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新石器時代的玉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四介紹完故宮唐代的一些珍藏後,開始從新石器時代來介紹。
在故宮的珍藏中,新石器時代的珍藏品只有兩類,一是玉石器,另一類是陶器。
據最新的考古發掘資料我國在距今7000~8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出土了一批包括龍和與龍有關的各種動物圖案為題材的玉器群。
在故宮珍藏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公分三個文化部分,一是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紅山文化,二是距今約4000~5000年良渚文化,第三部分距今年代約3500~4000年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玉器是一批包括龍和與龍有關的各種動物圖案為題材的玉器群,而裝飾用的小件玉器則發現甚少,也沒有琮、鉞、璋等禮器出現。
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動物造型,風格質樸而豪放,表現手法中的圓雕、浮雕、透雕、兩面雕、線刻等已日臻成熟。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良渚玉器的造型、裝飾技藝都有一定的創新。
在造型方面除璧、玦、管、珠、環等以簡單的幾何形狀為主的裝飾品外,還出現了鳥、魚、蟬、蛙、龜等動物形態的立體雕刻品。
良渚文化中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玉琮,標誌著制玉工藝已於石器工藝分離。
龍山文化是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的。
距今年代約3500~4000年,它的下限年代較晚,有可能已經跨到我國歷史上的夏代,是高度成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從龍山文化出土玉器的造型、紋飾來分析,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容和社會特點及時代所賦予的特殊性質,並不僅僅只具有裝飾的意義,說明它與當時宗教思想有關,這種以某種生物為崇拜對象的現象正是原始圖騰的特徵。
小四還是具體說說故宮的珍藏吧。
玉龍,曲長60cm,直徑2.2-2.4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巖玉。
龍體較粗大,捲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棱形網紋。
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繫繩穿掛。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
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
其造型誇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玉神人紋多節琮,高32.1cm,孔徑6.3-7.2cm。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內圓的柱形,上寬下窄,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
玉料深褐黃色,局部有黃白沁斑。
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每節均以四琮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
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只是象徵性地刻出。
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面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
《周禮·春官·大伯宗》載:「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
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於屍體周圍。
玉獸面紋嵌飾,高3.2cm,寬4.8cm,厚0.7cm。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此器為傳世古玉,表面紋飾較模糊,有較大面積的赭色斑。
器近似梯形,凸面,頂端上凸,中線兩側向後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
嵌飾正面為淺浮雕獸面紋,重點表現獸的環形雙眼及闊嘴。
獸面兩側飾前肢,短小,帶爪足。
獸面及獸肢上飾細密的陰線回紋。
飾件背面有4組通孔,每組孔由兩個斜孔對接而成,孔中可穿繩。
據分析,作品原系嵌於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為一組,這樣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類的器物。
玉鷹,高2.5cm,寬4.6cm,厚0.4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玉鷹為青黃色玉材制,片狀,腹部略厚,腹前用陰線界出鷹爪,頭部凸起,嘴尖,雙翅較薄,尾寬,尾及翅上有陰線羽紋。
鷹背部有對穿的孔,可穿繫繩。
紅山文化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在其遺址中發現了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數量的玉鳥,多為鷹類。
常見的玉鷹有二類,一類近似方形,翅的邊緣平直;另一類鷹的翅膀大且展開,似飛翔狀。
