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網紅」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經濟日報

上圖 根據古代文字設計的文創產品吸引觀眾駐足觀看。

佘 穎攝

下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多種文創產品。

佘 穎攝

☞ 科技讓塵封的文化遺產變得鮮活動人,網絡讓遙遠的文化遺產變得觸手可及

☞ 最新崛起的網紅是秦始皇和他的士兵們。

藉助秦俑面部圖像形成的資料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發了一個小遊戲。

用戶可以上傳自己的照片,尋找那個和自己最像的兵馬俑

圓明園十二獸首口吐活泉、敦煌大佛巍峨聳立、秦始皇兵馬俑威風凜凜……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上,重返海晏堂、數字敦煌、秦始皇小遊戲紛紛亮相。

科技讓這些塵封的文化遺產變得鮮活動人,網絡則讓這些遙遠的文化遺產變得觸手可及。

保護:千年壁畫可以在影像里永遠保存

敦煌莫高窟是國內最早開始數字化保護的文化遺產之一。

由於遊客呼吸中的二氧化碳對壁畫有傷害,莫高窟已經有許多洞窟不再對外開放。

但是,這依然無法阻止曾經鮮艷的色彩、泥塑的肌肉在時光中衰變。

人們需要一種方式讓莫高窟能夠永久保存。

「我們經過20多年探索,近10年主要進行規模化採集。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介紹說,採集時把壁畫分為30厘米到50厘米一塊,上下有連接,通過雷射定位。

採集精度為3米,控制誤差小於等於1毫米。

一塊14米長、5米多高的壁畫,採集下來的照片有5000多張,數據量達60G。

完整拼接起來,任何一個局部都可以無限放大。

據統計,莫高窟有近500個洞窟,壁畫有4.5萬餘平方米,現在已完成拼接的有50個洞窟。

遊客通過數字敦煌,就如同來到洞窟之中,可以近距離欣賞千年壁畫。

數位技術不僅能採集數據用於保護性展示,還能夠直接輔助文物修復。

在武威天梯山石窟數字化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技術人員通過繪製精細的病害圖,定位定性了解病害的分布情況。

「我們通過紅外熱成像監測勘察病害成因,輔助遺址地文物本體保護。

」北京國文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楊麗莎是項目負責人之一,「我們發現13窟塑像的腳部酥鹼病害和水分的含量關係密切。

通過採集四周的水分、鹽分分析後又發現,鹽分主要來自崖體,因為鹽分不斷失水、保水,導致地藏層的酥鹼脫落。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也被應用到文化遺產保護中。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的萬里長城其實有22000多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年久失修的「野長城」。

真正被修復好、向全世界遊客開放的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這些野長城受到歲月侵蝕、人為破壞,損毀嚴重。

但是用傳統方式保護和修復長城,比重新建一段長城還要難。

「因為要花費大量人力去到山上丈量每段長城,看其中哪些需要修繕,哪些需要加固,哪些地方需要多少塊磚,再根據這個非常複雜的勘測數據制定修繕方案,讓工人背磚到山上進行修復。

」異開(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馬超說,「這是修復長城中非常困難的一部分,哪怕700米的長城可能也要修兩年。

在修復箭扣長城項目中,馬超團隊利用因特爾「獵鷹-8」無人機捕獲了大量圖片,同時和武漢大學國家遙感測繪重點實驗室合作,研發出一套基於因特爾平台的算法。

通過兩天的飛行和拍攝,捕獲的數據構建了整個箭扣長城的3D立體圖形,甚至用技術排除了植被覆蓋的影響,得到最準確的測量結果。

同時,通過分析保存完好的長城段,確定城磚應該如何排布,對比現在的磚處在什麼狀態,通過力學算法計算出哪些磚體出現了明顯損壞,為維修提供精準指導方案。

「兩天的拍攝、幾周的算法開發計算就生成了一套方案,既沒有大量支出人力,也將原本需要數月的勘測方案縮短到幾周,而且比原來的人工丈量更加精準。

」馬超說,「拿著這套方案,預計長城基金會將在半年之內就完成箭扣長城的整體修繕工作。

激活:7分鐘重返圓明園的輝煌時代

把文化遺產數據化,只是保護的第一步。

如何讓這些數據活起來,把一個個文化遺產更好地展現給世人,也是專家們關心的話題。

20年來,82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數字圓明園項目發起人郭黛姮一直專注於「復活」圓明園。

這位梁思成的關門弟子,帶領團隊構建了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140T高清數字資源、44萬平方米景區復原面積、162種數字植物模型。

