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帶你看展覽丨在「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中感受三地文明交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海報(圖片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2018年8月6日晚,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指導,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成都市文物局)、中共寶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支持,成都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漢中市博物館等單位主辦,扶風縣博物館、岐山縣博物館、岐山縣周原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協辦的「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一樓舉行開展活動。
觀眾觀展
展覽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重器,共計250餘件,其中包括55件一級文物,參展的青銅器具有數量多、等級高、種類全等特點。
堪稱我國第一部「青銅法典」的亻朕匜銘文;被譽為最早的廉政談話的四十三年逨鼎銘文;漢中地區目前發現的大型銅禮器——亞伐方罍;造型獨特、紋飾華麗的獸面紋觥等重磅展品熠熠生輝。
同時四川省文物諸如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青銅人頭像,金沙遺址博物館藏銅人面形器,茂縣牟托一號石棺墓、青白江雙元村春秋戰國時期船棺墓群、彭州戰國窖藏等出土的青銅器等,也展現著商周至戰國時期蜀地青銅文明的璀璨。
何尊
銅人頭像
單五父壺
獸面紋簋
不得不提的是,何尊作為西周青銅重器,是第一批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此次何尊現身成博,也是它第一次離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在外展出。
何尊因其工藝精美、造型雄奇得到盛讚,更重要的是其內膽底部122個銘文中最早出現了「中國」字樣。
雖然此處的「中國」並不是指代現在行政區劃意義上的中國,但「宅茲中國」展現的威儀和氣度,的確值得讓所有中國人驕傲與自豪。
三地的青銅重器齊聚成博,不斷展示著該時期秦嶺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展覽現場
成都、關中、漢中三地器型特點
青銅,是人類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也是一種文化的標誌、一種文明的象徵。
中國青銅文明發端於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周時達到鼎盛。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裡,中國青銅器主要用於軍事,或作為禮制的象徵物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觀。
四川和陝西自古以來就擁有十分豐富的青銅文明遺存,在中國青銅時代占有重要地位。
千年來,秦蜀兩地間文化交流對中國青銅文明的發展、繁盛起到了關鍵作用,兩地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容,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結構的生動表現,在世界青銅文明格局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青銅文明的區域差異,體現了各個族群思想觀念和社會面貌的獨特性。
分居於秦嶺兩側的關中平原、漢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時青銅文明相繼進入繁榮時期:關中平原商周文化以各類青銅食器、酒器、水器、樂器構成禮儀體系,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以青銅人像、面具、神樹等作為信仰與神權政治的象徵物,而漢中平原由於處於溝通秦嶺南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商代銅器群既有地方特色,又與中原文化和蜀文化互有交流。