這件玉鷹屬後一類,遼寧省阜新市胡頭溝遺址出土有同樣的作品。
此玉鷹的造型較接近於現實,鷹的腹面加工精緻而背部簡練,系因人們仰望飛鷹所得的觀察結果。
玉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
下口6.9-5.5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製成,筒狀,表面有蝕斑,下口處呈褐色,略有傷缺,壁較薄,表面光滑。
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多有發現,一些作品置於入葬者的頭骨之下,截面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較平,有的近下口處鑽有小孔。
由於作品整體似馬蹄形,故稱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稱其為發箍。
對於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們多有推測,或認為是用來束髮的,或認為是仿照骨耒製造的農器,還有其它推測。
玉獸形玦,高15.4cm,寬10.5cm,厚4.5cm。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
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
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
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製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掛時傾斜度不合要求,於是又鑽了第二孔。
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
玉雙虎首璜,長11.9cm,厚0.4cm。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璜為較窄的弧形,近於半圓,中部厚,邊緣略薄。
璜兩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陰線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極誇張,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繩系掛。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徵明確,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虎與人關係之密切,在社會生活中已出現對虎的崇拜,這對於了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動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墓葬出土。
三孔玉刀,長49.1cm,寬5.9cm,厚約0.1cm。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綠色,長方形薄片狀,背平直,刃部內凹,一端為方形,另一端略窄。
玉刀的一面光滑細亮,另一面較粗糙。
此類玉刀在陝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的這類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鑽孔標準等特點。
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約0.1cm,表現出非常好的開片技術,刀背部三孔非常規範,無明顯的孔徑變化,刃部的鋒利達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備了實用的可能性。
玉人獸複合佩,高8.2cm,寬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狀,鏤雕人獸複合圖案。
佩上部為人首,較大,頭部飾一周繩索紋並飾雙鳥形冠,長發後披,於兩耳側外卷,耳下有佩環。
佩下部為獸首,短而寬,呈橫向的條狀,獸嘴略寬,眼為孔洞形。
佩中部為鏤雕的人身與獸身,相互交錯,不易分別。
此佩為傳世文物,原出土地點已不清楚,學者們對其製造年代也有過多種推測。
從人物頭部特點看,應屬新石器時代,而佩下部獸頭的形狀、孔洞的鏤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獸頭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確定其為石家河文化玉器。
看到這個玉佩,讓小四想到了《鬼吹燈》。
玉人首,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高3.7cm,寬4.2cm,厚1.7cm
玉料青白。
整體呈梯形,下部略窄,中部凸起,背面凹進。
正面刻有凸起誇張但又具象的人面五官:棗核形眼,圓眼珠;三角形鼻高翹,上面琢有陰線紋飾;方形嘴,牙齒外露,並有一對獠牙;邊緣有耳,耳垂部有孔。
頭上有冠。
冠、頸部、右耳下各有一孔。
此器是石家河文化的典型玉器。
玉人首在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已發現多件,樣式複雜,此玉面帶獠牙,當與巫覡有關。
玉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外徑22.1cm,內徑4.2cm,厚1cm
青綠色玉質,玉料斑駁,表面有大量的黃褐色沁斑。
玉璧扁平,厚薄不勻,外壁有旋磨痕,也非正圓。
器表光素無紋,兩面均有多道線切割痕,內孔壁兩面對鑽,並有台階痕。
玉璧在中國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其象徵著上天,為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儀用器,即所謂的「蒼璧禮天」。
