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簡帛文獻為古史研究打開一扇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和其他古代文明國家一樣,我們的古史越向上追溯,就越顯得模糊。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時間相距久遠,留傳到後世的史料不多,加之受古人思想觀念影響,真實的歷史信息常與種種神話傳說混雜在一起,不易分辨。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簡帛文獻的集中面世,讓古史重建成為可能。

先是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被盜掘後的搶救性發掘,讓學術界第一次看到了相對完整、成系統且能與傳世古書比勘對照的戰國古書實物,例如《老子》《緇衣》等。

就在郭店簡的發掘信息公布不久,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搶救入藏了一批戰國楚竹書。

這批竹簡總計80餘種,包括原存書題20餘篇,全部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原始的戰國古籍,內容相當豐富,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語言文字、軍事等儒家經典。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從境外搶救入藏的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與郭店簡、上博簡形成互補,其內容以經、史類典籍為主,其中 《尚書》 等先秦珍貴典籍,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近些年亮相的一批秦漢時期的簡帛,也頗為吸引眼球。

比如,自司馬遷《史記》 問世後的1000多年以來,人們一直沿襲太史公的說法,認為李斯、趙高等篡改詔書立胡亥為秦二世基本是蓋棺定論。

但是2009年北京大學獲得了一批西漢竹書,其中 《趙正書》 (趙正即為秦始皇嬴政) 卻提供了另外一種說法,記載了胡亥繼位是秦始皇聽從李斯等建言後得到明確認可的。

這批總計3300多枚的西漢竹書,是繼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之後問世的又一座漢代典籍寶庫。

竹書內容全都屬於古代典籍,包括近20種文獻,基本涵蓋了 《漢書·藝文志》 所劃分的「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大門類。

超越常規出版方式,更加注重社會效應

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古老的簡帛文獻為古史研究打開了一扇窗。

而要重現中華民族文明根脈,需要進一步的深化研究。

然而,一個現實的難題不容忽視:因為年代久遠,絕大多數的簡帛文獻已經經不起人們的「親近」。

以清華簡為例,2300多年的歲月侵蝕已使得它們脆弱無比。

李學勤做了個比喻,「就像開水中熟透的麵條。

看上去一根根挺好的,其實一撈就斷。

為了讓這些失而復得的寶貝不再得而復失,它們大多被深藏庫房秘不示人。

出版,成為人們「親密接觸」這些遺珍最可行的路徑。

按照慣例,此類重要文獻資料的發表多半放在文物系統內的專業出版社出版,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份策劃案打破了慣例。

這份策劃案是針對上博簡的出版制訂的,強調圖文並茂,每冊除了竹書彩色全圖、釋文、諸本校勘和考證等部分外,還有放大彩色圖版,即把原本只有0.6厘米見方的竹簡文字放大至1.8厘米,為研究者核定字形提供方便。

超越常規的出版方式,讓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一經面世,便成為簡帛文獻出版的範本。

緊接著,清華簡、嶽麓書院藏秦簡、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肩水金關漢簡等重要簡帛文獻的出版,也陸續花落上海。

而針對每一套簡帛文獻,滬上的出版機構從拍照、圖版處理到印刷,每個環節都精心打磨,以期達到最佳呈現效果。

比如,上海中西書局出版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採用鮮見的六開形式出版,為的是以整簡的方式收錄原大圖版。

《肩水金關漢簡》 同時收入彩色和紅外線圖版,其圖版印製效果與日本出版的木簡圖錄可相伯仲。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張曉敏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出版社出版簡帛文獻,更看重的是其社會效應、學術價值以及文化的傳承作用。

這些簡帛文獻出版後很快便會以電子書的形式在學者間作非商業的流通,不能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

上海能成為國內簡帛文獻出版高地,顯示了上海出版機構的文化使命感和雄厚的實力。

■文匯報記者 李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叢書發布

中華讀書報訊近日,由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叢書在清華大學舉行了發布會。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趙川東、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吉林大學資深教授林沄、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新成果公布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晁天義通訊員馬楠)4月 9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對清華簡第五輯整理報告的情況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