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城內的等級差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藉助網絡多媒體表現形式逐一發表,讓山西的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

趙飛:最早的「中國」陶寺遺址不僅有城,而且是中國史前最大的城。

這座都城的總面積280萬平方米,是由一座大城和一座小城兩個城組成的。

大城的面積270萬平方米,陶寺王國的人們,不論是國王還是下層貴族、平民都生活在這座城堡之內。

旁邊的這座小城,面積10萬平方米,主要是用於祭祀和觀象,還有就是陶寺中期的墓地所在。

從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的多寡看,當時的陶寺已經有了明顯的貧富分化,人和人之間已經有了嚴格的等級差別。

馬越:除了隨葬品可以看出等級差別,在當時的陶寺,居住房屋類型的差別也非常明顯。

占到都成人口絕大多數的平民,都是居住在地穴式或者是窯洞式的房子裡。

從地面垂直向下挖成豎穴土坑,把這些土坑作為房子的一部分,然後再坑口上利用樹幹、樹枝和茅草搭建成屋頂。

窯洞式房屋在陶寺比較多。

趙飛:先民的智慧一直沿用到今日。

黃土高原上有許多天然的溝壑,陶寺先民們就利用這些溝壑來挖成窯洞居住。

馬越:所以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以上這兩種是平民的住所。

下層貴族們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或者地面式的房屋,就是在地面挖一個大坑,在將挖出來的土回填夯築作為基礎,在基礎之上建設房屋。

我們把國王、下層貴族和平民的房屋比較,就可以明顯的看出,等級越高居住的房屋地勢也就越高,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差別。

趙飛:專家們在07年發掘的一個面積大約1萬平方米,由兩個以上的宮殿組成的區域。

它的做法是在一個100×100m範圍內夯築一個高大的台基,然後再在台基上建造宮殿。

這種做法被後世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我們所看到的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是這樣做的。

馬越:除了台基,陶寺文化晚期門址形似「闕樓式」的門址。

建闕,是漢朝建築的一大特點,古人有一種概念叫做「闕然為道」,「闕」是什麼意思呢,字上跟「缺」是一樣的,「不可或缺」的「缺」,「缺少」的「缺」,就是在一個建築物中間打開一個缺口,可以從中間穿過去,那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種標示性的建築,比如在古建築的門口前面加一個闕,標誌著進入了這樣一個宮殿的領域裡的範圍里,所以自古人們就很重視闕的一個作用,後來這個闕呢就後人就慢慢把它連起來,變成一個五鳳樓的形式,所以我們現在的午門,就是最早的闕演變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典出山西》:哪是中國最早的遺址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

《典出山西》:中國最早的窯洞在哪?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