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縣館藏青銅文物的保護與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慶開縣是重慶三峽庫區重要的文物大縣,文物資源豐富。

借開州博物館籌建之際,開縣文物管理所與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開縣館藏青銅器進行了保護修復和研究。

此次對青銅器的保護修復工作將現代科學的保護技術與傳統的修復工藝有機融合,在堅持不改變原狀原則、最少干預性原則、再處理性和協調性原則下,堅持器物原真性,分別採用合適且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歷時18個月較為完善的實現了236項266件銅器文物的整體保護修復。

針對本項目所涉及的器物的實際破損情況,對其中266件分別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潔除處理,對25件實施了多種方式結合的矯形操作,對91件進行了拼對黏結,對186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補配,並完成了231件器物的作色處理,完滿達到了文物復原及博物館展示的要求。

同時,對其中100件存在有害銹隱患的器物進行了有害銹轉化,而且為了加強這批器物健康狀態的穩定,我們對266件文物逐一完成表面封護,不但給這批器物穿上了「保護衣」,增加其對環境影響的抵抗力,又能更好的維持其自身的穩定狀態。

青銅器的科技檢測分析方面,項目實施過程中,應用多種科技檢測手段,對這批器物的鏽蝕、病害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

如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儀(SEM/EDS)觀察了鏽蝕形貌和檢測了其組成元素特徵,利用X射線衍射儀(XRD)對這一批青銅器鏽蝕樣品進行了檢測分析和科學數據歸納,發現重慶地區出土一些青銅銹上存在鏽蝕產物鬆散和易脫落的特點,此現象是重慶地區青銅器鏽蝕產物與其本體組成相互結構的結果,與文物生存環境條件關係密切,即土壤腐蝕產物為其大氣腐蝕提供了基本物質,而大氣中腐蝕因素則能加速這個腐蝕過程。

我們在鏽蝕產物中發現水膽礬的存在,水膽礬的存在反映出重慶地區硫化物活躍的特徵,因此,需強調在完成保護修復操作後,文物保藏環境的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利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技術對部分青銅樣品進行金相學顯微研究,證實這批文物大都為鑄造生產而成,部分採用了鑄後加工工藝,如青銅甬鍾(560)。

利用XRF-1800波長色散型X射線螢光光譜儀對青銅樣品的Cu、Sn和Pb等主量元素進行檢測分析,實驗結果顯示,這批青銅器中容器以鉛錫青銅為主,屬於高鉛青銅,與同重慶其他地區出土同時期青銅器數據基本一致;檢測分析青銅器鉛的平均含量高於兵器和工具類青銅器中鉛的含量,高鉛具有很好的流動性與填充性,可以提高大型青銅鑄造的成功率,表明戰國秦漢時期這一地區青銅器製作時已經注意到鉛的作用,但屬於原礦攜帶還是人為添加,目前並未有直觀的證據予以論證。

青銅器鑄造工藝方面:這批青銅器多以模範工藝進行渾鑄,但也不乏在鑄造時採用活范塊和分鑄插接工藝將附屬件與主體件進行組配成型。

青銅鍪耳部的獨立鑄造,不但採用了雙合范的渾鑄工藝,也有使用非合范的「焚失法」鑄造技藝。

而「焚失法」實例的發現,是我們對這批青銅器保護修復的一大發現。

另外,在鑄造中,鍪等器物存在大量墊片的使用以及補鑄的痕跡,說明這批青銅器的生產過程中,採用了不同的製作工藝,並在製作後或使用中還進行了相應的修補。

由此可以進一步說明,古代當地的先民們不但可以依照需求有意識地進行青銅用具的鑄造加工,還能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技術提升。

鎏金青銅器的除銹方面:鎏金青銅器傳統的除銹方法是用單純機械方法或單純化學方法對鏽蝕層進行物理或化學清理。

由於鎏金層與青銅基體之間鏽蝕層的存在,減弱了鎏金層與青銅基體的結合強度,使鎏金層變得更加脆弱,也增加了表面鏽蝕物清理工作的難度,用單純機械方法或單純化學方法進行清理,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危害鎏金層,出現保護性破壞的不良結果。

項目實施過程中,還嘗試探索了新的除銹方法——凝膠除銹法,在廣泛實驗的基礎上,確定了由複合凝膠劑、弱酸性清洗組分和交聯劑混合組成凝膠除銹劑。

這是國內文物保護界第一次將凝膠法用於清除青銅器表面銹層,我們也積極申請了國家專利保護。

凝膠清洗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可以適用於多種文物的清潔和除銹方面。

這是源於凝膠的保水性、緩釋性和黏附性特點。

其優勢如下:

(1)凝膠可以延長溶液在物體表面停留時間。

每個文物個體都是不可再生的,文物遭到的破壞,包括過度清洗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因此,採用溶液清洗文物表面時,選用的有效清洗成分儘量選擇清洗能力適中,甚至弱一些的試劑,目的就是為了減小對文物本體的破壞。

但這種有效組分清洗效率較低,當出現常見的溶液揮發的情況時,就無法與表面污物充分作用,達到去除污物的目的。

凝膠清洗實驗方法可以將黏稠的凝膠作為清洗液的載體,充分作用於文物的表面,不會出現溶液迅速揮發的狀況。

當清洗程度滿意後再除去.因此,這種方法有助於選用溶解性較弱,較安全的試劑(如酒精、丙酮)進行清洗,不但提高了清洗效率,而且降低了過度清洗的幾率。

(2)通過限制毛細作用來限制液體的滲透深度。

由於毛細作用導致的液體擴散與滲透失控,是進行表面清洗時經常碰到的問題,因此限制毛細作用就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而凝膠作為溶液的載體則防止了這種毛細作用的發生,使溶液儘可能的留存在凝膠內。

這就有效地增強了凝膠在表面的清洗效果,同時滲透深度的控制也便於以後殘留物的去除。

(3)有利於在垂直和其他複雜表面的清洗過程控制。

如果文物不易挪動(如古建築上的繪畫),且被清洗表面並非水平,採用凝膠做載體,敷於需要清洗的區域,可以使有效成分充分作用在文物表面,而不會出現一般溶劑清洗出現的溶液下流的狀況。

當凝膠內的液體揮發變干時,留下的空間則會吸附污染物,也提高了凝膠的清洗效果。

本文由孫莉、王光明摘編自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州博物館 編著《重慶市開縣館藏青銅文物保護與研究》之「結語

內容略有刪節、調整。

978-7-03-050356-5

《重慶市開縣館藏青銅文物保護與研究》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近年來開展的館藏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研究報告,主要介紹了重慶市開州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的保護修復與相關研究工作。

本書融合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多年來開展青銅器保護修復的實踐工作積累和科學研究成果,是關於重慶地區青銅器保護修復及相關問題研究的實例彙編,可為同行今後開展同類工作提供借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塊殘片妙手「拼成」青銅敦

武漢博物館曬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本報訊(記者鐘磬如 通訊員祝晨)青銅器一直是武漢地區珍貴文物中的重要代表,但不少出土的青銅器都存在嚴重殘破、變形和鏽蝕,修復它們成了文物修復師們的重要工作。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