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館成日常,教育功能當置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年,故宮參觀人數為1600萬人,這個數字超過當年羅浮宮與大英博物館客流量的總和。
可是,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看來,「如果你說文物多,可是99%的文物都在庫房睡覺,觀眾看不到;如果你說觀眾多,可是70%的觀眾只走中軸線,不看那些展覽,那故宮所有的『世界之最』便沒有意義。
」他計劃把故宮更多的區域向公眾開放——2012年故宮開放面積比例為48%,
2016年擴大至76%,未來會超過85%。
隨著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逛博物館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生活常態。
據統計,2016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8.5億人次,增長8.9%。
逛博物館是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歷史與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世界的知名博物館,如巴黎羅浮宮、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無一不是旅遊者的必游選擇。
故宮也是中外遊客到北京旅遊的必選項。
故宮近些年很紅火,析其原因,不斷創新是首要因素。
博物館向來有些高冷,而故宮從開發文創產品開始,「萌萌噠」的雍正,被譽為皇帝同款的「朝珠耳機」,《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韓熙載夜宴圖》的App……這些讓高冷的博物館變得親和力十足,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
其次,就是強化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故宮內有文物180萬,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可是,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參觀故宮博物館,更多是在逛一個旅遊景點,看看昔日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而忽視了其館藏與展覽。
事實上,因為開放面積有限,故宮的許多藏品也一直藏在深閨。
而近年來,故宮不斷擴大開放面積,修復文物,讓越來越多藏品可以走出倉庫,呈現在世人面前,通過展覽、講座講述出更多文物背後的故事。
今年計劃的展覽就有40個。
有在北京故宮展出的,也有在外地分院展出的。
這些都可以充分發揮出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而非僅僅是「紫禁城一日游」。
2015年的《博物館條例》指出,博物館有三大功能——教育、研究和欣賞。
在「博物館熱」初顯的現階段,要讓博物館真正的火起來,就要讓文物活起來,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館藏文物是博物館的心臟和靈魂。
對於故宮這樣的博物館來說,擴大開放區域,讓更多藏品能夠被公眾認識,讓展品背後的歷史文化信息能夠讓更多人有所收穫是最重要的。
而對於藏品不夠豐富的地方小館來說,抓住特色做好活動,增加公眾的參與性與互動,也能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
總之,讓文物與活動唱主角,讓參觀者更關注文化內涵和信息,而不僅僅是一日游。
這才是逛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
(廣州日報評論員 譚敏)
單霽翔如何讓600歲的故宮越變越時尚?
從「故宮黑」「故宮跑」到「故宮萌」,故宮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7月26日,《思客講堂》「創新路·工匠心」系列第三期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擔任主講嘉賓。在他眼裡,故宮裡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