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言丨當建設遇見考古 唯有自求多福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些年寫了太多文物類稿件,考古單位給的資料開頭都是「為配合XXXX建設……」,所以在西安這種地方,搞個建設不挖出個把古墓來,都對不住「華夏故都」的稱號。
有些建設是在文物保護單位附近進行,這類的建設都好辦。
相關法規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建設方只需要按照不同等級的文物,向各級政府履行報批手續即可。
如果想規避這種麻煩,在制定規劃方案的時候,就可以避開這些文物。
雖然國家文物局自1961起,已經公布了7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文物局也公布了6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即使這樣,任何一個建設項目都沒辦法保證地底下會不會挖出文物來。
在絕大多數的時候,在考古清理髮掘結束,各項資料被記錄之後,建設方就可以進行施工(有的時候甚至是同步進行的)。
墓葬也好建築遺址也罷,都將徹底的消失在建設的大潮中,後人再要了解它,就只能通過專家的學術文章了。
其實這個也可以理解,畢竟社會要發展,不可能讓經濟建設全面給文物保護讓步。
所以建設方能嚴格遵守建設前必須進行文物勘探的法律法規,犧牲工期來等待考古工作者進行考古發掘,本身是值得我們點讚的。
但有的時候,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那種考古工作者都N年一遇的大發現,建設方就只能「呵呵」了。
比如最近採訪的綠地的項目,因為挖出了重磅的文物,這裡被納入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中。
建設不得不停止,使得業主收房的日子變的遙遙無期了。
這處位於空港新城的房地產項目,2014年挖出了37座馬坑、一座車馬坑、一處建築遺址和若干文物。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家以此為依據,確定他的主人是那位舉鼎被砸死的秦武王。
因為電視劇《羋月傳》的緣故,讓他也變的家喻戶曉起來。
顯然,綠地遇見了那種「N年一遇的大發現了」。
在這次之前,陝西也有過建設為文物讓步的先例,比如2004年發現於高陵涇渭工業園內的「中國最早的城市」楊官寨遺址和2008年發現於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西漢張安世家族墓。
二者都入選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所以當年在省政府的協調下,通過置換土地的方式讓建設方放棄了在原有地塊上的建設。
再比如2008年發現於西安財院新校區的神禾塬秦墓,因為發現了高等級的墓葬,新校區的建設被叫停,等待考古發掘完成,財院的學生才能入住,這一晃就是五年過去了。
雖然這座墓沒有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但因為考古價值巨大,校方不得不改變規劃,讓這座被回填的墓葬得以保留。
和它情況一樣的還有翠竹園小區、西安理工大新校區和西安交大內的三座漢代壁畫墓,他們長眠於地下也不知道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不過最讓我意外的是2012年發現的上官婉兒墓,它在墓主人下葬後不久便被官方「毀墓」,再之後也不知被盜墓賊光顧了多少次,除了一方墓誌外,考古價值並不大。
或許是因為墓主人的名氣太大了,經過媒體的熱炒,上官婉兒墓竟然也被保留下來了——原址修建了一座遺址公園,原計劃穿越的道路也做了改道處理。
曾經問過幾位陝西文物系統的人,問他們究竟什麼樣的考古發現才能夠讓建設讓步。
他們給出的標準都是價值巨大,但這個價值巨大卻沒有一個可以執行的量化標準。
雖然現行的法律法規,已經將這類風險降到最低,但西安這片厚重的土地總是會給我們各種的驚喜,所以坦率的說,按期竣工也好,如期入住也罷,變數太大只能自求多福了。
(作者:王朝的廢墟)
(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
)
讓考古融入百姓生活——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洛陽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張進進河南洛陽地區文物資源豐富,地面之下古遺址、古墓葬星羅棋布。在城市快速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協調文物保護與建設之間的關係,洛陽摸索出了一種雙贏的方式。
全球招標規劃不久,中央派人到雄安部署這件事
撰文|周宇雄安新區已經啟動規劃了,而且是面向全球招標。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最近看到了一個好消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最近帶隊到雄安新區現場調研,並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推進...
信陽戰國古墓發掘引「圍觀」 揭秘2016年河南考古大事件
映象網快訊(記者 王邵怡 文/圖)「寶劍一出,誰與爭鋒。」2016年信陽城陽址十八號墓的發掘引起大範圍「圍觀」。這次發掘的墓室是怎樣的?出土了哪些文物?今年河南還有哪些重要考古發掘?2017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