基於這些復原研究成果,數字圓明園歷時兩年研發推出了「重返系列」E-MAX產品。

最先呈現的「重返·海晏堂」展現了圓明園十二獸首所在地——海晏堂從廢墟重返歷史原貌的場景。

在將近7分鐘的沉浸體驗秀中,觀眾可以用自己的腳步「揭開」封存在地下的海晏堂遺址,親自參與圓明園的探索發現。

隨著場景的紛繁變化,時而置身於五彩斑斕的建築琉璃構件中,時而融入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里,繼而又被氣勢恢宏的水利機械所包圍,感受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齒輪聲。

展覽拉近了觀眾與圓明園的距離。

在展覽牆上有個問題:「現在,提到圓明園,你會想到?」五顏六色的選票大多貼在「驕傲自豪」和「美輪美奐」的答案下,選擇「1860大劫難」和「遺址廢墟」的人反而寥寥無幾。

「海晏堂」不過是這一浩繁數字寶庫的一角。

在西北的敦煌,每天,遊客們都在環幕影院,親眼看著1600歲的莫高窟在數字海洋中醒來;在西安秦始皇陵,百度AI數字復原技術也被應用於兵馬俑展示。

「秦始皇兵馬俑坑有一個缺點,就是觀眾與文物、遺址之間距離非常遠,往往在5米至10米以上。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員王勇說,博物院與百度百科聯合打造了數字博物館,通過數字採集,遊客可以在PC端或者電子設備上,高精細度地觀察每一個兵馬俑的面部神態。

百度的AR技術動態還原了兵馬俑的彩色、銅馬車的構件,讓觀眾直觀了解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偉大之處。

這是隔著玻璃靜態觀察文物,或者單純聽講解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效果。

傳播:奧運冠軍一個「呵呵」,為博物館帶來1000萬瀏覽量

數字化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傳播玩法,讓曾經高冷的文化遺產有了當網紅的潛質。

除了網絡段子手——故宮,在全國的博物館裡,成都博物館也堪稱網絡達人。

「2016年,成都博物館新館開館時,一位觀眾在博物館官方微博後台留言,說館內一個漢代陶俑長得很像奧運冠軍馬龍,我們就轉發了觀眾留言,並@了馬龍。

」成都博物館宣傳推广部主任肖飛舸回憶說,「沒想到,馬龍回覆說,『我能說什麼?只能說呵呵。

』」就這麼一個小互動,讓馬龍的粉絲大量轉發,還引起了《人民日報》的注意。

最終,這條微博單條閱讀量達到1000萬,為博物館吸粉不少。

從此,成都博物館意識到新媒體時代,博物館不能再高冷,而要「高互動」。

肖飛舸說:「現在我們在做博物館宣傳時,都會準備三種不同的素材給不同的媒體。

尤其是針對新媒體,我們會更多使用年輕觀眾感興趣的語言。

最新崛起的網紅是秦始皇和他的士兵們。

「很多年來我們的展示手段非常陳舊,不好看,不好懂,一直被觀眾詬病。

」王勇發現,現在通過文物數據和一些適合的數字手段,就能將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蘊含的秦代故事講述出來。

藉助秦俑面部圖像形成的資料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還開發了一個小遊戲。

用戶可以上傳自己的照片,尋找那個和自己最像的兵馬俑。

現場就可以告知用戶這個俑在哪個坑哪行哪列,互動性很強。

「我們還推出了H5小遊戲,融合了秦代立法、疆域、關卡等知識,答對了就給一個封號,對應秦代20級軍爵制。

還有『秦直道』遊戲,通過輸送糧草,比誰點得快,讓用戶了解秦代的軍務制度。

」據王勇介紹,他們與漢儀方正合作開發的小篆主題文字已用於QQ端,兵馬俑表情也在微信和QQ上線,秦始皇和兵馬俑們即將開啟網紅之路。

「博物館以前的關注點是物,要把文物管好,做好帳目,保持好文物的狀態,等等。

」王勇認為,今後博物館要把眼光更多投向觀眾,考慮他們到了博物館以後能體驗什麼、需要什麼、消費什麼,要從解決用戶的需求考慮。

只有這樣,數位技術才能讓文物變得更精彩。

(佘 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悄然離世

發表報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媒體直至近日才開始大規模關注他的離世。這位特殊的老人是誰呢?他就是被稱為「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的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趙康民。

展覽展示行業,你必須了解的「新常態」

我曾有幸參觀過一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說實話,參觀體驗並不好。烏央烏央的參觀人群就跟門票不要錢似的,嘈雜的聲音遮蓋掉導遊的講解就跟進了菜市場似的,隨人潮參觀瀏覽就跟坐地鐵排隊進站似的。在這種狀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