三地青銅文明所體現的不同文化內涵和文化交流、互動的存在,既表明了其在中國青銅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又為探討古代秦嶺南北的交通線路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商代前期,商王朝積極向外擴張,其影響範圍向西到達關中平原和漢中平原,至商代後期,商文化強烈影響著成都平原。
與川西地區相比,關中、漢中與中原距離更近、聯繫更多、發現的商式容禮器器類更豐富且更具商式風格,而三星堆文化的銅容器則更具地方特徵。
關中西部、漢中和川西地區出土的尊、罍、瓿、盤等禮器是中原商文化的典型器類。
關中和漢中的容禮器大多與商文化同類器形制相近,三星堆文化的尊、罍則加入了凸弦紋、立鳥裝飾等地方元素,器物上的獸面紋和犧首也有別於典型的商式銅器。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型立人像及雕像群、面具、神樹、祭壇、璋形器等,神奇、威嚴,它們構成了古蜀王國大型祭祀活動的主要器物組合,顯示出濃重的神權政治色彩,反映出與中原商王朝宗廟禮儀制度絕然不同的風格和氣勢。
城洋地區也發現有同類器,尤其是數量眾多的人或獸面飾,類似遺存在西安老牛坡等遺址也有少量發現。
川西、漢中和關中地區發現的這些器物既有相似,又具地域特色,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西部地區青銅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重磅展品呈現三地文明交流
凸出的眼球,圓形的鏤空,四周凹陷,鼻子凸起有鼻孔,尖尖的雙耳並鑄有空洞,嘴部大多鏤空有兩排牙齒,出土於漢中城洋青銅器群的商代青銅面具與我們最為熟悉的三星堆人、獸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同樣,相似的銅人、獸面具也出現在了關中地區的老牛坡商墓、西周弓魚國墓地之中。
一幅幅青銅鑄就的「立體畫卷」,像是鮮活的語言、生動的文字,向我們娓娓道來三地文明的聯繫。
這些展品表現出三地之間密切的文化交流,「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早在三千年前已被先民們用腳掌踩開,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衝破秦嶺與大巴山的阻隔,實現了蜀地與關中、漢中的經濟文化交流。
何尊
寶雞縣賈村塬 西周1963年陝西省寶雞市賈村塬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圓口外撇作喇叭狀,方體,四條對稱棱脊,圓角近方形圈足。
紋飾三組,細雷紋作地:上部飾蕉葉紋,其下有蛇、獸面紋組合;中部飾饕餮紋,獸面巨睛利齒,眼、眉、口、鼻、角均突出器表;下部也飾饕餮紋。
內底銘文凡12行,122字,內容反映了西周初年的兩件大事:武王滅商和武王、成王營造成周洛邑。
器主人何可能是在鎬京管理祭祀的官。
銘文中何的父親大約是與西虢鄰近的另一諸侯,曾服事文王與武王。
武王滅商後立下了「宅茲中國」的宏願。
成王承武王遺志,營建洛邑,並遷都於此,號曰「成周」。
1963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何尊的銘文記述了成王遷都成周的史實,銘文中最早出現了「中國」一詞。
何尊銘文拓片
銘文如下:
惟王初口宅於成周復稟
武王豊福自天在四月丙戌
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
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
王受茲大命惟武王既克大
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
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嗚
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
公氏有毖於天徹命敬
享哉惠王恭德裕天訓我
不敏王咸誥何錫貝卅朋用作
口公寶尊彝惟王五祀
宅茲中國
為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周人在繼承商代禮器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加以修改和完善,建立了嚴密的禮樂制度。
考古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銅禮器映射出西周禮制的不斷發展和成熟。
酒器的減少、炊食器和水器的增加、列器的出現、鼎簋制度對器物數量的限制、禮樂器的搭配等構成了周人禮樂制度的主要內容。
西周禮制以一種全新的、不同於商人的重酒並以數量取勝的禮器制度出現在各種禮儀中,貴族們真正成了「鐘鳴鼎食」場面上的主人。
亞伐方罍
罍之名見於《詩經》,《小雅▪蓼莪》記載:「缾之罄矣,惟罍之恥。
