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故鄉的喪事兒習俗雜記(之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老薑

在醫院,醫生對不治之症的患者家屬會用「要有心理準備」來提示,熟識一點的醫生會說「準備後事」吧......

後事指什麼?病入膏肓的病人自己如果不糊塗,他(她)會抓緊時間安排自己的後事,什麼「家長里短」呀,「里増外欠」呀,「遺產交割」呀等等,都會弄得一清二楚。

比較懂事兒的子女及親屬也會趁早兒把「材墓衣裳」準備好。

材,指的是棺材,墓,說的是塋地,衣裳就是壽衣和一些重要的小件等。

停喪用的小床兒是必須的。

停喪的小床兒不能有床頭,否則一來不便觀瞻,二來入殮時也不方便,你總不能事到臨頭現去找吧?

杆草也是必備的。

杆草也就是谷杆草,過去生產隊都有「杆草垛」,餵牲口用的。

後來,生產隊散了,村裡有「二軲轆」的人家裡也都有杆草,不過要象徵性的給點錢,這個錢叫「離室錢」。

給離室錢是怕逝者的靈魂到了人家家裡不走,給點離室錢用以「消災兒」。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喪事兒上除了買的、租賃的不用給「離室錢」,凡是借用的都要出這個錢兒,不然人家會不願意,有的甚至公然前來索要。

錢雖不多,但這是規矩。

雖說現在 「二軲轆馬車」的也漸漸稀少了,「估衣店」(專營喪事兒的店鋪)里也開始賣這東西了,不過你得掏錢買,沒有杆草就沒法兒「停泊」死者,(讓死者躺到床上,南方人叫「挺屍」,曲溝人叫「停泊」)因為靈堂里沒有杆草叫不合「禮儀」。

啥叫靈堂?地方不論好壞,只要是「停泊」死人的地方就叫「靈堂」。

可靈堂里為什麼非要用杆草呢?你別說,這個還真有點兒說道。

據說,從前婦女生孩子並不像現在在醫院裡生這麼奢侈,過去產婦在臨產時都是往身下墊杆草,即使在疼痛難忍之時也是在草窩裡翻滾。

為了念念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便形成了「父母在草窩裡生我,我在草窩裡為父母守靈」的習俗,並漸漸形成一種禮儀。

有閱歷的人家兒,或者有閱歷的前輩會指點你,子女不但要提前為老人準備好「材墓衣裳」,還要提前往家裡備一匹「馱魂馬」(紙紮),俗話叫「先餵著」,旦待老人咽氣時能隨即「乘馬」而去。

提前拿到家裡的「馱魂馬」下面的蹄子還沒有剪開,牽馬的「馬童」也還沒有名字。

等到要燒馬之前需要用剪刀「剪開」,用毛筆給馬童的汗巾上寫上「X順」,主人姓張就是張順,主人姓李就是李順,順,就是順從,好使喚的意思。

不過現在估衣店多了,拿個「馬」也方便了,所以也就不用往家裡準備了。

另外還有一樣東西也是需要提前準備好,而且要放到手邊的,就是一枚用「細紅繩拴好的銅錢」。

這個錢是要在老人咽氣後,趁著關節尚未僵硬,儘快把它放進死者的口中,然後把紅繩留在外面,用一方手帕(也有用白口罩的)蓋到嘴上。

這叫「含口錢」。

中國古籍《禮記·雜記下》中有「含口」的記載:「鑿巾以飯。

」《後漢書·禮儀志》也說:「登遐,飯含珠玉如禮」,取意也在於讓死者順利地渡過冥河。

古人認為,冥河上有船,也就必然有專門負責擺渡的人,叫「舟子」。

亡靈渡河,當然也應該象人間一樣,付錢給舟子,否則很可能受到舟子的責難,甚至不讓渡河,又回來找子孫的麻煩。

亡靈口含的錢就是付給冥河舟子的船費。

人咽氣的說法很多,有的叫駕鶴西去,有的叫「無常」。

無常是因慈禧太后「三寸氣在千般好,一旦無常萬事休」這句詩而來。

曲溝人叫「跌倒事兒」了。

跌倒事兒以後,孝子通知的那些自家的近人、鄰居都會幫著穿穿衣裳,停泊起來,孝子趕緊拿起「條拌的」去壓魂。

壓魂一般都是去本村的土地廟上,也有在自家的門旮旯兒嘞,不一而同。

壓魂一般都不哭,拿一張草紙、一個小碗兒,三炷香和要燒的草紙。

到了地點以後,孝子跪在地上,點著三炷香插到香爐里,一張草紙放到香爐下面,小碗兒是盛「湯兒」的,然後燒幾張草紙,口中念念有詞:「XXXX先在這裡耐心歇息,到時我們會來叫你」,然後回到靈堂。

男孝子在死者右側,女孝子在死者左側,正孝子燒紙,孝子開始哭靈。

與此同時,主事兒的會一邊差人去買「草紙」、「勞盆」、「豆油燈」等等,一邊組織人趕緊往門口掛「紙咕嘟」。

紙咕嘟是將草紙疊成三折,然後用剪刀分別從不同方向順著線向前剪,留二寸連著,這樣一張紙就變成「三條連」,然後把紙的一頭用麻繩串起,就變成一個「紙咕嘟」了。

掛紙咕嘟是有講究的,以人站在門口為準,男左女右,用這種含蓄的方式告訴鄉鄰:這家的男主人或者女主人不在了!

紙咕嘟掛起來了,孝子開始哭靈了,鄰居聽到哭聲後便會前來「弔孝」。

那麼?弔孝還有啥講究嗎?

(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在去世後的含口錢壓口錢傳說

早在石器時代起,我們的老祖先就十分崇尚玉,玉在中國的古代,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和意義,所以古代的人死了之後,口中所含大多為玉,玉一般都是大富大貴的人家所用,那些貧窮人家一般會用一枚銅錢放進死者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