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市中同村鮮虞中山國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史雪林 新樂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多年來我看過許多史書、志書,其均明確記載「新樂縣(今新樂市)本春秋鮮虞國」,如:《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二河北道•定州》載:「新樂縣,西南五十里。

舊八鄉,今五鄉。

本春秋鮮虞國。

」《舊唐書•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定州》載:「新樂,古鮮虞子國,漢新市縣,屬中山郡。

隋改為新樂。

」《前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山國》載:「新市(應邵曰:『鮮虞子國,今鮮虞亭是。

』)」《後漢書•志第二十郡國二•中山國》載:「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

(杜預曰白狄別種。

)清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正定府•建置沿革》載:「新樂縣本春秋鮮虞國,漢置新市縣,屬中山國,後漢、晉、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新樂縣。

」 清乾隆二十七年《正定府志•卷二地理上沿革》載:「新樂縣,春秋鮮虞國。

」乾隆本《新樂縣誌•卷三地理志•沿革》載:「新樂,周鮮虞國也。

」以上僅是見諸史書、志書上的文字記載,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新樂縣本春秋鮮虞國」的實物證據,所以自己感覺「新樂縣本春秋鮮虞國」好像成了「鏡中花、水中月」,看不到、摸不著,太虛無縹緲了,要研究新樂市鮮虞文化更無從談起,不知從何處下手,這也是近年來我苦苦思索、探究的一個有關新樂的歷史問題。

由於自己喜探究、愛考古,2014年10月28日上午我到新樂市中同村五龍聖母廟採訪時,特地對前些年中同村出土的戰國墓一事進行了專訪,我在其中似乎找到了「新樂縣本春秋鮮虞國」的影子。

在此次採訪時,我有幸尋到了郝銀果、陳榮山等幾個當年中同村戰國墓出土時的親歷者,尤其是郝銀果對此事記憶猶新,印象深刻,更難能可貴。

據郝銀果說,俺們村挖到水皮上挖出過戰國墓,當時水脈淺,水皮也就四五米深。

早先人們窮,蓋房子都是用石頭蛋子(鵝卵石)、砂子和洋灰刻洋灰板。

大概是1980年的春天,俺們村有一戶在村西挖山藥窖時挖出石頭蛋子來了,後來村裡人都在此地挖石頭蛋子刻洋灰板,你挖起了不挖了,他家接著挖,不知道有多少人輪著班挖石頭蛋子,後來有一天我和小夥伴們正好在此處玩,看到我村的李秋來、崔發水在此處挖石頭蛋子,他們挖著挖著,突然露出來一個香爐似的綠不幽幽的東西,他們倆一看上頭有蓋、旁邊有兩個提手,知是個銅鼎,便欣喜若狂,再挖就挖出水來了,他們想一下子摳上來,結果給摳兩半了,接著挖出來一捧珍珠似的圓琉琉子,可能是玉石的,接著又挖出一把寶劍,用綠豆那麼粗的金絲纏著劍把,還有一些別的東西,記不很清了,後來中同村挖古墓的事,你傳我,我傳你,結果傳到縣裡了。

後來縣裡文物部門的人就來到了李秋來家,找到了李秋來和崔發水,恰好當時我也在李秋來家屋裡。

開始他們不願意上交,縣裡的就給他們兩個做工作,說:「這些東西放在你們手裡就扔了,你們賣給私人,他私人有多少錢啊,不如上交給國家,國家獎你們點錢,你們倆就吃不清、喝不清。

」一會兒他們二人想通了,先是把玉石們拿出來,其實早有人報告了,反正他們倆挖出了什麼東西,人家縣裡的都知道,於是縣裡的說:「你們往外拿吧!」於是他們就依依往外拿,一會把約70厘米長纏著劍把的金絲也給了縣裡的。

最後他們想留個出土的琉琉子拴菸袋鍋子,縣裡的說:「不行,對考古來說,缺一個,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出土物品是個整體。

」 就這樣他們就把挖出的東西都上交給縣裡了。

後來縣文物部門的和省文物局的開著汽車來到俺們村,又在此墓靠西點探墓,他們先用用鏟往下撴,然後起上點土來看看,結果又找出了一個墓。

挖墓時,人家縣裡的不讓俺村裡人上跟前,那時俺們是小孩子,就鑽過去看稀罕,他們也不打俺們,最後也挖出一把綠幽幽的寶劍,也纏著金絲,還有金墜子、青銅鼎等東西。

郝銀果接著說,趕後來,俺們在村裡頭李生文家附近也發現了一個古墓,那是俺們挖山藥井時也挖出來了石頭蛋子,俺們猜想一定是古墓,於是俺們就繼續往下挖,用小車子往外倒石頭蛋子和砂子,倒著倒著,李生文家就不讓俺們挖了,你在底下挖,他在上頭往下填土,弄得俺們挖不成,於是俺們就上來要跟他家打架,結果讓俺們家大人嚷了俺們一頓,於是我們就不挖了。

