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故事 — 龜甲獸骨上的天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世紀末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迄今已有100餘年,經過數代學人的鑽研探索,蔚然形成了舉世矚目的甲骨之學。

存世的15.4萬片有字甲骨,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的奪目之寶。

有關甲骨文的發現,坊間曾流傳一段奇聞:

1899年秋天,時為國子監祭酒的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患了瘧疾,久治不愈,後得一方,遂命家中老僕去菜市口達仁堂藥店抓藥。

王懿榮隨意地審視抓回的中藥,意外發現了一味叫「龍骨」的藥材上刻有筆畫符號。

熟諳古文字的王懿榮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些劃痕是人為所作,很像古代的文字,於是派人去達仁堂藥店將龍骨這味藥全部買下。

後來,王懿榮辨認出這些文字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從此重現世間。

然而這個傳說僅見於一篇無從查考的文章,難以證實,而且菜市口附近並沒有叫達仁堂的藥店,所以這則軼聞更顯得撲朔迷離。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與中國傳統金石學的發達成熟密切相關。

北宋以來形成的金石學問,以古代銅器、碑刻等古物及其文字為研究對象,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尤其是受乾嘉學派的影響,到了清末步入鼎盛。

這一時期收藏古物之風遍及宮廷皇室、王公貴族、達官雅士,出現了一大批學識篤厚的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

這些學者同時還是大收藏家,古董行業的興旺與他們也息息相關。

甲骨文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出的。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

商代第20位國王盤庚遷殷之後,就在今天的河南安陽洹水兩岸定都,直至紂王失國,200餘年再未徙都。

商朝社會鬼神崇拜之風盛行,商王天天祭祀、事事問卜。

占卜所用之甲骨以龜腹甲和牛的肩胛骨為主,其過程程序煩瑣,厘然有序:由專門的卜人將甲骨進行切割、清潔、處理之後,在龜腹甲或者肩胛骨的背面進行鑽鑿。

鑽,是在甲骨的背面鑽出一個圓形的槽;鑿,是在鑽槽的一側鑿出一個橢圓形的穴。

鑽鑿都不能鑽透。

這些整飭工作做完後就可以占卜了。

占卜時,用燒紅的木棍燙灼這些槽穴,由於這些部位相對薄脆,在受到高溫後就會發生爆裂,灼燙的反面按照一定的方向出現裂紋,它們被稱作「兆」,貞人根據「兆」來判斷占卜的吉凶。

占卜結束後,貞人還要把占卜的內容刻在甲骨上,這些卜辭構成了商代甲骨文的主體。

這些卜用的甲骨多被有意保存儲藏,經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處理,或被掩埋,或被遺棄。

曾經輝煌壯麗的商都王城,隨著商王朝的覆滅,化為一片焦土,昔日商王占卜用的卜骨也被湮沒在敗牆殘瓦之下。

這片被歷史遺忘的土地,2000多年之後才有人聚居,明末始稱小屯村。

隨後的幾百年間,在小屯村一帶村民蓋房打井、耕地開渠,想必挖出過不少甲骨,但是無人識寶,這些承載歷史的碎片依舊蒙塵。

19世紀末,這些商代遺物曾被當作藥材出售,活躍在中原大地上的古董商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他們攜帶著刻有「天書」的「龍骨」來到京津,以求謀利。

山東濰縣大古董商范維卿、趙執齋就是其中的典型。

1899年秋,范維卿拜謁同為山東籍的王懿榮,照例推銷古物,然而這次不同尋常,他向王祭酒出示了有字的龍骨。

王懿榮頓時驚訝不已,認為這些文字應是幾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文字,立即全部買下,隨即延請摯友、博學鴻儒劉鶚一起觀摩研討。

王懿榮認為這些文字要比古籀、篆書時代更為古老,他確信這是商代的文字,刻有文字的「龍骨」應為商人占卜的遺物。

甲骨文被發現,石破天驚,開啟了中國學術史的新紀元,王懿榮成為發現甲骨的第一人,後世盛讚其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被辨認出是商代文字之後,王懿榮以一片甲骨二兩白銀的高價向古董商求購,劉鶚也多方搜集。

令人扼腕的是,在甲骨文發現後一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臨危受命負責保衛京師的王懿榮兵敗投井,以身殉國,未能繼續對甲骨文字進行研究。

王懿榮身故後,其子將其所藏甲骨1500餘片全部售與劉鶚,劉鶚選其精華,1903年刊刻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的著錄《鐵雲藏龜》,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從此崛起。

由於學者們的備加重視,古董商也如獲至寶,意識到有利可圖,為壟斷居奇,欺騙搜求者,謊稱帶字的甲骨出土於河南湯陰、衛輝。

學識淵博的羅振玉經過多年探尋,直至1908年,才從范維卿口中得知甲骨真實出土地在安陽小屯村。

次年他派親友去小屯村收購,自己也曾赴安陽實地考察,先後共收集到近兩萬片甲骨,並著書研究。

自從小屯村的地下挖出歷史的寶庫,立即引發了當地民間對甲骨的私掘熱潮,吸引了各地古董商人、藏家學者、外國人士紛至沓來,大量收買。

到1928年,已有數萬片甲骨流散到世界各地。

同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官方很快開展了對殷墟的考古發掘。

1928年8月,在考古學家董作賓的帶領下,第一次對殷墟進行了科學發掘。

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十年間前後共進行15次大規模的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所得有字甲骨2.4萬餘片。

1949年以後,中國科學院對殷墟進行了數次發掘,斬獲頗豐。

尤其是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出土的一大批甲骨,共計出土卜甲、卜骨7000餘片,是新中國成立後出土最多的一次。

1991年,在安陽花園莊東地又發現了一批甲骨,在學術界引起了一次深入研究的熱潮。

經過考古發掘的不斷探索,在安陽殷墟以外的鄭州二里崗遺址也發現了商代甲骨,而且在河南、陝西、山西、北京等地還發現了西周時期的有字甲骨,豐富了人們對甲骨文的認識。

甲骨文的發現,為研究商朝的歷史提供了豐厚真實的史料,為世人展現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刻有文字的甲骨與古埃及的紙草、古巴比倫的泥板文書交相輝映,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耀眼奪目的珍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也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故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

重金懸賞識得此文字的高人,一字千金

19世紀末,在中國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的耕田中,農民常撿到一些刻有奇異符號的骨片,這些骨片被認為是不祥之物而被丟棄在於枯的井中;精明之人則把它們當做「龍骨」而混入藥鋪中,換取幾個小錢。189...

甲骨文的神秘詛咒:研究者竟相繼離奇死亡

說到甲骨文,不能不提王懿榮。王懿榮是大清國子監祭酒,也是享譽北京城的著名金石學家。1899年的秋天,王懿榮的一場瘧疾,改變了甲骨文被病人吃掉的命運。其時,年過半百的王懿榮身患瘧疾,京城一位老中醫...

安陽殷墟一個值得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自亳(今河南商丘)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