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的青銅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大戶墓地出土的動物形牌飾

2007年7月17日,彭陽縣古城鎮王大戶村一村民犁地時發現了大量泡飾、刀具、牌飾等青銅器文物。

經過一個月的發掘,考古人員先後發掘了7座墓葬,出土7具人體屍骨、近300件青銅器、陶器以及200餘顆綠松石、瑪瑙和180餘件馬、牛、羊頭骨。

近日,《王大戶與九龍山——北方青銅文化墓地》考古報告出版發行。

該報告以王大戶、中莊、九龍山春秋墓地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固原地區青銅器文化墓地進行了系統研究。

探尋古墓懸疑

王大戶墓地的每座墓葬均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低腳高。

隨葬品以青銅器為主,青銅器以北方系青銅文化中的短劍、矛居多。

青銅器裝飾方面,以動物形象為裝飾題材,如虎、鹿等。

陶器和骨器很少,除鑿、斧等日常用具外,未見農業生產工具。

在人骨上有馬、牛、羊等牲蓄頭骨層層疊壓,每座墓葬均有二三十件牲畜頭骨作為殉葬品。

該報告通過古DNA技術分析認為,居住在王大戶等地的彭陽古居民,起源於北亞蒙古人種,是南下的遊牧民族。

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彭陽一帶主要生活著義渠戎和烏氏戎,但具體是遊牧民族的哪一支呢?

考古界傾向認為是「烏氏戎」。

王大戶已發掘的7座古墓都出土了青銅兵器和車馬銅飾,加之每座墓葬都有二三十件馬、牛、羊頭骨殉葬。

因此,有人推測,葬於該墓之家族為富貴人家。

甚至有人根據出土的大量刀、劍、戈、矛等青銅兵器及馬具,推測王大戶墓地可能是一個遊牧民族將軍的家族墓地。

也有人認為,這個墓地主人只是一個「好帶刀劍」的平民,殉葬的牛頭馬面是人們日常吃肉時積攢下來的動物頭骨。

墓主人埋葬時,家人把這些動物頭骨疊壓在人骨上,用於恐嚇、震懾盜墓賊。

對於這些推測,該報告沒有肯定,也沒否定——「將隨葬品的多寡與社會階層的高低直接對應的理論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尤其是在僅有的墓葬材料的情況下,很容易得出片面結論。

」「從頭骨的完整性尤其是馬頭帶第一寰椎分析,這些殉牲是殉葬時宰殺的。

王大戶墓地出土了兩具幼童屍骨,一名幼童墓室里陪葬著小短劍、牌飾等青銅器,以及松綠石、瑪瑙等首飾,有人據此推測其為女孩;另一名幼童墓葬只有小短劍、牌飾等陪葬品,沒有首飾,因此可能是一個男孩。

幼童因何死亡?一種推測認為,可能是因病先後夭折,另一種推測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集體遭遇不幸而死亡,親友憐其用其家族生前財物如馬、牛、羊及青銅器、首飾等厚葬。

第三種推測說,權勢人家用童男童女殉葬。

固原的青銅時代

在王大戶墓地發掘之初,寧夏考古研究所所長羅豐就提出,「要創造性地把考古經驗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起來,解決目前肉眼和經驗不能解決的考古問題。

把現代科技手段應用到考古實踐中,是《王大戶與九龍山——北方青銅文化墓地》考古報告中的最大亮點,得以精準再現固原青銅時代的生活情景。

通過對王大戶、中莊墓地出土的6例人骨進行古DNA分析,重建遺傳結構,從分子角度揭示了固原地區古代居民為北亞類蒙古人種。

通過對這三個墓地出土的馬、牛、羊殉牲進行古DNA分析,發現固原地區飼養的家畜,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青銅器時代,甚至到現代存在著群體的基因連續性。

並發現不同家畜之間可能存在不同模式,即固原青銅時代,馬、牛和綿羊存在很多的基因單倍型,表明這三種家畜是人群間主要貿易對象,而寧夏的古代山羊和內蒙古地區的古代山羊之間沒有共享基因型,遺傳結構存在較大差異,說明山羊不是古代人群貿易的主要對象。

通過對王大戶、中莊墓地出土的人骨C、N同位素比值測定,窺視了固原青銅時代居民的食譜。

表明先民在日常飲食中保持著較高比例的動物性食物攝入,過著「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多,則馬、牛、羊」的原始畜牧生活,而「無耕田之業」。

人骨鑑定發現,固原青銅時代居民患有口腔疾病,特別是牙周病引起的齒槽萎縮及骨贅增生病變的現象比較普遍。

在葬俗方面,從隨葬品分層放置來看,當時有一個邊掩埋邊放置遺物的葬儀;陶器打碎、青銅兵器折斷、飾件破碎、費昂斯串珠散落等現象可見,當時存在毀器的葬俗。

馬、牛吻部朝東,這種朝東的文化情感,體現了西死東生的生死輪迴觀念。

(記者 王玉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寧夏固原初唐墓葬發現疑似歐羅巴人頭骨

內容摘要:作為歷史上的交通重鎮,寧夏固原在漢唐時期被稱為「高平」「原州」,曾經是絲綢之路東西文化交會的中轉站。8月 16日,參加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中外專家齊聚固原南塬漢唐墓地,對一座...

昆明羊甫頭古墓地考古發現豐富文物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官渡區博物館對位於某單位建築工地的昆明市羊甫頭古墓地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據了解,此次墓葬出土器物以滇文化青銅器為主,少量漢式青銅器,為研究古滇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