佩4件,呈俯首彎曲狀,出自陪葬坑中。

據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斷墓主人為卿大夫一級的上層貴族。

對出土陶器、銅器等典型器類進行分析對比,

①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博物館、濟寧地區文物組、曲阜縣文管會:《曲阜魯國故城》,齊魯書社,1982年。

又見:田岸:《曲阜魯城勘探》,《文物》,1982年第12期,第1頁~第12頁。

②同上③同上④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齊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⑤同上⑥同上

推測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後段。

臨淄齊墓單家莊一號墓(LSM1)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是一座土坑積石木槨墓。

墓口南北長19.8、東西寬18.8;墓底南北長15.45、東西寬14.25;深9. 33米。

墓底有二級台階。

有一條墓道。

葬具為一槨一棺。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銅器、陶器、鐵器、玉器等195件,其中玉器有16件。

單體龍形玉佩有1件,呈俯首彎曲狀,出自陪葬坑中。

據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斷墓主人為大夫一級的貴族。

通過陶器器類的分析,推測該墓的年代為戰國中期。

臨淄齊墓相家莊二號墓(LXM2)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是一座土坑積石木槨墓。

墓口南北長22、東西寬20.8;墓地南北長16.4、東西寬15.4;深9.3米。

墓壁 有二級台階。

有一條墓道。

葬具為二槨一棺。

隨葬器物有銅器、玉石器及骨器等,其中玉器有9件。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5件,部分呈回首彎曲狀,部分形制特殊,均出自槨室。

據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斷墓主人為卿大夫一級貴族的夫人。

對出土陶器、銅器等典型器類進行分析對比,推測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後段。

(三)秦國地區

秦國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飾的墓葬有2座,分別是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7①,塔兒坡秦墓37337②。

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7位於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口長9.3米、寬7.1米;墓地長7.5米、寬4. 98米;深13.2米。

有兩條墓道。

葬具為一槨兩棺。

隨葬器物有銅器、鐵器、金器、玉石器、料器及漆木器等。

玉器有249餘件,絕大多數出自棺內墓主軀幹處。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5件,其中1件為人龍合體,其餘4件為璜形,呈俯首彎曲狀。

從隨葬的青銅禮器、金器、兵器及成套樂器分析,該墓墓主為芮國的國君,年代應為春秋早期。

塔兒坡秦墓37337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口長4.6米,寬3. 44米,深7.7米。

隨葬器物有陶器、玉器、銅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件,斷為三節,二節位於墓主人左右手處,一節位於左膝處。

據推測該墓的年代為秦統一時期。

①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韓城市文物旅遊局,孫秉君、程蕊萍、陳建凌、李恭、王仲林、童學猛、梁存生、張西峰、張偉、劉銀懷、孫雪松、張明惠、屈麟霞:《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7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6期,第3頁~第22頁。

②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兒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四)吳越國地區

吳越國地區,主要集中發現於今天的江蘇、浙江地區。

江蘇省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4座,分別是江蘇邳州市九女墩春秋墓M5①,淮陰高莊戰國墓HGM1②,鴻山越墓邱承墩墓葬(DVII)③,鴻山越墓鄒家墩墓葬(DIV)④。

浙江省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2座,分別是浙江越墓安吉龍山D141M1⑤,紹興306號戰國墓⑥。

江蘇邳州市九女墩春秋墓M5位於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是一座石坑豎穴墓。

墓坑為正方形,邊長8米,深6米。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32件,其中單體龍形玉器1件,呈回首捲曲狀。

通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鎛鍾銘文推斷,墓主應為徐國的高級貴族。

通過與該墓地其他墓葬類比分析,推斷該墓主的年代為春秋晚期。

淮陰高莊戰國墓HGM1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是一座土坑木槨墓。

墓口長10.5米,寬9米,深3.9米。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品近300件,有陶瓷器、青銅器及玉石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件,呈回首彎曲狀。

墓主可能是徐國滅亡後徐國至遺民,地位應是元士一級的貴族。

從墓葬形制、隨葬物品分析及與浙江紹興306號戰國墓中銅器對比,推測墓葬的年代為戰國中期前後。

鴻山越墓邱承墩墓葬(DVII)位於江蘇省無錫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坑墓。

墓坑殘長56.7米。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1098件,有陶器、瓷器、銅器及玉器等,其中玉器33件。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4件,有回首彎曲狀及俯首彎曲狀。