」又《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
」可知罍用以盛酒。
成書稍晚的《儀禮▪少牢饋食禮》又記載:「司宮設罍水於洗東,有枓。
」可知罍也可用於盛水。
罍有方罍、圓罍兩種,共同形制特點是斂口,直頸或微斜,折肩或圓肩,器身最大徑(或最寬處)在肩腹交接處,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
器蓋為廡殿四阿式,裝飾以雷紋為底的倒置卷角獸面紋。
罍體直頸,圓肩,弧腹,凹底。
頸部一周裝飾以雷紋為底的連體獸面紋,與器蓋紋飾上下呼應。
肩部左右兩側各有一牛首形耳,前後兩面各飾一高浮雕卷角羊首;以羊首浮雕與牛首耳為界,兩邊各飾一首首相對的夔紋。
腹部紋飾分為兩部分:上部為渦紋間飾夔紋,下部飾夔紋、蟬紋組成的蕉葉紋。
腹下部有一羊首鋬,其造型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方罍基本一致。
獸面紋觥
獸面紋觥(一級)
商代晚期
1981年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小江鄉張村出土
洋縣文物博物館藏
觥主要流行於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為盛酒所用,有的附斗,可從腹內挹酒,也可用流傾注。
此觥為獸面偶蹄類圓雕動物形象,造型奇特罕見。
器蓋作獸首形,器身前流後尾,圓腹下有四蹄足。
蓋脊及獸面上鑄小獸及夔,蓋面飾以雲紋為地的夔紋;器身飾以雲紋為地的變形鳥紋,尾部飾卷體夔紋。
造型精整,紋飾華麗。
獸面紋瓿(一級)
商代晚期
1990年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馬暢鎮安冢村出土
洋縣文物博物館藏
瓿盛行於殷商時期,為盛酒或盛食之器,大口而低矮,根據其「瓦」字旁,可知其淵源應與陶器相關。
此瓿方尖唇,矮頸,圓鼓腹,斜直圈足,圈足上有等距離三個方形或不規則形的鏤孔。
瓿的口沿下二道凸弦紋,肩腹間有一條凹下的條帶,肩部以雲雷紋構成變形夔紋,相向布列。
腹部等距離飾三道扉棱,扉棱兩邊飾凸出的兩目,周圍飾以雲紋和豎刀形雲紋,構成獸面紋。
圈足上有三道扉棱,與腹部扉棱處於同一垂直位置。
扉棱兩邊飾相對兩目,構成獸面,主紋間隙填以有羽狀裝飾的雷紋。
此瓿與安陽殷墟一期小屯232號墓出土的同類器在形制和紋飾上非常接近。
口沿下的凸弦紋,肩瓿的夔紋紋飾帶,腹部繁縟的連體獸面紋,都表明了兩地存在的文化交流關係。
龍紋小銅罍(酒器)
西周
1974年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 國墓地出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有蓋,罍體小口,斂頸,圓肩,矮圈足。
蓋中有蒜頭狀握手,蓋面隆起,上飾一周四組高浮雕夔龍間圓渦紋。
夔龍裂口,圓目,折身,卷尾。
肩部有兩獸耳銜雙環,獸頭作牛首,尖角盤後,吻部高突,上下各有兩周弦紋。
圓肩部位飾一周六組折身夔龍間圓渦紋。
腹部有一獸頭,獸頭作牛首。
腹上部飾一周饕餮紋,兩側飾夔紋。
下腹內收,飾一周三角形變體夔龍紋,兩夔相對,立身向上,共八組,均無地紋。
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四川彭縣竹瓦街陸續出土了9件銅罍,其中6件與此罍造型相似。
裝飾繁複的盔形器蓋,器身的獸面、夔龍、雲雷等紋飾,無一不顯示著兩地的文化聯繫。
竹瓦街窖藏屬於十二橋文化,年代大約在商末至西周時期。
銅人(男)
男相,立姿,圓臉,尖頜,顴骨突出,額頭較窄,眉目細長,大鼻頭隆起,兩耳較大,雙臂彎曲至右肩,兩手似有所握,呈圓環狀。
身著袍服,交領垂於胸,長袖至腕部,窄袖口,腰身較細,束寬頻,袍服特長,遮及足踝,前腹垂長條形「敝厀」。
衣下緣有方孔,銅人應插在木質座上,出土時置於棺槨之間頭向處。
銅人臂、手部位殘。
茹家莊銅人的立姿、雙手中空似持物等特點,與三星堆青銅立人有一定相似之處。
1號禁
西周
2012年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石鼓村M3出土
渭濱區博物館藏
長方體器座,底空。
四側面邊沿部素麵,正中飾直棱紋,直棱紋外飾以雷紋作地的夔龍紋長方形邊框。
禁頂飾以雷紋作地的夔龍紋邊框。
兩長邊正中起扉棱,扉棱兩側各飾頭部向內的回首夔龍紋2組;兩短邊正中起扉棱,扉棱兩側飾頭部相對的回首夔龍紋兩個。
回首夔龍為雙首左右斜向回顧,尾部合體。
夔龍紋內又起細直棱呈長方形框,框內素麵。
禁內頂面與側面之間、相鄰側面之間均有加強筋以達穩固。
銅禁造型規整,莊嚴肅穆。
「禁」這一禮器,作於周武王滅商之後。
《儀禮•士冠禮》記載:「尊於房戶之間,兩廡有禁」。
鄭玄注:「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
」殷商貴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風,荒於政事。
