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黃島土山屯墓群 尋神秘墓群背後的歷史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圖/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提供

毛筆書寫的玉章、形制多樣紋飾繁複的銅鏡,還有鐵劍、銅刷、原始青瓷、玉器和漆器碎片以及5個保存相對完整的棺……日前,黃島土山屯墓群入選山東省2016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發掘出的文物資料不僅可以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變遷,也索引出青島與江浙海上文化交流的歷史。

9月10日,記者來到土山屯墓群工地,跟隨考古人員探秘這座神秘墓群背後的歷史真相。

劉姓貴族墓地保存完好

土山屯墓群位於黃島張家樓鎮土山屯村東側的土坡上,遠眺墓群,形似一處極不起眼的山丘,這其實是墓葬壘起的封土。

當天因為有小雨,為防止現場塌方,工作人員暫停動工。

記者跟隨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彭峪來到現場,為了擋雨,有些墓和棺被塑料覆蓋,現場能看到墓內保存較好的棺槨的木板,由於地下保存環境較好,較多墓葬的木質葬具尚保存完好。

「木材泡在水裡處於飽水狀態,也是一種保護,後期保護則會進行脫水處理」,彭峪解釋。

2016年,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博物館開始進行考古發掘,2017年現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發掘持續6個月,發掘墓葬近70座,目前尚有部分墓葬未發掘完畢。

彭峪透露,目前發掘的墓中,有5個保存相對完整的棺,「漢代人有棺有槨,槨相當於人在地上生活的院落、房子,棺相當於床,跟地面上的生活一一對應起來」。

從現場發掘的墓葬來看,封土下面一般有兩至四座墓葬,部分墓葬帶有墓道,則是一定身份等級的象徵。

根據現在的發掘結果,推測是此處墓群為「劉」姓貴族的家族墓地,估計跟皇室有關。

彭峪介紹,墓主人的私章顯示其為「劉」姓,結合周邊一些墓葬出土的文字資料等證據,也顯示這一墓地為「劉氏」家族墓地。

根據體質人類學家現場對墓葬人骨的檢測,墓主人去世時年齡在40歲左右,如此年輕,生前就已在「蕭縣」「堂邑」兩地任過縣令,考古人員據此推測墓主人應為「劉姓」世家子弟,其墓內相關的隨葬品和葬具也間接證實了其貴族的身份。

以上種種證據,都指向墓主人可能與劉家天下的漢皇室有關。

漢代魯東南同江浙有交流

據介紹,2017年土山屯墓群陸續挖掘出土1000餘件從戰國晚期到漢代的文物,包括原始青瓷器、銅器、公文木牘、大量絲織物的殘片、遣冊(古代陪葬物品的清單)等,其中出土銅鏡種類繁多,保存狀況非常好,光可鑑人。

彭峪告訴記者,通常認為原始青瓷器的產地是江浙區域,魯東南區域發現的大量原始青瓷器大概體現了漢代時期魯東南沿海同江浙沿海區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銅器以銅鏡為大宗,銅鏡形制多樣,製作精良,大部分保存完好,豐富了人們對漢代物質文化和手工業水平的認識。

漆木器主要是2011年出土,出土多套完整的七子奩,是梳妝盒性質的漆器。

根據初步研究,推測此批漆器也與漢代時期以揚州為中心的漆器製造手工業有關。

鐵器主要是一些鐵劍,部分鐵劍的劍鞘尚在。

墓主人是縣令曾任職徐州南京

彭峪帶領記者在一座墓葬前停下,「就是在這座墓葬里發現了珍貴的公文木櫝和銅章玉章」。

他透露,出土的兩枚玉章「蕭令之印」、「堂邑令印」,為墓主人身份的判斷提供了確鑿證據。

這位縣令曾在漢代徐州的蕭縣、廣陵郡的堂邑(現在的南京六合區)就職,因患背疾去世,後歸葬故里,「玉章上的字是毛筆書寫的,用手一擦可能就沒了,提取要非常謹慎」。

棺中仍保留了生前最後呈遞的公文,彭峪透露,公文木櫝是山東省首次發現該類實物資料,木櫝內容詳盡、文字清晰、書法工整,是研究秦漢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談到發掘這一古墓的過程,彭峪透露:「10個工作人員和20個村民在這座墓穴里整整工作了一個星期。

