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微故事》「中國」的由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邊 強 圖文/蘆 軍 廖智明/編輯
我驕傲,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
我驕傲,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著古銅一樣的膚色。
我驕傲,我們有鑄刻的文字銘記著炎黃子孫悠久的歷史。
「中國」在尊重中出現,緣於一次邂逅,一段機遇,是考古發現,也是國之幸事。
1965年8月,寶雞市博物館佟太放在廢品站發現一件銅器,眼睛為之一亮,覺得很精美,便向領導匯報後,花30元錢買回博物館,使之免於與破銅爛鐵一起被回爐融化。
經初步鑑定,這件布滿「饕餮(念作taotie)紋」精緻浮雕的青銅器,原來是一件西周早期貴族們盛酒之尊。
又一次幸運的是,此尊又遇到了懂它的人。
1975年8月,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為籌備全國新出土文物出國展覽,在清理寶雞這件展品上的鏽蝕時,意外地在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銘文。
可辯識熟讀金文的馬先生欣喜發現,銘文中竟然有「中國」二字,這不啻為一次考古大發現。
1963年8月的一天雨後,寶雞市陳倉區賈村人陳堆發現後院土崖有一點亮光,於是就和妻子一起刨土,挖出了這件銅器,便用來放在閣樓上裝糧食。
兩年後又是8月一天,陳的哥哥陳湖又把這件銅器連同一些廢銅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共得錢30元。
也虧博物館的同志多看了一眼,銅尊僥倖躲過一劫,也才進入馬院長的法眼,一次次看似偶然的機遇,終於讓這件「中國」重器登上國家殿堂。
這件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明確的文字形式出現「中國」字樣的青銅尊,因是西周早期一個名為「何」的宗室貴族祭祀所用的禮器,故名「何尊」。
在其內側底部鑄有12行計122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余其宅茲中國」,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由此「中國」成為一個後世尊稱自己祖國的名號,為每個華夏子孫所認同。
何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造型沉著渾厚,工藝美輪美奐,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築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2002年1月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列入的64件永遠禁止出國出境展覽的國寶之一。
"余其宅茲中國"一一我居天下之中央。
《甘肅微故事》編輯部
文字主編:蘆 軍
影像主編:廖智明
文史顧問:邊 強
天水區域主編:王 誠
平涼區域主編:劉咸平
院校聯絡編輯:李雅楠
媒體支持:蘭州日報副刊部 I 每日甘肅網 I 今日頭條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3000年前「中國」怎麼寫?陝西寶雞出土的何尊會告訴你
你知道「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何處?「中國」二字是啥面孔?國寶何尊將告訴你這個答案。陝西省寶雞市因青銅器何尊而聞名於世,「中國」兩個字最早就出現在何尊的銘文上,因此,何尊是國寶級的...
115件石鼓山新出土文物亮相上海博物館
12日,由陝西省文物局、上海市文物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周野鹿鳴——陝西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葬出土文物特展》亮相上海博物館,備受關注的現存3件西周銅禁第一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