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四川十大考古發現②|攀西劍客 先秦聚落遺址的武俠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劍客》賈島

月下,溪前,古藤樹邊。

沉睡的黃土地上,兩個尚武的俠客隔空站著,凜然相視。

他是蜀人,自幼飲安寧河水長大,峨冠博帶、長袍加身。

他是胡人,策馬自西北而來,革靴裹腿、窄衣長褲。

幾縷長發飄在眉彎,蜀人喃喃,「該來的終於來了?」

面色如石頭般冷峻,胡人喝道,「還不速速拔劍!」

一把青銅短劍從蜀人腰間揮出,微彎、扁平狀、劍尖起翹。

風吹過,捲起漫天藤葉,斜刺穿出。

劍光深寒,涼氣襲人,肅殺之意在天地間迴蕩。

蜀人之劍,被稱為「山字格劍」,又名三叉格銅柄鐵劍,或稱之花蒂形格。

2016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紅線內,省考古院人員從墓葬里挖出了數把。

雅安發現的戰國時期西南夷民族山字格劍。

(資料圖)

NO·5

西昌·先秦聚落遺址(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

劍·來歷

(入漢以後,承襲晚期滇西式銅短劍,發展出一類銅柄鐵劍)

山字格劍 巴蜀劍中的典型代表

戰國時期,已經少量出現銅柄鐵劍;西漢前期,承接戰國傳統,繼續流行銅短劍;西漢中晚期,銅柄鐵劍日益流行,並替代了銅劍;自新莽時期到東漢中期後,受中原地區影響,漢式鐵劍在西南地區繁榮,逐漸淘汰了原當地系統的銅短劍和銅柄鐵劍。

西南地區的銅柄鐵劍在戰國時少量出現,形制是從當時滇西式銅短劍繼承而來。

入漢以後,承襲晚期滇西式銅短劍,山字格劍發展出一類銅柄鐵劍:柄首成蕈形,莖部飾繁縟的米點紋;三叉形紋加大,並都加有橫紋格;三叉紋以上的部位以銅鑄成,劍身為鐵質,劍身基部插入銅柄的空隙,在結合處塗上焊料焊接牢固,劍長一般在60至70厘米。

劍·漸變

(山字格劍是從西北傳入西南的遊牧族的產物,傳播過程中,各個地方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

融入特色 傳入西南的遊牧民族產物

此前,在東北遼寧、北方長城地帶、西北甘肅寧夏,西南地區等都發現過這種劍;多在墓葬中隨葬家畜頭骨埋葬。

四川大學考古系蘇奎梳理髮現,山字格劍多出現在戰國至西漢時期。

學者童恩正指出,從中國東北至西南的邊地之間,有一條半月形文化傳播帶。

而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教授宋治民發現,山字格劍正好在東北至西南的邊地的半月形遊牧地帶範圍分部。

宋治民認為,山字格劍正是從西北傳入西南的遊牧民族產物。

在傳播過程中,各個地方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寧夏的鋒部略呈三角形,類似中原青銅劍的劍身,四川理縣在劍莖上鑄了凸起的米粒紋。

還有的莖上裝飾凸起的螺旋狀紋或乳丁紋,還有的銅柄鐵劍伴出的青銅立體動物裝飾。

遺址現場負責人陳葦認為,橫斷山脈並沒阻擋梁山古人與外界的交流。

除了山字格劍外,遺址中出土的夾沙紅陶、高領繩紋罐,還與中原宋朝時期的南詔風格相近。

NO·6

大邑·高山古城(古城埂村)

平原樂土 盤玩核桃

高山古城的富力樂土

出土陶器——尊。

2016年4月,成都大邑古城埂村,一座距今4500年至4600年的高山古城「打開城門」。

34.4萬平方米的古城,「鎖」在均長五六百米的四面城牆中,農耕富力的樂土幻想亦在此得到印證。

當時,先民們已會種植黍、粟、薏米、蒼耳,受到長江中游的影響,水稻成為他們的主食。

他們還將豬狗馴化,然後再宰殺烹食。

食能果腹,牙齒不免「遭罪」,當兩顆上顎側門齒壞掉時,他們則將其拔下。

他們將泥質陶和夾砂陶製成各式生活陶器,再飾上繩紋、附加堆紋、刻劃紋,增添情趣。

而一種打磨光滑的圓盤狀陶器則是當時的「奢侈品」,用以盛食,類似現代的果盤。

若不小心將圓盤弄碎,他們就打出四個小孔,用繩索穿起後,繼續使用。

成都考古所陳劍說,墓葬中,成人僅占小部分,大多是兒童墓葬。

經測量,成人骨身高在165-175cm,與現代成都人相差不大。

3個不同的墓坑中還出土了3枚核桃,分別位於人骨的左手邊、右腳邊。

這一隨葬習俗在成都平原尚屬首次發現。

古玩收藏家趙德表示,核桃外表已呈棕紅色,凹進的部分卻是黑色;核桃凸起的紋理有明顯摩擦過的痕跡,部分已經磨得較為光滑,「核桃應該不是食品,而是一件盤玩的耍件。

NO·7

鹽源·皈家堡遺址(雙河鄉楊柳橋村)

