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現全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840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內蒙古晨報全媒體平台消息(記者
張昊文)「從化德縣裕民遺址的遺蹟現象、石器、陶器組合綜合分析,該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還沒有完全體現,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處距今8400年的遺址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一種全新的考古學文化遺存。
這為研究中國北方草原及草原地帶的新石器時代初期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日前,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副館長鬍曉農在一次會議上說道。
1月25日,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內蒙古在對化德縣裕民遺址發掘中,最大收穫是現房址9座,灰溝1條,未發現有灰坑。
共出土文物1500餘件,包括石器,較少量的陶器、骨器。
裕民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三面山丘環繞,呈簸箕形狀。
考古人員2015年度發掘的面積為700平方米,清理房址9座,房址呈圓形,均為半地穴式,直徑2.8米至4米不等。
出土器物1500餘件。
在2015年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還原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房址牆壁為黃砂土,損毀嚴重,保存較差,部分房屋只保存有居住面。
居住面為灰褐色砂土,地面粗糙,未見任何加工痕跡。
出土文物包括石器磨盤、磨棒、磨石,均為砂岩磨製。
另外還有圜底筒形夾砂黃褐罐、尖圜底釜等陶器,其可復原器極少,多為較小的陶片。
「當時發現生產工具均為打制石器,石製品加工的打制技術,發展到最為成熟的階段,遺址內發現有較多的石器廢片,說明石製品加工是當時人們較為普遍生產活動之一。
同時生活陶器的器型簡單,陶質疏鬆、陶胎厚、火候低,製法為泥片貼築,反映出了陶器製作的原始性。
從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獸骨和生產工具看,該遺址文化的人群是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胡曉農表示。
歡迎關註:內蒙古晨報全媒體微信集群,歡迎您關注——掃描上圖各二維碼,獲知與眾不同的新鮮資訊。
轉載請註明出處。
化德現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近期在化德縣境內開展新石器早期遺址專題調查時,發現7處新石器早期遺址,其時代涵蓋裕民遺址文化時期至仰韶中晚期。 考古人員在對化德縣裕民遺址...
平谷民俗:填補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空白的上宅文化(上)
撰文/碧峰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介於北方草原和中原農耕兩大地區原始文化中間地帶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填補了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
化德縣裕民遺址入圍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特約記者 李劍平 通訊員 李科)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化德縣裕...
內蒙古化德縣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 公里處。遺址位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南北向為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南部與起伏的山丘相連,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