以後玉璧也被視為重要的瑞器,即祥瑞之器。
玉鏤雕勾雲形佩,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6.4cm,長13.7cm,厚0.75cm
玉料為淡黃綠色,一邊有褐色沁。
器為長方形玉片,鏤空雕作捲雲形狀。
四角有卷勾,上端有二凸脊,下端出三凸脊,兩面磨出與內外輪廓相應的淺凹槽,邊緣呈刃狀。
上部中間有一穿孔。
這類玉器在紅山文化墓葬中屢有發現,由於整體器形如捲曲的雲形,故被稱作勾雲形器。
它的用途目前尚無定論。
此器上中部的穿孔可能用於穿系。
此類玉器出土時發現多置於人骨胸前的位置,依次情況推測,可能是佩繫於胸前或作避邪用。
玉人獸神像,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27.7cm,最寬11.7cm,厚1.5—3cm
青綠色玉質,背面有土斑膠著於玉器之上。
整體近似長方形,中部厚,正面略呈微弧,邊緣較薄,並有一定的鈍刃感。
整器部分鏤雕,由一人和一獸複合而成,上人下獸。
神人頭戴勾雲形高冠,身體兩側圍繞著雲形裝飾,五官鮮明,三角形鼻凸出,所穿服飾臂膊及後背上飾以網格紋。
神人雙手合於胸前,手持一長杖形物,赤腳踏一弧形角狀物。
角狀物下有一獸,似熊,呈投降狀伏臥,雙前足伸出。
玉像背面是正面紋飾的反面,飾有網格紋和瓦溝狀勾雲紋。
這件玉人獸像於20世紀60年代初輾轉由天津到北京,於1963年入藏故宮。
近些年,隨著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大量紅山文化玉器展現在世人面前,提供了鑑定紅山玉器的標準器。
這件玉人獸像,其細部紋飾特徵均不出紅山文化玉器的範圍,加之入藏較早,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其為紅山文化玉器。
只是玉像構圖的複雜性前所未有,應是目前所見紅山文化中等級最高的玉器。
玉巫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14.6cm,寬6cm,厚4.7cm
黃綠色玉料,身上有大面積鐵褐色沁斑。
人像蛋形首,尖下頦,面部窄而前凸,眼睛及嘴部均以陰刻線刻畫。
全身赤裸,唯頭上戴一動物頭形的冠帽,動物眼睛圓凸,有兩個豎直的長角,雙耳鏤空。
冠帽前緣、人首額頭處有淺刻的網格紋。
人像細腰長腿,呈坐姿,上肢彎曲撫於腿上。
後頸部有大的對穿孔,可以懸掛佩帶。
這件玉器是1983年初由內蒙古幾位牧民賣給故宮博物院的,目前類似造型還未在考古發掘中發現。
過去一些學者認為作品是獸面人身的造型,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作品為人戴著動物冠的形象。
經研究,其和2002年在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四號墓人骨骼左側骨盆外側出土的一件玉立人,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姆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收藏的一件中國早年流散出去的玉坐人像,均表現的是同一類人,即紅山時代巫的形象,是巫在作法時不同狀態下的表現。
故宮玉坐人和劍橋玉坐人可能為作法前或後的入定狀態。
玉環,外徑9cm,孔徑6.2cm,厚1.3cm。
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玉環因沁蝕成牙色,外沿薄,近孔處較厚,剖面近於三角形。
此環造型規矩,素麵無紋,磨製光潤。
含山文化出土環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
玉環在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曾有多處出土,數量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見,它對後世特別是戰國時期玉環的影響頗大。
此玉環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墓葬出土
玉鷹攫人首佩,長9.1cm,寬5.2cm,厚2.9cm
佩玉料呈青黃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狀,邊緣略薄,兩面圖案相同。
作品上部為一隻展翅之鷹,鷹頭側轉,雙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為鏤雕,鷹身上的一些裝飾紋用凸起的線條組成,這些工藝同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藝類似。
同樣題材的鏤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館及天津藝術博物館都有收藏,帶有類似的鷹鳥紋圖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館也有收藏,有的學者推測這些作品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製造。
此佩圖案較複雜,鷹翅上端與人首間裝飾的含義尚不明確,作品表現的可能是遠古時期的氏族圖騰,鷹是氏族的徽號,而鷹爪抓的應是戰敗的敵人之首級。
下一篇小四可能要介紹夏、商和周的玉器~
「博古通今」新石器時代玉器(二)
新石器時代玉器(二)原始玉器按其功能和造型可以分為:一、禮玉:如琮、璧、圭等。表現為規矩、對稱、穩定的造型 。例如良渚文化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及成串玉飾等。良渚玉器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相信活到死也沒有幾個人真正見過
玉鷹玉鷹。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鷹為青黃色玉材制,片狀,腹部略厚,腹前用陰線界出鷹爪,頭部凸起,嘴尖,雙翅較薄,尾寬,尾及翅上有陰線羽紋。鷹背部有對穿的孔,可穿繫繩。 紅山文化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