趕後來,村裡放莊戶,李生文家要了俺們挖山藥井的地方,正好在李生文家院子裡,於是李生文家就組織人在我們原先挖的地方挖古墓,結果也挖出來不少東西,後來李生文說他家把挖出來的東西都上交給縣裡了,其中挖出來的還有山字形的古錢幣。

上圖:新樂市中同村鮮虞中山國貴族墓出土部分隨葬品

上圖:新樂市中同村鮮虞中山國貴族墓出土部分隨葬品

當天上午我回到家,查閱我收藏的1985年《文物》雜誌第6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劉德英、韓林太發掘、文啟明撰的《河北新樂中同村發現戰國墓》一文,其載:「1980年春,河北省新樂縣中同村一農民在村西挖薯窖時,發現一座積石坑墓,出土一批銅器,經調查是一座戰國墓(編號M1)。

隨後我們在此墓的周圍進行了探查,發現並清理了另一座積石戰國墓(編號M2)。

現將M2的有關情況簡報如下。

中同村位於新樂縣城東北6公里,兩個古墓均發現在村中偏西處。

據當地老年人介紹,這裡早年原為一片高崗地,高出現在地面2—3米。

由於近幾十年內不斷取土,高崗被逐漸削為平地。

前些年這裡曾發現過車馬坑,出土有銅車馬飾、箭鏃和肢解的馬骨。

很明顯,這裡是一處戰國時期的墓地。

M2是一座長方形的豎穴土坑積石墓。

墓口距地表深1.2米、長3.5米、寬2.5米。

墓底長2.7米、寬1.3米、自墓口深2.6米。

方向北偏東42°。

葬具已腐朽無存。

從隨葬器物放置的位置及殘存的板灰遺蹟看,此墓原有一棺一槨。

但清理時只見板灰痕跡,長2米、寬1米、厚0.03米。

從墓室坍塌情況看,事先曾在墓底平鋪一層細白砂土,厚約0.15米,其上鋪蓋一層厚約0.21米的鵝卵石,再放置棺槨。

坑壁與木槨之間空隙再用鵝卵石充填。

槨蓋至墓口再鋪置鵝卵石一層直至墓口。

鵝卵石一般大小如拳頭。

由於棺槨腐朽,槨室坍毀,致使積石充填墓室。

人骨架因腐朽不見,故葬式不明,但從隨葬的銅劍、削、帶鉤看,墓主似為男性。

…………」這和我上午在中同村訪問的情況相一致,但該文未對M1作詳細報導,主要報導了M2的出土情況,M2是一座長方形的豎穴積石墓,共出土遺物30件,保存完好,為金盤絲2圈、金墜飾3枚、銅甗1件、銅舟1件、銅壺1件、銅劍1件、銅鼎1件、勺1件、銅盤1件、銅豆形器1件、銅蓋豆1件、綠松石珠5枚、銅削1件、銅帶鉤1件、錫飾1片、瑪瑙珠12枚、綠松石珠5枚。

而後此文說:「此墓從出土銅器的組合、形制和紋飾作風看,年代大約在戰國初期。

據有關文獻記載,這個時期新樂縣當屬中山國,是春秋晚期鮮虞族活動的中心地區,因而此墓極有可能是中山國早期鮮虞文化的遺存。

接著我又翻開我收藏的1992年8月新華出版社出版高英民著的《石家莊文物大觀》,該書《第三章古代墓葬•早期鮮虞中山國貴族墓葬•(二)新樂中同村積石墓》對上文郝銀果所述中同古墓進行了詳細的記述,比1985年《文物》雜誌第6期所載還詳細,和其說完全吻合,指出:「中同村在新樂縣城東北6.5公里處,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村西原有一片高出地面2—3米的土崗,因農民常年用土而逐漸削為平地。

在農民取土過程中,曾屢次出土商周時期遺物。

種種跡象說明,這是一處商代至戰國時期遺址。

」這說明至少自商代開始,在中同湧泉周圍、金水河畔就開始有新樂先民生活、繁衍、生息。

該文接著又說:「1980年秋,該村一位農民在土崗挖薯窖時發現一座積石墓,編為一號墓;隨後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勘察,結果在其西北30米處又發現一座積石墓,編為二號墓。

一號墓與二號墓的形制與所隨葬的銅器組合、型式、紋飾、作風都基本相若,都屬於戰國初期遺存。

」其文中指出:「一號墓,這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單室積石墓,墓向90°,墓室長3.1米、寬1.9米、墓底距地表4.1米。