為吸取商因縱酒而亡國的教訓,周公命令康叔在殷商故土衛國宣布禁酒令,傳達了「無彝酒」「執群飲」「禁沉湎」等禁酒思想,是為《酒誥》。
「禁」這一青銅禮器,應該就是誕生於這一背景之下。
43年逨鼎丙
西周
2003年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楊家村窖藏出土43年逨鼎10件,形制、紋飾基本一致。
均立耳,口沿平且外折,圜底,蹄足。
口沿下變體龍紋,腹部飾環帶紋,耳外側飾重環鱗紋。
器身鑄扉棱6個,足跟部外側面飾饕餮紋。
鼎內均鑄有銘文,內容相同。
僅壬、癸兩鼎因器形較小,不能通篇記鑄,將全文分為兩部分,分別鑄於兩件器物內壁。
這批器物造型精美,紋飾繁縟,銘文字體遒勁古樸,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此件逨鼎銘文約310餘字,記述逨因治理林澤有功,被周王冊封、獎勵的情況。
五年琱生尊
西周
2006年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五郡村出土
扶風縣博物館藏
2件銅尊均為窖藏出土,形制、紋飾、大小、基本相同,內壁各鑄銘文113字,內容完全一致。
這些銘文與傳世的「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一起完整地記載了西周厲王時期,一場因琱生「仆庸土田多擾」而引起的官司,從而反映了召氏家族關係和土地分配等內容,是研究西周晚期宗法制及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因此被稱為「琱生三器」。
銅尊器形獨特,類似陶器,其形制應當仿自商周陶器中的大口尊或深腹盆。
「琱生三器」銘文大意:
一位名叫琱生的貴族因大量開發私田及超額收養奴僕,多次被人檢舉告發。
正月的一天,司法機關再次到其莊園調查,朝廷指派召伯虎負責督辦此案。
看到朝廷要動真格的了,琱生便採取賄賂召伯虎的辦法讓其網開一面。
西周厲王五年九月,他先給召伯虎的母親送了一件青銅壺,並請召母讓其在朝廷做大官的丈夫向召伯虎說情,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為保證事情辦成,琱生還給召伯虎的父親送了一個大玉璋。
在召伯虎答應其請求後,召伯虎得到了一件朝覲用的禮器圭。
第二年四月甲子的一天,琱生的官司有了轉機。
召伯虎對琱生說:「這場官司終於平息了,這都是因為我父母出面說了話。
」召伯虎將判決的副本送給琱生。
琱生再次送給召伯虎一塊玉作為報答。
至此,一場奴隸主權貴與國家較量的官司,最終以琱生的勝利結束。
大口尊上的銘文所記的事,剛好是「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銘文之事中間的那一段,它與兩個青銅簋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事件。
召伯虎為什麼敢明目張胆地徇私枉法?專家認為,這牽扯到了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
在這場官司中,琱生、召伯虎同屬於一個大家族,相對於琱生家族,召伯虎之父即銘文中稱為宗君幽伯的,是他們的大宗,大宗有責任保護琱生。
因此,他才會全力以赴地替琱生開脫罪責,一而再、再而三地干預司法。
匜(盥器)
西周
通高20.3cm,通長36.5cm,重3.775kg
1975年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董家村窖藏出土
岐山縣博物館藏
匜流行於西周至戰國時期,其腹部橫截面多近於橢圓形,腹身似瓢,前有較尖的流,後多有鋬,早期多有足。
據典籍記載,匜的用途是在洗手時盛水從上向下澆手,下邊用盤承接洗過手的水,與盤組成一套沃盥之器,故在墓葬中常與盤伴出。
匜除作為沃盥之器外,春秋時期的魯大司徒元匜有銘文自名為「飲盂」,表明匜有時亦可用為酒器。
此件匜虎頭平蓋,寬流直口,瓢形腹下有四蹄足,獸首半環鋬。
口沿外側飾一周竊曲紋。
器蓋連文,器腹底鑄銘文6行,蓋內鑄銘文7行,共156字。
其銘文大意為:
西周某年,一個叫牧牛的人,狀告他的上級 ,審理此案件的官員伯揚父認為,牧牛膽敢同上級打官司,就把他定罪為誣告。
為懲罰他的誣告,判決他送五個奴隸給 ,還要打他一千鞭,在他臉上刺字,一世只能用黑巾蒙面。
牧牛為減輕懲罰,送了三千鍰給伯揚父,於是伯揚父改了判詞,改判為只打五百鞭,不用刺字,三千鍰就作為罰金交給伯揚父。
判決書還要牧牛立誓,以後不能再上訴。
如果
要告牧牛的話,將恢復受賄前的懲罰。
匜銘刻了中國目前發現最早、最完整的訴訟判決書,因此被冠以中國「青銅法典」的美譽。
雲紋編鐘(樂器)
西周
1980年陝西省寶雞市竹園溝 國墓地出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西周各種禮儀活動中常有配樂,《周禮•春官•大司樂》中將樂器分為「八音」,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鍾是「金」最重要的樂器之一。
