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井子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10-10 11:22:00

二道井子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二道井子遺址,位於赤峰市紅山區文鍾鎮二道井子村打糧溝門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中部,西北距赤峰市約12公里。

遺址所處坡地地勢平緩,東高西低,南側為打糧溝門自然村,西側瀕臨一季節性河流。

西南為二道井子新村,東側是林地,周圍淺山丘陵連綿起伏,地表現為林地。

2013年,二道井子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道井子遺址於2009年發現,遺址南北約190米,東西約140米,占地面積約2.7萬平方米,文化層平均厚約8米。

遺址由環壕、城牆及城內遺蹟、墓葬區四部分構成,為一處非常完整的聚落遺存。

2009~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遺蹟、遺物。

環壕平面大體呈橢圓形,南北長約190米,東西寬約140米。

環壕剖面呈「V」字形,外壁呈斜坡狀,內壁略呈階梯狀,口寬約12米,深約6米。

城牆則位於環壕內側,先挖成隆起於地面的梯形生土牆,進而在其兩側堆土包砌,基寬約10米,殘高約6米。

城牆內側坡度較緩,隨著聚落內生活面的逐漸抬升,部分房址坐落於城牆之上;城牆外側坡度陡峭,與環壕內壁相連形成統一的斜面,落差達12米。

修建環壕時產生的土壤直接用於堆砌城牆,由於城牆不斷擴建,貼附於城牆的堆土多達數層,且各層的結合面平整光滑、剝離自然。

城牆個別地段採用了夯築技術或包砌了土坯。

城內遺蹟主要有院落、房址、灰坑(窖穴)等。

院落平面多近於圓角長方形,由房址、灰坑(窖穴)、院牆、踩踏面、院門等組成。

院牆多夯築而成,有的牆體上部用土坯或石塊修砌,拐角處以石塊包砌,踩踏面較為平整,有的院落之間有小巷。

房址多在同一位置反覆建築,房址在廢棄後均有意填充或專門壘砌土坯,門道用土坯封堵,外圍修築多重牆體,上下疊壓,最多者可疊壓七層。

房址分半地穴式、地面式建築兩種。

大部分房址為居住建築,少量有祭祀功能。

半地穴式房址平面呈長方形,斜坡式門道,南向或西南向,灶位於房址北側中部,牆壁有草拌泥抹痕。

踩踏面平整完好,多反覆使用。

有的房址內發現圓形柱洞,柱洞內壁貼有陶片。

地面式房址平面多為圓形,少數為圓角方形。

牆體多為土坯堆砌,部分為夯築而成,內外抹有數層草拌泥。

個別房址在接近房頂處土坯內收,可能為土坯直接券頂。

部分牆體之上設有瞭望孔。

居住面經燒烤,抹草拌泥,有的厚達十餘層。

灶多為方形地面灶,位於居住面中部。

門道多西南向,斜坡狀,上窄下寬,門道兩側土坯砌成圓角弧形,有的房址設有門檻,草拌泥抹面,兩側置有門墩。

門道踩踏面與牆體外側活動面連為一體。

房址外部多有側室或迴廊,一些房址的迴廊或側室建築結構較為複雜,迴廊內土坯砌築橫向短牆,將迴廊分隔成數量不等的小隔間,有的隔間之間有門道或門洞相連。

房址之間活動面多相連,有火燒痕跡,有的分布成排柱洞。

灰坑(窖穴)多位於房址周邊,以窖穴為主,圓形袋狀居多,坑壁平整光滑,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有的坑壁用土坯壘砌,平底。

部分窖穴還在坑邊壘砌一周土坯圍牆,並留有出口。

一些窖穴內發現大量的炭化穀物顆粒和呈穗狀的炭化糧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編織物。

少量灰坑平面不規則,製作粗糙,人工加工痕跡不明顯,與窖穴明顯有別。

灰溝呈不規則形,東西走向,可能是起到貴族墓與平民墓,或者墓葬區與生活區「分界線」的作用。

陶窯火塘呈圓形,煙道位於火塘邊側,窯壁四周有淺藍色燒結面。

墓葬區位於遺址南部,絕大多數位於灰溝南側,成排分布,墓葬間打破關係較少。

多為豎穴土坑墓,少量為偏洞室墓。

豎穴土坑墓平面呈長方形,仰身直肢,下肢併攏。

多為東南向,少數為北向或東北向。

偏洞室墓東南向。

絕大多數無隨葬品,個別出土少量陶、骨、玉器。

極個別墓葬位於灰溝北側,豎穴土坑墓,東向,有頭龕,等級相對較高。

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為主,只發現少量玉器及青銅器等。

陶器的陶制有泥質、砂質、夾砂三類,陶色以灰褐色、灰色為主,少量為黑色、紅褐色,素麵器、繩紋器多見,少量為籃紋、附加堆紋和彩陶器。

多見三足器、平底器,器類有筒形鬲、罐形鬲、盤形鬲、鼎、豆、罐、三足盤、大口尊、瓮、陶杯、紡輪等。

石器數量較多,磨製為主,生產工具為大宗,少量為生活用具。

器類有斧、刀、鏟、鏃、錛、餅、球、槽、臼、杵、磨盤及磨棒等,其中用黃色砂岩磨製而成的鞋楦極具特色。

骨器數量亦較多,多為生活用品,磨製精緻,部分還刻劃有精美的幾何花紋。

器類有勺、匕、鏃、錐、鏟、針、簪、針管、貝飾等,另見有一定數量的卜骨。

玉器數量較少,有斧、鑿、璧、蠶、蝶、玦、環、項飾等。

青銅器數量極少,體量小,有刀、錐以及喇叭口式耳環。

二道井子遺址文化內涵單純,文化堆積深厚,建築遺蹟保存完好,有環壕、城牆、院落、房址、窖穴、道路、墓葬區等,結構完備,設施齊全,組成一個非常完整的聚落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是「中國考古七十五年來所見最好的廢墟遺址」,堪稱「東方的龐貝城」。

特別是遺址中房址數量眾多,結構獨特,並且在同一位置重複建築,多層疊壓,房址內外活動面保存極佳,這些為了解當時的社會結構、聚落形態、埋葬習俗、建築技術,研究同一遺址不同時期聚落形態變化,探索當時的經濟形態、自然環境及人地關係等,均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基礎資料和翔實可靠的實物證據。

該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及「200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科爾沁哈民忙哈出土的史前玉石器!

哈民忙哈是哈民村東北的一處高沙崗子(傳說哈民是清代生活在這裡的一個喇嘛,人們為紀念他,便將村名冠以「哈民」,「忙哈」為蒙古語,意為沙坨子),遺址就位於這處沙崗子的南坡下。這裡南望西遼河,北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