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北巴文化遺址發現新石器遺存 四千年前土著人漁獵而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封面新聞記者 毛玉婷 實習生 唐依然 圖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距今5300——4500年,嘉陵江流域,四川達州宣漢,氣候轉暖。
樹林中,闊葉樹更加密集地長起,蕨類植物茂盛成長;潺潺流水中,魚兒成群搖擺。
這樣的環境,滋養著一群土著人就地而居。
他們打磨出尖銳的石器,漁獵採集而生。
其中,一種尖銳的細石葉,成了最普遍的工具。
——12月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通報,2015年至2016年期間,該院在宣漢羅家壩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是羅家壩遺址的第四次發掘,此前發掘曾證明該遺址是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巴文化遺址之一。
而此次發現,又表明其為嘉陵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11月25日,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與博物館啟動建設。
新石器遺存
巴文化遺址里的新發現
宣漢羅家壩遺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羅家壩,地處秦、巴、蜀文化交界處,在渠江二級支流後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
1975,幾位村民撿出的青銅器,領著考古人到此認定,羅家壩應有戰國時期的土坑墓群和漢代遺址。
1999、2003、200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三次對羅家壩遺址考古發掘,累計發掘1000平方米。
出土的種種遺存宣告著他「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遺址之一」的地位。
2001年6月,其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進一步了解遺址巴文化墓葬的範圍、探尋東周時期遺址區的位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鎖定羅家壩遺址中的外壩範圍,第四次發掘。
就在此次發掘中,考古人員向下挖掘1.5米至3米時,終於揭開新石器的面紗。
從1975年至2016年,考古人通過40年的實證,將遺址的年代往前追溯了3千年。
出土石器
距今四五千年
部分遺存與渝東遺址接近
參與發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萬泉介紹,此次發掘面積達300平方米,涵蓋新石器、商周、漢代三個時期。
考古人員共清理了不同時期的墓葬、灰坑、溝等各類遺蹟近百處,出土了陶器、石器、銅器、鐵器等各類小件近千件。
其中,新石器時期遺存的發現,令考古人員最為興奮。
鄭萬泉說,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羅家壩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年代在距今5300~4500年之間,遺存則呈現出四期的不同面貌,其中後面三個階段的遺存與渝東地區忠縣哨棚嘴遺址的三個階段相接近。
這是否可以說明,羅家壩的先人就是巴人的起源?考古人員認為,還需進一步確認。
出土石器表明,在當時,先人已學會了磨製、打制工藝。
他們磨製出石斧、石鏃、磨石、石砧等形狀,尤其偏愛餅狀磨石。
羅家壩古人或許是急性子。
此次考古發現,石器中,打制石器數量多於磨製石器。
打制石器中,取材多用燧石這種質地堅硬,常用來取火的「火石」。
工藝上,以打擊法製成的細石器為多。
其中,細石葉的數量最多,另有石核、石片、礫石、砍砸器、小石器等。
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員發現,遺址新石器遺存中,從早到晚都有細石器出土,且通過中河流域考古調查,羅家壩遺址細石器的石料資源應來自本地。
鄭萬泉說,那時,應當有一批土著人長期在此生活,將技術工藝一脈傳承。
先民們又是如何打制石器的呢?考古人員拿起鹿角,對著石料敲擊起來。
通過實物發現,藉以實驗,他們將進一步還原古代製作場景。
發掘工作照
氣候轉暖
漁獵資源充沛
為何選擇羅家壩區域居住?環境考古解答了謎題。
據環境土樣信息分析,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晚段,這裡的氣候轉暖。
區域裡,闊葉樹增多,針闊混交林成了主角。
林下,蕨類植物茂盛,氣候暖濕。
先民種植起稻、粟、黍等農作物,但這並不是他們取食的重要手段。
經石器分析,他們主要靠漁獵採集為生。
就在發掘期間,考古人員常常能在河流中抓到一隻只活蹦亂跳的魚兒,平添了工地里的樂趣。
灰坑和水溝,則向考古人員透露了古人的生活位置。
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的灰坑,保存狀況並不怎麼樣,其填土中發現了陶片、石塊、獸骨、炭粒、燒土顆粒等內容。
除了石器,先民還喜歡用陶器,一種摻入砂粒和其他碎末的「夾砂陶」很是流行。
素麵、繩紋為主的紋飾展現了他們好簡樸的審美,此外,附加堆紋、弦紋、戳印紋又豐富了視覺觀賞性。
過了四五千年後,考古人從一堆堆罐子中,辨認出花邊口卷沿鼓腹罐、花邊口折沿深腹腹罐、卷沿折腹盆、斂口缽、高領壺等,它們多是平底器,但也有與成都地區出土類似的尖底盞出現。
演變序列清晰
構建川東北新石器演進格局
羅家壩遺址負責人陳衛東說,該遺址是嘉陵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器物組合較為完備,演變序列清晰,以四種漸變的風格,刻畫了距今5300到4500年的器物漸變歷史。
這釐清了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演變序列,初步完善了期間的考古學文化內涵。
該遺址與廣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遺址群一起,正在逐步構建川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為探討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的演進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羅家壩器物演變過程
巴文化起源有了新證據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完整意義的巴文化為: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將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將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內蒙古發現全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8400年
內蒙古晨報全媒體平台消息(記者 張昊文)「從化德縣裕民遺址的遺蹟現象、石器、陶器組合綜合分析,該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還沒有完全體現,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處距今8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6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上)
2017年1月12日-13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鄭州組織召開2016年度考古工作匯報會。本次匯報會以「田野考古工作新發現、科技考古與科技保護新成果」為主題,以現場講演PPT和展板展示兩種方式...
陝西龍崗寺遺址發現距今10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
中新網西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 張一辰)記者11日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研究確認,位於陝西南鄭縣的龍崗寺遺址早在100萬前就有人類活動。此發現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南北舊石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