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文物 也復活一段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當我們走進博物館,欣賞著展櫃里精美的文物,每一件都散發著悠久歷史賦予它的獨特魅力,仿佛能將每一位觀者帶入到它曾經身處的年代,這就是文物寶貴的歷史價值。
可是,在經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吹雨打,有些文物只能用殘缺和腐蝕來訴說它歷經的滄桑,而為了讓這些文物完美地展現給觀眾,一些人默默地、辛勞地將它們一件件修復完好,這些人就是文物修復師。
今年,青島市博物館首次系統開展青銅器文物修復工作,記者獨家探訪修復現場,向讀者揭秘文物修復這項神秘而又神聖的工作。
現場>>
文物修復師專注而「孤獨」
「吱……吱……吱……」記者來到青島市博物館的修復室,看到戴著防護口罩的張海燕正在與4位來自山東省文物保護中心的修復師全神貫注地工作,張海燕拿著潔牙機小心翼翼地在為青銅器去銹,記者屏住呼吸,不敢打擾她,生怕她不小心刮掉青銅器完好的部分。
當張海燕發現記者後,立即停下手上的工作,而其他幾位修復師依然不動聲色地忙著,似乎沒注意到有人進來了。
張海燕帶著歉意笑笑說,「工作特殊,就不一一跟大家介紹、打招呼了。
」她說,通常情況下,一件小型青銅器的修復周期在半個月左右,遇到鏽蝕、殘缺嚴重的修復時間更長。
「文物修復是件細活,一定要坐得住,有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如果不能全情投入,說句話或者轉轉頭,一不留神就可能在關鍵地方帶來嚴重後果,那就把修復變成破壞了。
」張海燕表示,在修復過程中,修復師們都會按照既定修複方案對文物進行修復,同時結合各種科技手段,如化學分析、儀器探傷等,用各種手段和高度的責任心,避免修復失誤。
「工作的時候只聽到修復工具發出的各種聲音,不可能邊聊天邊幹活,這是文物修復工作與其他工種很大的區別,用我們老師的話說,文物修復就是要一直專注而『孤獨』地與手中的文物對話,復活它們,也是復活一段歷史。
」
每天上午8點半上班後,拿著經過多道手續批准的文物「出庫憑證」從庫房提取文物,到工作室開始修復工作,一直到下午5點下班,把文物放回庫房,「幾天下來,你可能也只是給一件青銅器填補了一個窟窿、修補了一個指頭大小的殘缺,天天重複相同的事情,難免會讓人感到枯燥」,但張海燕表示,「如果你喜歡文物,你就會深入到工作中去,也就不會感到乏味,反而能從中感受到樂趣。
從3月啟動修復以來,對我們幾個人而言,辛苦之餘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修復好一件件文物,很有成就感,而這種感覺可能是很多人無法體會的。
」
揭秘>>
青銅器會得「癌症」還傳染
張海燕向記者介紹,她正在修復的是國家一級文物春秋雙螭耳銅盤,「這件文物整器製作精良、整體較大,尤其是耳部紋飾精美絕倫,對研究春秋時期製造工藝特點具有重要的價值,是春秋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禮器。
但這件文物不但有破損,而且腐蝕情況也比較嚴重,它的腐蝕物主要是亮綠色粉狀鏽蝕物,經分析為鹼式氯化銅,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青銅病或者叫青銅癌。
這種病害有一定的傳染性,如不及時處理,同庫房的所有金屬文物都會被感染。
由於庫房內的文物都還沒有逐個進行單獨包裝、封存保護,一旦空氣溫濕度合適,青銅病就會擴散,文物將受到巨大損失,所以迫切需要保護修復處理。
」
文物修復工作神秘而神聖。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爆全國,讓成千上萬的觀眾認識了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
青島市博物館有三位獲得省級資質的修復師,其中做青銅陶瓷修復的只有張海燕一人。
張海燕介紹,青銅器修復步驟根據文物的受損情況而定,通常包括去銹、清洗、整形、補配、塑形、作色、緩蝕、封護等步驟,每一個步驟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複雜,「比如說清洗,必須用蒸餾水,其它看上去再乾淨的水也不行,主要是因為非蒸餾水中含有氯離子,而氯離子是導致青銅器發生病變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所以,一是要用蒸餾水清洗,二是清洗完之後馬上用熱風機吹乾,如果內部有濕氣殘留,還會發生腐蝕等反應。
」
張海燕說,整個工序中最費工夫、最難的是補配和作色。
「補配要選用合適的材料,比如環氧樹脂,在缺失的部位填充修補,最好是順著文物外形的弧度補配,可以稍微高出一點,在24小時固化之後打磨平整。
這個時候,我們會藉助一些科技手段,比如用潔牙機配合砂紙進行打磨,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儘量會以物理方式進行處理,最關鍵要防止二次破壞,因為青銅器需要修復的地方,往往也是最脆弱的地方。
」張海燕表示,在修復前,會對殘缺比較嚴重的文物,制定出合理的修補方案,經充分認證通過後再進行修補。
意義>>
通過修復惠及後人
對於為何選擇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張海燕認為還是自己內心對文物的喜愛之情,「當時大學這個專業比較冷門,班裡只有14個同學,到現在,依然堅持在文保戰線的差不多還有一半吧。
」張海燕感嘆。
在成為青銅器修復師之前,張海燕曾在中意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中學習了10個月,從北京的實驗室到洛陽實地學習,「每件文物都有它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它承載了太多的歷史信息,對歷史研究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讓這些文物更長久地保存,為後人提供歷史信息,進一步發掘它的價值。
比如說,一件文物原來可以保存500年,通過我們的雙手,可以讓它保存1000年,甚至更久,讓後人更好地研究,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僅僅是技術水平,還需要很高的文物知識儲備和一定的繪畫、文字功底,要熟悉各種文物器型,在動手修復前,要明白眼前的文物有什麼樣的歷史價值、該用什麼樣的方案修復最佳,「所以不僅是技術活,還要考驗修復師的見識、耐性和判斷力。
」
「當然文物修復在展示方面也有大的作用,讓每件文物完美展示給觀眾,這是我們工作的另一層意義。
有時,我會到展廳去專門看一下我修復好的文物,心裡很高興,看著觀眾在文物前面駐足、觀賞,能獲得一種極大的滿足。
修復師對文物要有敬畏心,因為文物承載太多信息,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和財富,所以,我熱愛和喜歡這份職業。
」張海燕說。
新聞內存
市博首次修復青銅器
張海燕1995年從北京大學文物保護修復專業畢業後,就來到了青島市博物館工作,雖然期間陸續有一些文物修復工作,但大多都是簡單的操作。
去年,青島市博物館首次啟動青銅器修復項目,上報國家文物局對館藏292件亟待修復的珍貴青銅文物進行修復。
這讓張海燕有了「用武」之地。
「這些文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鏽蝕和有害銹問題,通過修復,以利於它們的長久保存和展列展陳。
所以,我們通過申報,申請了國家經費,與山東文物保護中心合作,在青島市博物館首次開展青銅器修復工作。
」張海燕說,「項目從去年開始啟動,在省中心和我館相繼進行。
在我館正在進行的66件青銅器修復,包括一件一級文物和65件二級文物,全部修復工作預計今年6月完成。
」
青島早報記者 王超 韓星
重慶開縣館藏青銅文物的保護與研究
重慶開縣是重慶三峽庫區重要的文物大縣,文物資源豐富。借開州博物館籌建之際,開縣文物管理所與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開縣館藏青銅器進行了保護修復和研究。此次對青銅器的保護修復工作將現代科學的保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