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土山屯墓群有新發現 大量公文簡牘令人興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黃島這個墓群獲評山東「五大考古新發現」 發掘過程全揭秘!

在日前公布的山東省2016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中,青島黃島區的土山屯墓群榜上有名,它與泰安的大汶口遺址、章丘焦家遺址、臨淄齊國故城宮殿建築遺址和濟南鮑山樑二村墓葬一起,呈現了山東省過去一年考古發現的重要成果。

而對於青島這座百年建置、以豐富的近現代歷史文化遺存聞名的城市而言,納入「新發現」的土山屯墓群,則不僅拓展與豐富了城市古代史的圖景與內涵,同時也為古代南北文明與文化勢力匯聚的青島琅琊故地,作為文化融合交匯和古海上絲路重要節點提供了旁證。

發現大量公文簡牘——

考古發掘有文字資料出現,是最令人興奮的事

依然亮澤的草葉紋飾雕花銅鏡,毛筆寫就的玉章,保存完好的太過小巧的毛筆,竹撐依然完整的便服紗帽,鋪在棺底、鑲有金絲紋飾、外觀類似金縷玉衣的「玉席」,以及大量原始的青瓷器、玉器和漆器碎片……

2016年4月開始首次挖掘的黃島區土山屯墓群,不斷帶給考古人員驚喜,尤其在2017年,陸續挖掘出土的1000餘件以戰國晚期到漢代器物為主的出土文物中,一隻竹笥引人注目,暗藏「玄機」,也讓工作人員意識到,經過持續一年的挖掘,他們終於進入到這處「墩式封土墓」的核心地帶。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彭峪描述發現竹笥那一刻的情形:開棺之後,我們最先注意到了這隻浸泡在水中的帶蓋子的竹編器皿,本想將之整體提取出來,但在提的過程中,感到了它的分量,怕破壞裡面的物品,就決定先把竹笥蓋打開。

一瞬間,十片結在一起的木牘映入眼帘,最上面一片還有密密麻麻的墨跡,看得見的居然還有十多片!那一刻,現場所有的工作人員都難以抑制激動的情緒:「天啊,這是多麼重要的發現啊!」據透露,這是保存如此完好且如此大量的公文簡牘,首次在北方的墓葬考古中出現。

開棺後泡在水中的竹笥。

照片由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竹笥里盛放的墨盒。

照片由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棺底下鋪設的「玉席」。

(三維正射影像)照片由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那天上午工作人員決定逐片提取木牘,這是一項考驗速度和耐心的艱巨工作。

因為提取出來的木牘,一旦離開了原環境,接觸到空氣,便會迅速發生氧化,由原先的木色變成黑色,所以,每提取一片,工作人員都必須立即拍照,保留原始資料。

當天彭峪和同事們共提取了11片木牘,通過現場一台價值三四十萬元的紅外掃描儀進行掃描,初步的掃描和辨識工作一直持續到凌晨時分。

「大家都毫無睡意,依然沉浸在興奮中。

經過紅外線掃描,木牘即便氧化變黑,上面的墨跡也會清晰地顯現出來,甚至能看到原先有沒有刮改的痕跡。

「考古發掘中如果有文字資料出現,是最令人興奮的事了,它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以此確定墓主人的身份,讓我們對那個時間段落的歷史有更確切具體的認知。

」彭峪透露,竹笥中除了這些公文簡牘,還有一份記錄墓中隨葬物品名稱的遣冊,以及用於登門拜訪自薦的木製名片等帶有文字的物品。

墓主人是諸侯國貴族子弟——

西漢晚期的一位縣令,曾遠在南京為官

一位出生在兩千年前位於青島黃島區諸侯國城池的40歲出頭的貴族子弟,遠在今天的江蘇南京轄區「堂邑」做縣令,在任期間不幸罹患了嚴重的背疾,終未度過殘酷的中年健康危機,而在疾痛中不治離世。

在距離他的家鄉所在之城(今天的祝家莊遺址)以南4公里處,他以獨盛於北方山東琅琊一地卻流行於江浙的特殊葬俗入殮,魂歸故里……棺中仍保留了生前最後呈遞的公文……

出土的兩枚玉印。

照片由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正是這份公文,以及掛在逝者腰間的三枚印章,還有隻簽寫了自己名字的備用木製「名片」(即後來的「名帖」),一再透露出黃島區土山屯墓主人的身份。

這批珍貴的公文簡牘文獻,囊括了西漢末年「堂邑」縣的戶籍人口、錢糧稅收、兵器庫盤點和司法審判等行政公文。

據專家的初步考證,墓主人應當身處公元前後的西漢晚期,此處墓群應為兩漢時期的一處「劉」姓貴族墓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城」應位於墓地以北4公里處的祝家莊遺址,該遺址可能為西漢中晚期的一處侯國所在地。

