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陪葬的玉器明明很值錢,為何有的古代盜墓者卻不敢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因為玉石伴隨著中國人的一生,生則以玉為德,死則以玉為魂。

古人認為玉石能跟神靈對話、能與天地溝通、能幫助人死後升天,所以早在文化期就有了陪葬玉壁、玉龍、玉琮等玉器。

此外還深信魂魄在死後會寄居在玉石內,比如漢代流行的玉石口晗;還會認為玉石能護住人的肉身,比如漢代的金縷玉衣等。

這些賦予玉石的種種意義,導致古人對於玉石不僅僅是喜愛,更加多了很多敬畏,所以只要是有條件的都會用玉作為主要陪葬品,希望玉石能幫助死者能夠死而復生,肉身永固。



所以,對於古代的盜墓者來說,墓中的玉石有死者的魂魄,是沒有人敢被死人的魂魄帶出墓穴的,以免惹禍上身。

再者就算拿出去,也沒人敢要,誰也不想自己家裡住著一個鬼魂。

但說古代盜墓者都不敢拿墓穴中的玉石,也要看是什麼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時期都沒有盜墓賊敢拿墓穴中的玉器。



中國古代將身後之事看的很重,甚至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因此自古以來,盜墓都是一項判罰極為嚴酷的重罪。

漢簡《二年律令》中的《盜律》規定,「盜發冢」與傷人致殘、訛詐、殺人及拐賣人口等同罪,都應處以磔刑(裂體而死); 在《舊唐書》之中,盜墓也與故意殺人、官典犯贓、合造毒藥、放火持仗等罪名並稱為「十惡」,不在歷代帝王特赦範圍之內……這些例子都能看出,在古代,若是被人舉發有發冢盜墓之罪,後果都是相當嚴重的。



古墓里出現的玉蟬,大多數被稱之為「含蟬」,這是一種隨葬品,是專門放在死者嘴巴里的,含住了,所以叫含蟬。

蟬呢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有所記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意思就是蟬在小的時候是生活在地底下,污泥當中,到了秋天長大了以後,從土裡爬出來,蛻殼後飛上樹頂開始「知了、知了」的嗨叫。

古人把它看作是一種比較崇高的象徵,比較高潔。

當然,在那些大墓裡面擁有的那些玉器。

很有可能打上了墓主人的標籤,你拿了這些東西可以,但是千萬別放到市場上去賣,因為這個東西一看就是皇家的陪葬品,拿了這些東西,你給活人看那是要殺頭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