墓室四壁以卵石和石塊壘砌,以不規則石板封蓋室頂。

墓頂和四壁上部早年坍塌,置於墓室前端兩側的隨葬品多被砸碎。

遺物主要有陶罐3件、銅鼎2件、銅甗1件、銅豆1件、銅鐏2件、銅勺1件、虎形鎏金飾片1件、金手鐲2件、瑪瑙環4件、綠松石珠35顆等。

更令人興奮的是,我看完此篇文章,緊接著郵遞員就給我送來了我在網上訂購的歷史學博士、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何艷傑等著的《鮮虞中山國史》,我連忙撕開包裝,打開書,仔細一看,如醍醐灌頂一般,恍然大悟,多年來縈繞於心的謎團揭開了。

原來上世紀九十年代陸續在中同村古墓出土的件件隨葬品,對於我們新樂市來說,件件都是寶貝,因為它們都是鮮虞中山國的遺物,均具有典型的鮮虞文化特徵,是戰國初期鮮虞中山國貴族墓,是新樂市「本春秋鮮虞國」的有力實物證據,新樂中同戰國墓的出土填補了新樂市沒有鮮虞中山國的實物證據的歷史空白。

《鮮虞中山國史》屬燕趙文化研究叢書、古國研究系列,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是在中國著名先秦史專家、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長雲先生指導下,由其得意弟子何艷傑、曹迎春、馮秀環、劉英完成的,該書集幾十年來我國鮮虞中山文化研究之大成,其鮮虞中山國史研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揭開了鮮虞中山國的神秘面紗,該書在論證鮮虞中山國史時每每以新樂縣中同村出土之文物作為論證依據,足見新樂縣中同村確實是個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址,因引起我們的重視。

現將《鮮虞中山國史•第一章中山族屬與族姓•鮮虞中山族屬白狄的考古學證明》涉及到新樂市中同村的資料摘錄如下,其曰:

「(一)墓葬制度。

1、墓葬形制。

鮮虞故地發現的墓葬中的多數是石槨墓、積石墓,或者是豎穴土坑墓中有積石,這種墓式在中原同時代墓葬中沒有,只見於白狄活動地域。

如……河北新樂中同村1980年發現2座積石墓。

槨底、四面、槨蓋都以鵝卵石填充。

2、殉牲習俗,中國北方草原民族墓葬一般流行殉牲習俗,很多是採用肢解後的動物骨。

如……河北新樂中同村曾發現車馬坑,出土有肢解的馬骨,與之同出的銅車馬飾、箭鏃等。

(二)青銅器。

中山之地尚且出土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器物,如雙環耳銅壺、提梁銅匏壺、銅勺、銅鍑(雙直耳銅豆)、銅斧、銅鑿、匜、瓿、錛、獸柄首直刃銅短劍等,不僅形制具有北方民族特點,而且紋飾也有遊牧民族的特徵。