」因為古墓埋藏較深,需先將封土和填土進行清理,土方量很大,發掘到核心區域,則由考古人員仔細清理,在古墓內一蹲就是好幾天。

祭祀台證明墓葬的年代

土山屯墓群的墓葬形式反映出這一帶的葬制葬俗,彭峪透露,土山屯墓群里有土坑墓和磚室墓,土坑墓葬形式出現在西漢晚期,「有一個墓,墓葬形制屬於西漢晚期,磚則屬於東漢,能反映出這是西漢晚期向東漢過渡的墓葬」。

記者在封土墳丘旁看到有張祭祀用的磚台,約1.5米,彭峪透露,這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座普通的台子,但它對考古研究來說,是非常重大的發現,「漢代以前,人們在廟堂祭祀,從漢代開始,才逐步轉為墓上祭祀,這些祭祀台也屬山東省內第一次發現」。

在同一封土之下,數座乃至數十座墓葬之間並無區隔,多是同一家族不斷擴張的家族墓地,這種墓葬類型跟江浙沿海一帶具備相似性,隨葬品也類似,「和魯西、魯西南、魯中、魯北不同,這說明在西漢中晚期到東漢時期,青島跟江浙沿海一代有密切的經濟文化上的溝通、來往」。

墓周圍和槨外面放陶片以防盜

談到文物的保護和監管,彭峪介紹,古人在防盜方面沒有太嚴密的措施,只是在墓周圍、槨的外面放了些陶片。

現在則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工地設有16個探頭,白天晚上都有人負責看管,還有4個移動監控探頭」。

另外,本次考古工地採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採集考古信息,比如RTK三維坐標系統建立,多視角三維建模技術的應用等,此次發掘工作預計一個多月後結束。

彭峪介紹,發掘出的文物暫在黃島博物館封存,全部整理完以後正式移交黃島博物館,「我們還會把整理的文字圖片資料彙編成書」。

到目前為止,土山屯已發掘古代墓葬170餘座,其中漢代墓葬140餘座。

考古工作人員在土山屯租了一處民房,吃住都在這裡。

談到考古人員的日常工作,彭峪攤開雙手自嘲地說:「工作是『搬磚』,啥活都干,看看手上的這些繭!夏天最熱時要避開中午,早上5點半就開始工作,冬天下雪也要在現場工作。

」彭峪說,考古工作人員雖然學歷很高,但常年奔波在田野考古現場,曬得又黑又糙,「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支撐著他們進行日復一日看似枯燥的田野考古工作」。

[編輯: 劉曉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東首現公文木牘 藏身土山屯墓群!

記者從今天召開的全省考古工作會議獲悉,8月30日-31日,山東省文物局委託山東省考古學會評審了2016年度重要考古發現,這是我省首次就田野考古新發現組織開展的評審活動。經過省內各資質單位的積極...

2000年前古海上絲路盛景在黃島揭開

從去年開始,為了配合建設施工,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轄區內土山屯漢代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給考古人不斷帶來驚喜。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至今,發掘70多座墓葬,共出土1000多...

2000年前古海上絲路盛景在黃島揭開

從去年開始,為了配合建設施工,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轄區內土山屯漢代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給考古人不斷帶來驚喜。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至今,發掘70多座墓葬,共出土1000多...

馬王堆漢墓: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上)

馬王堆位於芙蓉區五里牌,這裡地面殘存兩個東西相連的土堆,平地兀立,中間連接,形狀似馬鞍,故又名「馬鞍堆」。據北宋《太平寰宇記》一書記載,馬王堆為西漢時分封至長沙的長沙王劉發安葬其父親漢景帝的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