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盜墓前輩的絕活「嗅功」是怎樣煉成的,看完請收起下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兩天小編迷上古代盜墓的小說,發現古代前輩盜墓的絕活讓人瞠目結舌,上篇有「焦四」的聽雷辯墓,今天來說的是鄭火的「嗅功」,聞土就知道地下的情況,聞文物就知道真假,快一起來看看吧!

所謂「嗅功」,就是鼻子有超乎常人的分辯能力,將拔上來的釺放在鼻子下面聞聞,獨吸一下,通過帶上來的土氣味道不同,就能判斷出地下情況。

擁有了「嗅功」的盜墓賊,圈內稱「聞家」。


「嗅功」是在盜墓活動中日積月累形成的。

「聞家」鼻子之靈敏、神奇是一般人想不到的。

據傳,光緒年間洛陽便有一位聞家,此人名叫鄭火,專盜漢唐大墓。

江湖上關於他「嗅功」了得的傳說很多,他用鼻子嗅一嗅,就能大概知道這個寶物是什麼年代的,有一外地盜墓賊半信半疑,便拿來幾件斑剝蒼古的漆器,自稱是從一座漢代王侯大墓里出土的,請鄭大師過眼。

鄭火接過來看都沒看,僅隨手拿起一件漆盤放在鼻子下嗅了幾秒鐘,馬上便笑了,告訴來人,這玩意兒曾放在尿里泡過,拿出來不超過三天。

還真是這麼回事情,來人這下服了,後來遇到同行熟人便說,「鄭火的鼻子比狗還靈。

」 在當時,鄭火的鼻子就是最先進的文物檢測工具,

聞家的鼻子確實比狗靈,但要想嗅准,還得靠有經驗,要不斷摸索。

比如:土壤被金器、銀器、銅品、鐵品腐蝕後,氣味各不相同;花土和白膏泥散發出的味道也不一樣。

同樣是白膏泥,味道重的,下葬時間可能越早,反之便年代比較晚;再者,每個時代所用葬具質地、防腐、防水所用材料不同,周邊土壤受影響後形成的氣味都有變化。


明人王士性《廣志繹·江北四省》(卷三)中,提到當年洛陽一帶的盜墓情況時,稱「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轆轤汲綆有長十丈者。

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

」 從王士性所記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原一帶盜墓賊便擅長使用鼻子、擁有「嗅功」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還等盜墓大片?自己探險古墓才嗲!

人點燭,鬼吹燈。盜墓小說的風行讓不少人頭一回窺見了這個見不得光的行當,以及裡頭的些許門道。不過波雲詭譎的故事也看得人更加雲裡霧裡:盜墓賊真有那麼厲害?墓葬里真有那麼多機關?要說盜墓猖獗,那考古人...

古代盜墓賊用過哪些工具 怎麼盜墓的?

古代盜墓賊用過哪些工具,怎麼盜墓的?古代講究厚葬,自然也就引來了一批又一批的盜墓人。這些盜墓賊們深入古墓之中,避開層層機關,除了一身好身手之外,還離不開趁手的兵器。那麼,在沒有冷光燈尼龍繩的古代...

古代盜墓賊竟是用鼻子盜墓?秦始皇陵是首選

【科技訊】9月29日消息,古代盜墓賊竟是用鼻子盜墓?秦始皇陵是首選。古代的盜墓者是一種恐怖的職業,也是古代發家致富的一種方式,但是古代對盜墓者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不然的話很容易死掉,而且據說盜墓賊...

盜墓方法方式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舊社會盜墓賊盜墓四字訣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盜墓賊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