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周冬雨在《國家寶藏》中的尷尬,這本玉文化入門手冊給你答案丨讀書者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上周日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節目中,「玉女」周冬雨作為國寶守護人,向觀眾展示了國家一級文物玉琮王的前世今生。

玉琮(cóng)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jade ware),是古代人們用於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

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良渚文化玉器以幾何形為主體,表面有氣勢恢宏、繁密細緻的圖案,極大地提升了玉器的藝術表現力和視覺衝擊力。

Jade ware of Liangzhu Culture was dominated by geometric shapes and decorated by magnificent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which remarkably enhanced the artistic and visual effect of the jade ware.

玉琮王

周冬雨展示的玉琮王是目前發現的體量最大,品相最佳,雕琢最佳的一件玉琮,是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王

這件展現了新時期時代良渚文化的傳世玉器,以其鬼斧神工的雕琢技藝聞名於世。

在《國家寶藏》的舞台劇中,周冬雨所扮演的瑤是良渚主掌神權的大祭司,琢玉功夫一流。

在良渚遭遇洪災之時,她堅持琢通玉琮,祈求神靈福佑良渚。

相信很多觀眾都被周冬雨眼含淚光心懷希冀充滿幹勁奮力琢玉的場景打動了。

只見周冬雨以鑽木取火的架勢,雙手飛快搓動一個尖頭木棒,手速了得,不一會兒,玉琮就被琢通了。

玉的硬度一般在6-7之間,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鐵的硬度一般在5左右,所以一般來說連堅硬的鐵器都是切不動玉石的。

The hardness of iron is about 5 (Mohs scale), but that of jade is 6-7, so generally iron tools are unable to cut jade.

這個舞台劇中,周冬雨和其他玉工一本正經地拿木頭鑽玉器,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有記載制玉過程: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

說明製作玉器需要兩種重要的工具,即鐵制的鍘砣和硬度高於玉料的解玉砂。

鍘砣的作用在於壓住解玉砂,將玉料加工成玉器,也就是說古代玉器的製作是靠解玉砂磨玉來完成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中國名言就是由此而來——在古代,砣要藉助於硬度高於玉料的「他山之石」,輔以水來琢制玉器。

當然《國家寶藏》的舞台劇更側重講述玉琮王的傳奇故事,展現中國歷史悠久的玉文化,而非探究玉器的製作過程。

因此,道具設置不夠嚴謹情有可原。

舞台劇至少讓觀眾感受到了構思巧妙、做工精湛的原始宗教藝術魅力,以及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對玉器的崇拜。

中國人歷來尊玉、崇玉、愛玉,中華民族有著八千年的玉文化歷史。

玉器不僅僅是精美的藝術品,還是古代中國人精神寄託的載體。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honored, revered, and cherished jade for over 8,000 years. Jade carvings survive not simply as exquisite works of art, but also as important relics shedding light on the spiritual life of ancient China.

作為中國人,我們有必要去發揚玉文化,追溯玉器歷史,至少也要對一些傳世玉器了解一二,避免逛博物館玉器展時不知其所以然。

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囊括了中國玉器的發展歷程,羅列了各個時期最著名的出土玉器及其背後的故事,是一本了解中國玉文化的入門圖書。

《中國玉器》

讀完此書,以後和小夥伴去博物展玉器展就可以假裝雲淡風輕地給他們科普了呢。

本書的作者是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玉文化委員會主任於明。

於明專注於玉器研究20餘年,參與編輯了《中國出土玉器全集》、《中國傳世玉器全集》等玉器巨著,並擔任《中國玉器年鑑》主編,多年來致力於普及玉文化知識。

他的《中國玉器》一書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阿拉伯文、拉丁文等多種文字,其中英文版Chinese Jade,是其應劍橋大學出版社之邀出版的。

Chinese Jade

書中將中國玉器發展歷程(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jade)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

新石器時代玉器通神專用的神玉時代、夏商至漢代為王公貴族專用的王玉時代、隋唐至明清玉器融入民間的民玉時代和傳承並弘揚古代玉文化的現代玉器時代

今天我們在這四個不同時期各挑出一二件玉器,介紹給大家。

神玉時代

紅山文化 玉龍

《國家寶藏》中介紹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而圖中的這個C形玉器是來自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紅山文化是東北遼河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距今6000到5000年。

該玉龍通高26厘米,是用一整塊碧綠色岫巖玉圓雕而成的。

其身體捲曲內彎呈C形,頭部較長,嘴緊閉,前伸略上翹,鼻前端平直並有對稱的兩圓形鼻孔,雙眼微呈梭形,眼尾上挑,額及顎底有細密的網格紋。

The 26-cm-tall dragon is made of a complete piece of Xiuyan jade carved in the round. With a twisting C-shaped body and a mane on its back, the dragon has a long head, tightly closed mouth extending forward and turning slightly up, its nose has a flat front end and two symmetrical round nostrils, it has two shuttle-shaped eyes, and its forehead and jaw are both marked with fine grid patterns.