1、青銅器形制。

⑴銅鍑又稱豆形釜。

其形狀一般為雙直耳,口微斂,深腹稍鼓,圈底,喇叭形座,出土時器表往往有一層較厚的煙炱,並常常見修補痕跡,是一種便於攜帶的北方民族特有炊具。

如河北新樂中同村出土1件銅鍑,直口,沿上立雙耳,高圈足,製作粗糙,器形較小。

⑵銅壺。

⑶銅鼎。

(史雪林按,新樂中同出土有銅壺、銅鼎。

2、青銅器紋飾。

⑴動物紋:第一種是虎紋。

鮮虞故地以及白狄人活動區發現了大量虎紋或虎形器物,其中以蹲踞虎形飾牌最為典型。

這些虎紋飾牌不僅有青銅質地,還有金質,不見或少見於其他地區,應該是白狄人獨特的標誌。

如……河北新樂中同村出土1件虎形鎏金飾片,全長16厘米,寬8厘米。

蹲踞狀虎形,俯首張口,粗尾高蹺。

虎體各個部位鏤小圓孔,孔內鑲嵌綠松石。

頭、腹、後足下相連同樣形式的3隻小虎。

⑵絡繩紋指在銅器表面橫豎施以雙股綯索交接成的網絡狀紋飾。

這種紋飾又稱綯索紋、綯紋、繩索紋,是太行山區西北的陽原、渾源,南到保定、石家莊西部一帶的春秋以降墓葬中流行的紋飾和風格。

例如,新樂中同村2號墓甗1件。

3、青銅兵器。

⑴青銅短劍是北方式青銅器的主要特徵,主要有『T』字形曲刃青銅短劍和匕首式青銅短劍兩類。

鮮虞地區出土的青銅短劍非常多。

河北新樂中同村MZ出土一銅短劍,雙刃平直,刃部中脊斷面呈六棱形,劍格窄小,橫斷面作棱形,扁莖平首,首端鑲嵌綠松石,殘長30厘米。

……以上的鮮虞青銅短劍明顯即為直刃式青銅短劍。

⑵環首青銅削刀。

青銅削刀原為一種草原民族常用的刮削和切割工具,能切肉類食品,還能起到簡單防禦功能。

這些削刀常見於白狄墓地,具有相同的特點,環首、素麵、弧背、柄部與刀身分界明顯,有斜折線或稜線。

河北新樂中同村出土1件環首削,柄扁直,凸背凹刃,首作扁圓形,殘長15.8厘米。

(三)其他。

1、黃金飾品。

迄今材料表明,秦代以前的中原地區黃金器物發現甚少。

但是北方民族卻十分重視使用金器,鮮虞故地多出土金盤絲、紐扣和富有遊牧民族特色的嵌松石虎形金飾片。

金盤絲是指由金絲纏繞成彈簧狀或雙股扭在一起盤成圓圈狀作耳絲或腕飾,也有銅質。

多成對出現,形狀相似,均出土於白狄居處地區,應為白狄特色器物之一。

河北新樂中同村發現腕金絲一對,金絲圈一對。

……此外,中山之地還出土別的金飾品。

河北新樂中同村出土有金手鐲2件,金飾片12枚,(M1)金墜飾3枚,金箔1片(M2)。

2、貨幣。

鮮虞中山故地出土有多種貨幣:布幣、刀幣,甚至有貝幣。

3、玉石器。

中山國早期的墓葬中幾乎未見真正的玉製品出土,即使在較高等級的河北新樂中同村等幾座墓葬中,也僅僅出土一些瑪瑙製品和各種綠松石珠、水晶珠、瑪瑙環和各種玉石串成的串飾,這些飾品在北方民族墓葬中多有發現,具有少數民族的特徵,大多用於青銅器物表面的裝飾。

河北新樂中同村M1就出土4件瑪瑙環,21枚玉石片,35顆綠松石珠。

總之,這些特點說明鮮虞中山確為白狄族所建之國家。

後來我在中同後幾天的採訪中,又向各位老者詢問有關中同村出土墓葬的情況,陳榮山說,他曾問過縣裡的,說中同戰國墓叫群墓,出土了3個,在村裡房子底下還壓著6個。

大家回憶,除上述出土物外,中同村還出土過磚室墓、箭鏃、刀叉等物品,村南還有古村落遺址,痕跡明顯,曾挖出過不少磚頭瓦塊。

後來我查閱1997年版《新樂縣誌》,其載:「1985年春,在中同村南約200米的農田裡出銅鼎、簋各1件,據專家鑑定為晚商墓葬隨葬品。

同年,一村民挖薯窖時又發現一積石坑墓,出土豆、鼎、壺、酉、劍、戈、削等銅器25件。

據查,現在仍有墓葬被壓在房基下。

」又查閱《新樂市志••館藏文物》,發現中同村近幾十年來還出土過:一級文物戰國鑲紅銅獸紋銅壺,二級文物戰國竊曲紋銅甗、戰國錯金雲紋銅帶鉤,三級文物戰國素麵平底匜、戰國三穿銅戈,一般文物周代銅戈、唐代銅佩飾、明代熏爐蓋、清代鞋蹬,一般文物漢陶罐、陶壺、灰陶盒、灰陶雞,一般文物新石器骨刀。

以上這些充分說明,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中同湧泉周圍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伏羲、鮮虞、中山等文化,這些正等待著我們這些「生於斯、長於斯」的新樂人去探究、去研究,進一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告諸世人:中同湧泉是新樂人民的母親泉,浴河(金水河)是新樂人民的母親河,她孕育了新樂人民,是新樂文明的發祥地,是新樂人民的聖地,新樂人民當永遠紀念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專家在河北行唐故郡墓地獲重要發現

新華社石家莊6月6日電(記者曹國廠)考古專家目前初步確定,位於河北省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墓地年代為春秋晚期——戰國早期貴族墓地,以及戰國早期的居住址。專家認為,這對進一步探尋鮮虞、中山國的歷史、...

神秘的雙翼神獸

長城網8月24日訊(記者 張欣 劉春亮 鄭光昊)近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的「美麗河北·最美旅遊景物」推選展示活動最終評定雙翼神獸等10個旅遊特色商品為「最美旅遊特色商品」...

數百件青銅器匯成四川第三大青銅文化

□記者 吳曉鈴12月26日,「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舉行。在這場全國「賽寶大會」上,來自涼山州博物館的文物蛇蛙銅俎案將與一眾國寶同台競艷。由於出土年代較...

河北行唐發現東周時代古墓群

光明日報訊(耿建擴、郝子朔)6月8日,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在大小不一的探方里忙碌著。這是一處約有50萬平方米的古墓群,經專家初步確定,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貴族墓地以及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