身為堂邑令,公文簡牘是他所呈遞給上級部門的一份官員政績考核材料。

據推測,這份公文因是墓主人在任時最後的筆書,而備份保留在棺中,以彰顯他的政績,亦可將之視為向陰間掌管者表明身份的一份人生履歷。

同樣更加直觀表明墓主人身份履歷的,還有三枚懸掛在其腰間的印章。

其中一枚為他的私印,另外兩枚則為玉章,這兩枚玉章實為冥器,並非刀刻,而是用毛筆書寫。

從「堂邑令」和「蕭令之印」的兩個稱謂,專家初步判斷,墓主人曾經分別任職於今天的安徽和江蘇兩地。

另外,還有數件文物的出土,令考古人員不僅驚喜,而且十分意外。

比如鋪置於棺底的「玉席」,彭峪特別提及,這件物品其實並非玉制,只是對照遣冊(也就是隨葬品清單)中的名稱,為之命名。

專家初步認為,它應為鉛鋇玻璃,其上貼有金箔,並雕有紋飾,為古代的一種特殊工藝。

為山東省內的首次發現;此前僅在江淮一帶才有出土、被證明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一種古代葬器,此次也在此墓中現身,雖然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集結在此的考古專家已初步認定,它就是《漢書》中有記載的置於屍體上方的特殊禮具:溫明,同樣是北方的首次出土發現。

淺顯的解釋認為,這件特別的喪葬禮器可用以盛處逝者的魂魄,與神明溝通。

彭峪告訴記者,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發現,令身在其中的考古工作者們大開眼界,同時也加深了對漢代物質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

土山屯墓群是青島與江浙海上文化交流的直接見證

發掘前,從西側拍攝的土山屯墓。

照片由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遠眺土山屯墓群,形似一處極不起眼的山丘,稀疏點綴些綠樹。

兩千年來,路過的人們不會想到,其實山丘就是不斷累加的封土,在同一封土之下,數座乃至數十座墓葬不斷累積成形,彼此並無區隔,他們多是同一家族不斷擴張的家族墓地。

而這一顯盛於西漢、普遍於江浙的墓葬形制,就是考古界甚囂塵上的熱門議題——「墩式封土大墓」,俗稱「土墩墓」。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更願意稱之為「琅琊大墓」。

有趣的是,依據考古發現,在山東省境內,只有魯東南沿海一帶地區流行這一葬制葬俗,唯獨這一地帶,與魯中南、魯中、魯北等地的差異巨大,呈現出鮮明的區域特徵。

而這也正是此次土山屯墓群位列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一個重要理由。

林玉海表示,除了保存完好的公文簡牘、遣冊以及大量漆木器、銅器、銅鏡、原始青瓷器、陶器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大批墓葬形制和葬制、葬俗特殊的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墓葬的發掘,對研究墩式封土大墓的演變發展和傳播路徑也具有重要價值。

他說:「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土墩墓』這種葬制,是從江蘇、浙江往北、東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的。

山東半島應該是其重要的傳播路徑,我們的發現正好為這方面的研究填空。

伴隨大量考古工作的開展,漢代封土墓大量存在於黃島區乃至整個魯東南地區不斷被證實。

這一地區包括了今天的膠州南部和西南部、黃島區、日照和臨沂的一部分,它們正是秦漢時期琅琊郡的所屬範圍。

為何土墩墓會由南向北,成為兩千多年前位於琅琊一地葬制傳統中的特例?

從地理位置上看,魯東南沿海地區,春秋時期屬於齊國,其後齊吳爭勝,兩國長期於此進行拉鋸戰爭。

勾踐滅吳後,越國勢力又替代吳國在該地區與齊國競爭。

考古調查發現,齊國修築的長城恰好構成了一條文化的邊界,將齊、吳、越、楚四國政治與文化勢力包融在琅琊,四地文化在此連帶南北,貫通東西,林玉海稱之為文明的「十字路口」。

到目前為止,土山屯已發掘古代墓葬170餘座,其中漢代墓葬140餘座。

而在這些漢代墓葬中,主要隨葬器物原始青瓷器與江浙地區相類似,而與山東其他地區相異;出土的簡牘、漆器和原始青瓷器等文物,均與同時期江浙地區出土器物相似,這些現象,均是秦漢時期青島市與江浙沿海地區海上文化交流、貿易交往的直接見證。

2010年,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在黃島區辛安街道台頭遺址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稻田遺蹟,它成為早期水稻自江浙北上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傳播的重要物證。

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從琅琊望向日韓的目光,原來古已有之。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魏)

[編輯:光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首現公文木牘 藏身土山屯墓群!

記者從今天召開的全省考古工作會議獲悉,8月30日-31日,山東省文物局委託山東省考古學會評審了2016年度重要考古發現,這是我省首次就田野考古新發現組織開展的評審活動。經過省內各資質單位的積極...

2000年前古海上絲路盛景在黃島揭開

從去年開始,為了配合建設施工,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轄區內土山屯漢代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給考古人不斷帶來驚喜。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至今,發掘70多座墓葬,共出土1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