據墓葬形制及典型器物分析,墓主人可能為越大夫,墓葬的年代應為公元前473年~公元前468年,即越滅吳之後最強盛的越王勾踐時代。

鴻山越墓鄒家墩墓葬(DIV)位於江蘇省無錫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是一座長方形土坑墓。

墓坑長3. 88米,寬2. 34米,深0. 35米。

隨葬器物46件,有陶器、瓷器、銅器及玉器等,其中玉器6件。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件,形制特殊。

據墓葬形制及典型器物分析,墓主應為貴族,但等級較低。

墓葬的年代應為公元前473年~公元前468年,即越滅吳之後最強盛的

①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吳公勤、耿建軍、劉照建:《江蘇邳州市九女墩春秋墓發掘簡報》,《 考 古 》,2003年第9期,第13頁~第24頁。

②淮陰市博物館,王立仕:《淮陰高莊戰國墓》,《考古學報》,1988年第2期,第189~232頁。

又見淮安市博物館:《淮陰高莊戰國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③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無錫市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鴻山越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

又見:南京博物院、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無錫市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鴻山越墓出土玉器》,文物出版社,2007年。

又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無錫市錫山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張敏、朱國平、李則斌、鄒憶軍、費玲伢、顧篔:《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期,第4頁~第21頁。

④同上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越墓》,科學出版社,2009年。

又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安吉縣博物館,陳元甫;黃昊德、孟國平、邱宏亮、程永軍、劉軍幸、李永嘉:《浙江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南方文物》,2008年第3期,第50頁~第60頁。

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30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期,第10頁~第25頁

越王勾踐時代。

浙江越墓安吉龍山D141M1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是一座長方形土坑木槨墓。

墓口長15.4米,寬7.2米~7.6米,深1米~1.5米。

有一條墓道。

該墓曾被盜擾。

墓內隨葬器物97件,有玉石器、陶瓷器和漆木器等,其中玉石器有10件。

出土單體龍形玉佩2件,1件呈回首捲曲狀,另1件呈昂首捲曲狀。

從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來看,該墓葬應該是一座越國墓葬,墓主應為一名男性,是一位越國的高級貴族。

通過與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及山西太原晉國趙卿墓等墓葬出土器物對比分析,推斷該墓年代應為戰國早期晚段。

紹興306號戰國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是一座土坑木槨墓。

墓底南北長8. 14米,南段殘寬5.4、北段殘寬2.5,深2.8米。

有一條墓道。

該墓曾被盜擾。

隨葬器物有1244件,有銅器、陶器、玉器及金器等,其中玉器有49件。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捲曲狀。

從青銅器器形及紋飾等方面分析,並與山西侯馬馬上村M3、河南淅川下寺M2中銅器對比,推測該墓的年代應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以後不久,是一座戰國初期墓。

(五)巴蜀地區

巴蜀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2座,分別是四川涪陵小田溪M4①,涪陵市小田溪9號墓②。

四川涪陵小田溪M4位於重慶市涪陵區,是一座豎穴土坑墓。

墓長3.2米,寬1. 15米,深0.6米。

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及玉器等。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蜷曲狀。

通過出土銅器器形及紋飾的分析,並與湖北雲夢、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等墓葬出土銅器的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時期。

涪陵市小田溪9號墓位於重慶市涪陵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底長3. 86、寬1. 66米。

隨葬器物54件,有陶器、銅器及玉器等。

玉器有2件,置於腰部。

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件,形制特殊。

據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分析,該墓墓主應是巴族內部一個部落的「王」。

據典型器物對比分析,推測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晚期。

①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涪陵地區文化局,張才俊:《四川涪陵小田溪四座戰國墓》,《考古》,1985年第1期,第14頁~第17頁。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涪陵地區博物館、涪陵市文玩管理所:《涪陵市小田溪9號墓發掘簡報》,《四川考古報告集》,1988年,第186頁~第196頁。

第一章結束,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趙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發表時間:2016-04-01碩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沙發現150餘座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古墓

新華社長沙6月12日電(記者劉良恆)記者從長沙市文物考古部門獲悉,考古人員近期在長沙城北發現了150余座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古墓,出土大量陶器、銅器等文物。今年2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長沙城北...

2016年秦文化考古大事記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曾國墓地再出重大考古發現郭家廟墓地隸屬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一、二組,坐落在漢水支流滾河北岸。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積以東周時期墓葬為主,也有戰國晚期、明清時期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