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陵被損毀大半,明十三陵為什麼能保存較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知道,清朝皇陵有很多都被損毀了。

清朝皇陵分為清東陵、清西陵,還有清朝入關前的三座皇陵。

其中清東陵被挖掘得最嚴重,除了順治皇帝因為傳言用火化,沒有太多的寶物,也就沒有遭到太多的挖掘。

清東陵中的慈禧、乾隆、康熙的陵墓,都被盜掘。

清西陵是雍正最早開始營建的陵墓園,除了光緒的崇陵被盜過以外,,不過大多保持完整。

至於明十三陵,除了崇禎的思陵曾經遭到土匪盜掘。

還有萬曆的定陵曾經在郭沫若和吳晗的提議下,進行過主動挖掘外。

明十三陵幾乎保持完整。

但明十三陵經歷的時間遠比清朝皇陵要長,而且地點也都比較接近。

為什麼明十三陵能夠保存較好,清朝皇陵卻損毀得這麼厲害呢?

我們先來從陵墓的構建講起,清朝的帝王陵墓上面的城樓(寶城)較小,地宮也比較淺。

明朝帝王陵墓上的城樓較大,墓道彎曲,地宮也更深。

很多陵墓被盜,其實是因為盜洞挖下去後,沒多久就找到了墓道。

當初乾隆的裕陵只挖到不到十米,就找到了地宮。

可是在建國後,萬曆的定陵在寶城塌陷,考古隊在找到墓道的情況下,依舊花了一年多的是時間找到地宮。

當定陵的地宮被挖掘出來後,深度達到27米,相當於一座九層高樓。

這種構造的帝陵,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隔絕一般的普通民間盜墓者。

雍正的泰陵曾經被發現有盜洞的痕跡,而且盜洞的長度達到了兩米。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就有很多人想要挖掘泰陵。

也得到了批准,因為都認為泰陵已經被盜,需要進行搶救性挖掘。

結果挖到一半,才發現盜洞的深度根本就達不到地宮。

泰陵還是完好無缺,這才作罷。

僅僅從盜墓者的角度講,清朝皇陵的富裕,慈禧和乾隆的厚葬在當時是人盡皆知。

而且在清末民國的時候,還有不少修建皇陵的工匠,或者他們當中知情的後人還活著,再加上清朝皇陵本身的構造老說,無疑是上佳的選擇。

當然了,除了陵墓本身的構造外,大環境也很重要。

但在清朝入關後,除了皇太極把萬曆的定陵和天啟的德陵一把火燒了地面建築外,也沒再搞太大的破壞。

尤其是後來的清朝皇帝為了籠絡漢人的心,對明十三陵又是修繕了不少。

就連崇禎皇帝,原本葬在田貴妃的陵墓里。

後來也是花錢又給造起來,也就是思陵。

到了民國的時候,軍閥混戰,當時又比較排斥清朝。

所以孫殿英才可以做到挖完清東陵後,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是為漢人報仇,是愛國的。

但要是有人挖了明十三陵的話,恐怕光是唾沫星子都夠埋死他了。

哪怕送再多的禮物給權貴們,恐怕也無濟於事。

而且民國時期,對於清朝和明朝的皇陵,民國政府都曾經派警察去管理。

但因為清朝皇陵所處的位置,較為偏離人煙。

軍閥、土匪們都可以直接拿著炸藥炸開陵墓,光明正大的進行挖掘。

而明十三陵則是在北京郊區,想要肆無忌憚的挖掘,還是比較難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

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唯一被考古挖掘的皇帝陵墓---定陵

明十三陵,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陵區,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