鍾分「特鍾」和「編鐘」兩大類。
單獨懸掛、形體較大的為「特鍾」,用於測音、定音及指揮。
大小列次成組的為「編鐘」,其音色宏亮、音域寬廣,在周代的祭祀、宴享等禮儀活動中經常使用,既是重要的禮器,也是身份高低的象徵。
此組編鐘3件一組,形制基本相同。
鐘體截面呈橢圓形,圓甬中空與體腔相通,旋上有方形掛環。
M7:11、12紋飾基本一致。
旋上飾圓乳四枚,鉦部兩面各有三組枚,每組三枚,周邊有乳刺,篆間及鼓部飾細陽線雲紋。
M7:10鉦部周邊無乳刺,旋上及篆部無紋飾,余與前者同。
獸形面具
商代晚期
1977年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寶山鎮蘇村小冢出土
洋縣文物博物館藏
城洋商代青銅面具目前共出土48件,其中人面具21件,獸面具27件。
人面具眼球凸出,鏤空為圓孔,周圍凹陷,近似一個心形圖案,鼻子凸起有鼻孔,雙耳較尖,鑄有孔洞,嘴部大多鏤空有兩排牙齒。
獸面具形似牛面,兩角粗大,雙目怒突,鼻樑凸起為棱,巨口大張,橫齒犬牙交錯,下頜寬大,面目猙獰,其角下、嘴角與牙部常有小孔。
學者對這批青銅面具的性質與用途主要判定為以下幾種可能:佩戴在人面部的巫術儀式面具,戰爭面具、儺儀中驅鬼逐疫面具、懸掛用於驅邪的吞口、盾牌上的裝飾或附件等。
相似的銅人、獸面具同樣出現在關中地區的老牛坡商墓、西周 國墓地之中。
除此之外,在四川三星堆祭祀坑中,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青銅人、獸面具。
商周時期,在秦嶺、大巴山的重重阻隔之下,三地青銅面具文化遙相呼應,存在一定的文化關聯。
展覽呈現的關中、漢中、巴蜀三地的青銅文明體現出不同文化內涵和文化交流、互動的存在,既表明了其在中國青銅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同時為探討古代秦嶺南北的交通線路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火與銅在千年時光的鍛造下,熔鑄成燦爛的青銅文明。
或雄渾或精美的國之寶器,閃爍著古人的智慧之光,將掩藏於黃土下中華民族深深的文化烙印鐫刻於每個國人心中。
本次展覽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指導,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成都市文物局)、中共寶雞市委宣傳部、寶雞市文物局、漢中市文物局、洋縣文物局、廣漢市文物管理局、茂縣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支持,成都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漢中市博物館、洋縣文物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扶風縣博物館、岐山縣博物館、岐山縣周原博物館、寶雞周原博物院、隴縣博物館、渭濱區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四川省廣漢市文物管理所、茂縣羌族博物館、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和旅遊局共同協辦。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有一批國之重器將在香港拍賣
青銅器好像今年開始是個大熱,不僅之前小四介紹過在兩個月前紐約亞洲藝術周中,日本藤田美術館的幾件青銅器都已高價成交後,在4月初的香港春拍上也有青銅器的專場。如今在香港大唐國際的中國高古藝術專場中,...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
中國這兩字最早的出現,源於這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要想了解寶雞,必到的地方是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院,現在已更名為中國青銅器博物院。它是是全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院,也是全國惟一的以青銅器命名的專題博物館。因為寶雞是周和秦的發祥地,而那個時間是青銅器的鼎...
收藏見證歷史(5-32)西周青銅禮器組合簡介,西周青銅卣特點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5-31)西周青銅禮器品種較多,根據實際出土情況觀察及歷史文獻記載,有多種搭配組合,例如鼎與簋的組合,這明確是西周最重要的禮器組合,從早期到晚期,一直是代表身份地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