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引發的地域血案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賈湖骨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賈湖遺址共出土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較好。

在這5支骨笛中,以M282號大墓出土的兩支骨笛最為完整(M282號大墓只出土這兩支骨笛,骨笛出土時分別置於墓主人左股骨外側和內側)。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這件賈湖骨笛,呈黃棕色,製作精美,笛身上鑽有7個圓形音孔,分布均勻,經測音可發出完備的六聲音階和不完備的七聲音階。

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骨笛中是比較完整的一支,堪稱「中華第一笛」。

賈湖遺址是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賈湖文化被稱為「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

這些在賈湖遺址中出土的奇異管子,改寫了中國音樂史甚至中華文明史。

經過科學檢測,發現這些骨笛由鶴類的尺骨製作而成,並且深埋地下已有八千年左右。

它的發現,證明了八千年前賈湖先民就已經有了音階和音律的基本概念。

1987年12月,河南省文化廳召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黃翔鵬先生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震驚四座。

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樂曲或外國樂曲。

骨笛的出土,不僅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更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其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古物》等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目前,這一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

到目前為止,賈湖骨笛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吹奏樂器。

在骨笛上,可以明顯地看到在鑽孔前刻畫的標記、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

這些標記、符號和小孔都是用來調整孔位和音律的高低。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新石器時代的工匠在製作骨笛時,已經做過精確的計算。

骨笛製作完成後,人們還用加小孔的方法調整音差,可見古人對樂理的了解已達到相當的高度。

但先民們依據什麼音律標準、運用什麼方式計算和設計,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就是華夏文明開源地——河南的底蘊

在《國家寶藏》2017-12-17期,大家期待已久的河南博物院終於向大家展示了其推薦的三件國之重器。身居天下之中的河南,珍藏十七萬餘件文物、見證華夏文明開源與繁盛的河南博物院推薦的三件國寶為:1...

「中華第一笛」——賈湖骨笛

陳列於河南博物院「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廳的這件賈湖骨笛,1987年出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南賈湖遺址,長23.1厘米,七孔,器形完整,用丹頂鶴尺骨的尺骨製成。這件骨笛在河南博物院評選的「九大鎮院...

河南舞陽賈湖骨笛 中華第一笛

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