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養心殿百年來首迎大修 開闢文化遺產保護新途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養心殿後殿 圖IC

冬日的陽光透過櫥窗灑落進來,清代帝王使用時間最長的勤政燕寢之所——養心殿,依舊保持著「原來的樣子」:雍正御筆的「中正仁和」匾、乾隆賞寶的「三希堂」、慈禧垂簾聽政的東暖閣……「除了地毯、鋪蓋等是複製的,其餘擺設都是原狀陳列的真品,共計有1890件之多。

」昨天下午,站在正殿前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莊重宣布: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正式啟動,記者也由此獲准首次進入已封閉的宮殿內部一探究竟。

養心殿坐落於紫禁城後部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清朝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地。

然而作為紫禁城古建築群中的經典,養心殿區域的建築現況卻有點名不副實:殿外廊子上彩繪早已看不出模樣,有些房檐已經耷拉下來,部分牆體出現縱向裂縫,室內頂棚裱糊大面積撕裂下垂……

可就是這樣一座殿,每天吸引了三分之一的故宮觀眾,大家隔著玻璃,抻著脖子往殿內張望,希望能窺探皇帝最私密的空間。

然而,這裡最大瞬時承載觀眾量為541人,但在參觀高峰期,養心殿中滯留人數經常超過800人,使參觀安全難以保證,改變迫在眉睫。

「養心殿是故宮最精美、工藝難度最高的建築,我們因為有了修復壽康宮、慈寧宮的經驗,這才敢啟動養心殿的修繕。

」單霽翔介紹說。

此次大修將歷時五年,原狀陳列的文物怎麼辦?單霽翔表示,此次養心殿大修,故宮不打算讓它們入庫休息,而是計劃都『搬』到首都博物館,打造一個復原展,讓這座精美的大殿不「關門」。

值得一提的是,「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可不僅僅是個維修工程,還將為古建修復人才的培養開闢綠色通道。

「老工人退休了,沒有副高以上職稱不符合返聘條件;外地年輕人即使學了這門技藝,卻因為無法解決戶口問題而再次流失。

」單霽翔坦言,如今故宮古建修復的人才越來越匱乏,以往的維修找來的工人往往都不專業,「一個月前還在地里收麥子,這會就來了金鑾殿。

」他開玩笑說。

因此,藉助此項目,故宮院方還將開闢文化遺產保護的新途徑,建立工匠招募、考核與培訓機制,建立官式古建築修復材料供應基地,制定材料性能標準,為挽救瀕臨消亡的古建築營造工藝、裝修工藝以及文物修復工藝作出貢獻。

同時,此次維修過程中還將計劃恢復古建築「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的匠師培養機制,將文獻研究、保護修復、檢測分析、價值評估的專業梯隊建設起來,為將來文物建築遺產的保護儲備新生力量。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魯明)

(責編:tibe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故宮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修復項目

「養心殿的這個項目是研究性保護項目,研究貫通始終,保護為最重要目的,這不同於一般土木工程。」8月22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故宮建福宮花園敬勝齋公布了養心殿研究性修復項目科研課題全面啟動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