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壹、叄、伍卷出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霍文琦)近日,《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叄、伍卷首發式在上海舉行。

北京大學於2009年獲得捐贈,入藏了一批海外回歸的珍貴竹簡,共有3346枚,包含17種抄寫於西漢中期的古書。

這批竹書由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組織專家整理和研究,按照《漢書?藝文志》對古書的分類順序編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陸續推出。

其中,第貳卷收錄了目前發現的簡帛古本中最為完整的《老子》,已於2012年12月出版,受到學界關注和好評。

此次集中面世的是第壹、叄、伍卷,包括10種古書,內容豐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其中,第一卷是迄今發現存字最多的《蒼頡篇》,是一部失傳已久而深受學界重視的重要小學類典籍。

秦始皇兼并六國後,丞相李斯作《蒼頡篇》七章,車府令趙高作《爰歴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均以秦小篆書寫,作為統一文字的依據。

西漢時期在民間教書的「閭里書師」將此三篇字書合一,斷六十字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仍稱《蒼頡篇》。

此書漢代以後不再流行,宋以後即已失傳。

20世紀初以來,我國先後於甘肅幾處漢代遺址出土的簡牘中發現了《蒼頡篇》殘文,但存字很少。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漢簡《蒼頡篇》,也僅存500餘字。

北大漢簡《蒼頡篇》經綴合後,有完整竹簡63枚,殘簡18枚,每枚簡寫滿為20字,現存1300餘字,是迄今所見《蒼頡篇》中存字最多的。

此本書寫年代約在漢武帝時期,字形略呈方形,筆道渾厚,字體具隸書筆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結構。

由於北大漢簡《蒼頡篇》保存文字較多,且結構相對完整,從中可以比較深入地了解到這部字書的句式與文字排列方法,體會它對後世各種字書編撰的深刻影響。

此書中的字詞有相當一部分取自《詩經》與先秦子書等典籍,也證明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令禁讀《詩》、《書》以前,秦人讀書所涉獵的範圍相當廣泛。

這部字書因獨特的編撰方式與字彙形式百科全書的性質,在秦漢時代不單可供學童使用,也為社會上層與知識階層所重視。

北大簡本《蒼頡篇》的發現,使這一失傳八九百年的著名字書之面貌初步得以明朗,對於中國文化史、教育史、文字學、音韻學與歷史文獻學的研究無疑都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簡不簡單

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

古老的簡帛文獻為古史研究打開一扇窗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和其他古代文明國家一樣,我們的古史越向上追溯,就越顯得模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時間相距久遠,留傳到後世的史料不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