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河谷的遠古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張正寧

安寧河是母親河,她孕育了安寧河谷的遠古文明。

考古調查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安寧河流域生息、繁衍、勞動和創造文明,他們應是涼山地區最早的居民。

涼山地區的新石器遺址一般都展布在安寧河谷的沿河階地,山間坡地和邛海湖畔的淺山地帶。

現已查明的10多處遺址中,尤以西昌禮州遺址、月華大泥壩遺址、小廟關山遺址和大興橫欄山遺址保存較好和最具典型意義。

遺址的面積一般都在數千平方米以上,出露的遺蹟和遺物十分豐富,並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位於禮州鎮陳遠村內的禮州遺址,是我國長江上游即金沙江流域已發掘的三大新石器遺址之一,面積1300平方米。

1974-1976年,省、地、縣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362平方米,出土文物430餘件。

其中,石器100多件,大為磨製精良的刀、斧、錛、鑿、錐、刮削器、紡輪、網墜、礪石、磨石、石臼、石球等生產工具。

石刀的形狀極像天邊的一彎星月,是禮州石器的顯著地方特色,考古學正式命名其為「星月形石刀」。

耐人尋味的是,後代將西昌稱為月城,彝人自稱是月亮的女兒。

這是否是西昌人對月神崇拜的一個佐證呢?

禮州遺址還發現大量陶器。

表明先民已步入了農業社會。

其中最新奇的是發現了一種有意把兩個相同的陶罐並聯在一起的現象。

考古學稱此為「雙聯罐」。

兩罐珠聯璧合,工藝考究。

先民在燒造這種「雙聯罐」時要表達怎樣一個思維意象呢,使人費解。

是兩個氏族部落之間聯盟的暗示?或是祈求繁衍人口的性崇拜?耐人尋味。

禮州遺址的文化堆積約1米左右,分上下兩層。

下層的遺蹟主要是陶窯和火坑。

陶窯是單火道臥式窯,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陶窯。

在直徑60厘米的圓形火塘東部向外伸出一條火道,表面用草拌泥塗抹,燒成青灰色。

地表上整齊有序地排列著9個火坑,每坑之間相距4米左右,形狀為鍋底狀,內放數塊石頭,坑內殘留著灰燼和炭屑。

上層的遺蹟是墓葬。

共有20餘座,全部是長條形豎穴土坑墓。

墓長4-8米不等,墓向多數為南北向,少數為東西向。

墓的兩端各放一組陶器作為死者的隨葬品,每組陶器10件左右,順墓向排成兩三排。

陶器之間有兩米左右的空間,放置屍體,沒有棺木葬具。

由於土質酸性強,屍骨已朽欄無存。

從土坑的寬度判斷,應該是每墓埋一具屍體,考古學稱為單人葬。

與其他新石器墓葬比較,這是一種比較獨特的葬法,反映出這一民族的特殊習俗。

墓葬與遺址互相重疊的現象,說明這塊土地用作勞動場所後再闢為氏族的公共墓地。

通過對禮州新石器遺址的發掘和科學分析,考古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一支三千多年前原始社會末期定居的農業民族,它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禮州先民在陶器上刻划水波紋、網紋、弦紋以及變化有致的幾何圖案,源於生活、富於想向,向我們透露出先民們熱愛生命、追求美、創造美的美妙情趣。

觸摸著一件件帶著泥土腥味的石斧和土陶,眼前便浮現出祖先那一幕幕披荊斬棘,與天奮鬥,與自然抗爭,頑強生存,創造文明的動人圖景。

夕陽掛在天邊,金色的餘輝輕輕地灑在碧波蕩漾的安寧河上,幾隻小舟正在撒網捕魚;雲斷山邊的叢林中升騰起團團火光,男人們正揮舞著石鋤、石斧開荒播種,智慧的母親則在陶窯旁吟唱著古老的歌,描繪著陶罐上的圖畫。

這一切匯成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

禮州遺址的發現把涼山地區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的傳統定議上又提前了一千多年。

不僅讓我們確切地聆聽到安寧河谷祖先的足音,觸摸到安寧河谷悠久歷史的真實。

更重要的是它豐富了長江流域文明搖籃的內容。

禮州遺址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貴州這裡出土文物上萬件,最早的有上萬年

中鐵閱山湖 貴陽榜樣生活領導者提示您關注動靜貴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歷時4年,習水黃金灣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完成,發掘共發現房址、灶坑、陶窯、灰坑、灰溝、墓葬等各類遺蹟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