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蕙芷:理想與現實——唐代墓室壁畫的天象圖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由於期末考前,看到郭靜雲老師分享的這場演講訊息,所以在考完期末考的那個星期六,就來聽兩位老師的報告,儘管我對他們報告的主題相當陌生,但也從中獲得若干啟發,筆者應郭老師之邀,試圖將本次所學所聞記錄下來,不足之處,尚祈見諒。
莊蕙芷教授以「理想」和「現實」的關係,探討文獻和考古中關於墓葬和天文學(或天學)呈現的差異。
以往根據文獻認知,古代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學習天學的,只掌握在少數人當中,但出土的唐代墓葬中卻發現大量天文圖。
莊教授指出,中國在天文學留存的天文史料中,在唐代以前的很少保留下來,也沒有什麼系統。
唐代的天文學已經相當發達。
戰國以來的三家星系統,到了唐代已經融合發展成三垣二十八宿系統,天象被分為三十一個星區,除了二十八宿,中間還多了上垣太微垣、中垣紫薇垣、下垣天市垣。
對日蝕、月蝕的觀測、預測的方法、黃道等都有了很正確的觀測和認識,這點從目前發現的天象圖都可看出來。
星象圖甚至有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用途,且為了保有其神秘性,法令上也規定,私人不得在未經允許下學習天文學,所以古代天文學者通常都是有家學淵源的。
同時,莊教授又指出,唐代的葬制有嚴格等級身分上的規定,特別在京城地區更如此。
而從墓室中的壁畫題材亦可對墓主的身分有一些掌握,甚至有些墓室的壁畫就是葬主本人故事,例如唐中宗的長子、儲君懿德太子,由於未能登基就去世了,他的墓特別被中宗允許,不僅「號墓為陵」(一種名義上的追加,只比帝王的等級低),還有皇帝才能用的「三出闕」等排場。
其他可以用來顯示身分的圖還有「列戟圖」,墓主可以選擇列與其身分相當的等級,也可選擇不列;也就是說在墓葬呈現上,可以往下降級,但不能往上升級。
初唐和盛唐在壁畫墓上較多,中晚唐的數量則大減,而天象圖也就更少了。
其中的天象圖,呈現方式有些有星點聯機,但也有很多沒有;有些星點的位置畫得很正確,但也有很多畫得很不精準。
天象圖在墓葬中出現可以反映墓主的身分,以三品為限,若墓葬主人的身分低於三品,則其墓葬就不會出現天象圖,幾乎沒有例外。
因此,天象圖是一種彰顯身分的表征和勛榮。
洛陽北魏元乂墓
山西朔州水泉梁墓
演講結束後,大家展開了熱切的討論和交流。
本系李昭毅教授分享了他的心得,由於其主攻秦漢制度史,因此聽完莊教授的報告,發現在漢代的墓葬上似乎沒有像唐代有如此嚴格的規範。
幾位在場的教授也討論起唐代前關於墓葬的器物規範、墓畫的題材是否有限制,這些對其他面向的研究有無什麼啟發性的想法。
莊教授指出,唐代以前的墓室壁畫和題材在現有的文獻上也看不到任何規範,似乎與墓主的身分地位沒有絕對關係。
有教授提出,探討所謂「科學」的概念,雖然唐代天文學確實較為發達,但仍參雜許多陰陽家概念,是否該視之為「科學」有可以再討論的空間;另外,該位教授請教莊教授關於漢代畫像石的問題,莊教授表示,畫像石不像壁畫那麼完整的被發現,所以在判斷上面的星圖往往較為困難。
有兩位教授也分別對論文指出若干的修正和建議,如注釋的部分作者不小心誤植、引用史料原文上有錯誤等。
郭靜雲老師則針對銀河的構圖,提出是否中原的銀河構圖是由其他地區傳入?莊教授則認為,高句麗和河西的天文圖較有可能來自漢代關版畫,也就是由中原向四方擴散。
莊教授也指出,三國時代的壁畫衰落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才以槨畫的形式重新發展,之後在北朝時代才又慢慢回復到墓室壁畫的的情形。
還有,雖然銀河在文獻上出現很早,但目前可見的壁畫中,直到五胡十六國時期才出現。
郭教授也指出,銀河和二十八宿沒有關係。
相關的討論引起教授的討論。
例如: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法律上規定不得私學,但仍有無法完全禁絕;本來是牛宿星、女宿星,前者變成河谷三星,也就是現在的牛郎星;這是由於在神話流傳的過程中,經歷了歲差的轉變,因此在研究古代天文學時,對古代天體的改變也必須注意;古代對天文學的重視還包含軍事、天命方面,如:北魏皇帝對太史官的軍事解釋就提出過反對意見、梁武帝等皇帝有時甚至也會不滿官員的解釋,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反駁。
藉由這次莊教授的演講和各位教授們的討論,讓我對這一個極為陌生的領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我想到以前讀黃仁宇的著作時,常常強調中國的制度是「間架性設計」(schematic
design),也就是先造成一個理想上的數學公式,再向下壟罩著執行統治,很多漏洞有名無實,官僚之間的邏輯被重視的程度遠超過實際效能。
也就是說,官方的理想化規範在實際層面上往往大打折扣,因此仔細探究,充斥著理想化色彩的文獻和考古資料常常有出入。
換言之,在看待文獻時(特別是漢代以前的史料),必定要多方謹慎思考,除了文獻外,最好也配合考古資料作配合,且不可硬把考古資料強與文獻配合,變成有如「聖經考古學」般的情況。
文/朱育鑣(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生)
山西發現目前我國最大的墓葬壁畫狩獵圖
新華網太原12月26日電(記者王學濤 王菲菲)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九原崗北朝壁畫墓經過5個月的考古工作,共清理出約200平方米的壁畫,其中壁畫狩獵圖約60平方米,為我國目前發掘出的最大...
周口出土約2000年前漢代精美綠釉陶壺
周口網訊:昨日,記者從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獲悉,近日在項城市漢代夫妻合葬墓出土了許多精美文物,其中一對綠釉陶壺、一把龍首釉陶勺,保存完整、造型精美,十分罕見。記者昨日在周口市中心文物庫房看到,這...
洛陽古墓博物館——千年神都依北邙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北邙山山勢雄偉,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洛陽城而過。立墓於此,即圓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說。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