陶器頗具「混搭」風格

川西南最早石器時代

2016年12月8日,成都市文管所展示的文物。

2015至2016年,鹽源雙河鄉楊柳橋村,考古人員在一片片玉米地、果樹地下,挖出了大量錛、鑿、紡輪等石器,將鹽源的歷史追溯到4600多年前,是川西南遺存最早的石器時代。

拾起一塊10多厘米長石斧,光滑如玉,有明顯切痕。

「此等器物想來應是主人心中所愛,才有多次的反覆打磨。

」現場負責的考古專家左志強感嘆,當時的磨製技術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

《四川通史》記載,史前四川陶器多姿多彩,是藝術上最成功的作品類群,而這裡的陶器可為此加粗一筆。

出土的罐、壺、缽、瓶、杯等陶器,已不限於模仿大自然現成的物質形式。

其中一個陶罐雕工精細,一圈圈小點密集而成的紋路,呈現出該地區獨有的特質。

兩個斂口缽,是帶有刻花紋飾的襯花陶,糙面與光面相複合,頗具現代的「混搭」風格。

NO·8

石渠·阿日扎岩畫(雙河鄉楊柳橋村)

雄渾剛勁 遊牧風情

高原上的生活記憶

阿日扎岩畫。

2016年9月,省考古院工作人員踏入平均海拔4000米的甘孜石渠大草原。

突然,山腳下,一幅刻在平整崖面上的岩畫映入眼帘。

隨後,考古人員在阿日扎和溫波兩地尋到4處岩畫,其中三處相距不過百米,大多出現在山腳下。

考古人員在4處岩畫中,找出了40餘頭動物,9個人物。

其中的氂牛、大角羊、大角鹿為高原特有的動物形象。

其中一處岩畫上,還能看到古藏文的題記。

一幅人虎搏鬥圖中,一頭巨型老虎旁,兩人手持武器,做搏擊狀,不遠處,氂牛低頭,大腳鹿奔跑。

氂牛左上方,一個小人騎在馬上,怡然自得。

考古專家李飛介紹,這些圖像均為密點鑿刻,創作者先用細線在崖壁上刻畫出輪廓,再通過密點敲鑿出圖像。

專家初步認定,岩畫時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幾百年,隨後一直延續至公元800年前後,這相當於中原的戰國到唐代。

NO·9

達州·羅家壩遺址(宣漢縣進化村)

石器演化 傳承風貌

代表新考古學文化類型

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羅家壩遺址的考古發現曾被評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專家對該遺址300平方米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遺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遺物。

出土的石器中,打制石器較多,磨製石器較少,磨製石器多為石斧、石鏃、磨石、石砧等;打制石器多為黑色燧石,其次為石英石,細石葉數量最多,達100餘件。

此次發掘的堆積層次較多,遺蹟較為豐富,出土器類較多,器型演化規律清晰,可能代表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

其年代應在距今5300—4500年,填補了廣元中子鋪遺存與四川盆地及川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之間的空白。

NO·10

成都·天府新區(萬安鎮)

唐宋象棋 一步千年

青銅製造共30枚

2016年5月,成都市文物考古隊在天府新區萬安鎮附近考古時,在一座北宋時期的墓葬里發掘出一副中國象棋。

由於年代久遠,棋子已經粘連到一起。

棋子為青銅製作,共30枚,與今天的象棋相比少了兩枚。

考古項目負責人謝林介紹,出土象棋的墓葬是平民墓,象棋是在墓主小腿骨旁邊發現的,由此推測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一位象棋愛好者。

這套青銅象棋是成都迄今為止首次發掘出的成套象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這座墓除了出土有青銅象棋,還有一面葵花邊青銅鏡,以及低溫燒制的武士陶俑、文官陶俑、陶狗。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毛玉婷

繪圖高翔圖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院、成都市文物考古所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津考古隊員話古墓:用蛛絲馬跡復原古代生活

「考古工作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神秘,一旦接觸到這項工作,甚至會覺得有些枯燥,但是對於考古隊員來說,這就像是苦中作樂,發掘過程像是長時間的『外科手術』,但是也許下一步就能看到古代人留下的真實的歷史...

盛樂古城遺址發現58座漢代瓮棺葬

日前,記者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人員日前在和林格爾盛樂古城南城和北城處首次發現了58座漢代時期的瓮棺葬,擴大了瓮棺葬的分布範圍。盛樂古城遺址分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從目前對...

瀋陽發現一座2000年前古城

新華社瀋陽1月8日電(記者趙洪南)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瀋陽青樁子城址的考古發掘,發現該城址2000年前是一座古城,並且有人類在此生活。瀋陽青樁子城址位於瀋陽市渾南區汪家街道上伯官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