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

這件玉龍的發現反映了紅山文化先民已經產生了對龍的敬畏。

這件玉龍的發現出於偶然。

據說,1971年的一天下午,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一位張姓村民在果林里修梯田的時候,挖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

他以為是一塊廢鐵,收工時順便把它拿回了家。

他的弟弟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就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夥伴們在村子裡玩耍起來,過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澤來了,太陽再一曬,就能看出這是玉。

張姓村民發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後,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

文化館裡一位幹部用30元錢徵集了這件文物,但他並沒有在意,辦完入庫登記手續之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裡。

這件30元徵集來的玉龍後來作為國寶被藏於國家博物館,為首批64件禁止出境文物。

王玉時代

西漢 金縷玉衣

秦漢文明展 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的金縷玉衣

相信去過國博看秦漢文明展的同學對展出的金縷玉衣印象深刻。

這件金縷玉衣屬於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於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

同在此地出土的還有劉勝的金縷玉衣。

劉勝與竇綰的玉衣是目前出土的規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後成套玉衣。

劉勝金縷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

該玉衣於2002年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漢代厚葬之風盛行,葬禮中出現了全套用以保護屍體不朽的專用玉器——玉衣。

玉衣外觀與真人形體相同,按部位可分為頭罩、上身、衣袖、手套、褲筒和鞋子六個部分。

各部分均由不同材質的長方形玉片加金、銀、銅絲鏤織而成。

Extravagant funeral prevailed in Han Dynasty, a full set of jade ware especially designed to protect bodies from decaying appeared. Each set of jade clothing appeared the same size as the real body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the head cover, upper body cover, sleeves, gloves, trousers and shoes, all made of small rectangular jade plaques and stitched together with gold, silver and copper threads.

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

一般來說,使用金縷製作玉衣的死者地位最高,銀縷次之。

民玉時代

清代 大禹治水圖玉山

從隋唐到清代,玉器開始逐漸擺脫了王公貴族的壟斷,走向了富裕階層的民眾生活。

所以,這一時期的玉器題材和用途更為廣泛,有各類首飾玉、佩飾玉、生活用玉和文房用玉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審美情趣。

比如,金代的綬帶花鳥形玉佩和清代的和田白玉雙蟹鎮紙。

綬帶花鳥玉佩、和田白玉雙蟹

但是這一時期,王公貴族們仍然是用玉的主力軍。

玉器在清朝更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極力推崇。

他在玉器製作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帝王,使中國古玉在乾隆時期登上了藝術的巔峰。

堪稱故宮鎮館之寶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之一,就是乾隆時期創造的制玉奇蹟。

大禹治水圖玉山

這座玉山高224厘米,最寬96厘米,重達5000多公斤。

器周琢崇山峻岭、流泉飛瀑、古樹蒼松,在險峻的險崖峭壁上,聚集著成群結隊的人在開山劈石。

他們有的錘釺鑿石,有的鎬刨沙礫,有的提石打樁,一派繁忙的勞動場面。

The sculpture is 224 cm tall and 96 cm wide, weighs over 5,000 kilograms. In the carved design, there are high mountains and lofty peaks, a flowing spring and tumbling waterfall, old trees and evergreen pines. On the steep cliffs are groups of people digging the mountain and moving stones. Some of them are chiseling stones, some shoveling sands and some piling stones.

玉山細節圖

據考證,這座玉山用工逾幾十萬人次,花費銀兩數以萬計,由江蘇揚州玉雕大師耗時十年完成。

光是用來雕刻的巨型玉料就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從新疆密踏勒山運至京城。

讓人不得不感嘆這一件傳世藝術珍品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匠心,又凝結了多少血汗。

現代玉器時代

奧運徽寶

2003年8月3日,國家領導人在北京天壇用一方新疆和田玉制的中國印章,飽蘸紅泥鄭重地蓋下印記,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正式向全球發布。

這枚印章做為北京奧運文化的載體之一,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風采。

今天,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玉器製作也是日新月異,玉器界不同流派之間取長補短,同時還吸收了古代藝術和西方藝術之長。

Today, jade-ware making has changed greatly wit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progress. Different genres of jade ware have made constant innovations b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and absorbing the strengths of ancient art and western art.

現代玉器既是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藝術品,又是可以滿足人們保值、增值需求的財富轉化形式。

於明認為,在加工玉料、製作玉器時,比起其市場價值,更需要考慮傳承玉文化的責任。

要根據玉料的形狀、大小去雕刻有藝術價值的玉器作品,而不能為了保值去刻意節省玉料、草草了事。

他說:

「比起玉的價格,我們更應該關心它的價值。

美麗的玉石需要經過精雕細琢,才能繼續承載著中華文明。

"We must care more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value of jade rather than just its price. The stone, which is beautiful, should be cut and chiseled to continue serving a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這本《中國玉器》隸屬於五洲傳播出版社推出的人文中國書系。

該書系中還包括《中國陶瓷》、《中國青銅器》、《中國民間美術》和《中國傳統工藝》等圖書。

這些書篇幅不大,內容大多通俗易懂,基本都有英譯或法語版本,很適合作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入門雙語教材。

《中國青銅器》中、法版本

讀完這些書,下次和外國朋友一起逛古蹟或看展時,就可以盡情strut your stuff了,讓外國朋友們好好感受一把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價值千萬的玉器原來是長這樣的……

在中國,玉器從舊石器時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它記錄了人類生活,社會的變遷。玉文化,傳承千年,依舊流淌在華夏文化里,博大而精深。古玉器的文化內涵不僅包括設計藝術、碾琢工藝、文字記載等,而...

掌門迦耳帶您了解玉文化的起源

中國玉文化是華夏民族在近萬年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載體的思想觀念、精神追求、價值衡量、藝術表達和民間習俗的總和。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

餘杭這件世間獨有的寶貝即將登上央視!

大片來了!中央電視台3套綜藝頻道(華數18頻道)將於1月28日晚上19:30播出大製作《國家寶藏》之良渚玉琮,全方位解讀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的偉大創造,揭示玉琮王的前世今生,解讀文物後面的良渚千...

國寶重器——良渚文化之「玉琮王」

名稱:玉琮王;用途:玉制禮器;質地:玉;時代:新石器時代;地點:浙江省餘杭縣;現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級別:國家一級文物;國務院規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一。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

「博古通今」新石器時代玉器(一)

新石器時代玉器 (一)在新石器時代,玉器與石器經過漫長的共存發展,終於脫穎而出,徹底與石器分化,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尤其是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玉器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