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碎塊3人「拼」一年 兩千歲青銅甗「復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除銹、矯形、補配、焊接、打磨、著色……這樣的流程,38歲的孟丹做了6年,一批批出土時銹跡斑斑甚至支離破碎的青銅器,經她之手穿越幾千年獲得重生,有的還成為一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與書畫的修復環境不同,青銅器的工作室更像個車鉗銑刨磨的車間,尤其是各種散發著危害的化學品。
作為一個愛美的都市女性,她要整天忍受刺鼻的化學氣味,不能戴項鍊、穿裙子,雙手因修復而變得粗燥。
給青銅器除銹
有的需洗一年
遼博的銅器修復師孟丹的工作檯上擺放著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化學藥品味道。
記者看到,有乙醚、乙醇、丙酮、氧化劑等十五六種。
她在修復一把戰國時代的青銅短劍。
由於青銅器的年代久遠,孟丹很多時候是與2000多年前的文物打交道。
「充滿了敬畏!」她說,青銅文物是有生命的,修文物的過程中,與創造者和修復者的交流、體悟,把自己也融入裡面。
孟丹帶記者來到另一間修復室,這裡簡直就像車間。
工作檯上放著各種形狀奇特的工具,我們平時常見的各種扳子、錘子、鉗子、鋸、大鐵鍋、電爐子等擺得滿滿的。
孟丹說,文物修復沒有專門工具,修復師們都是憑個人經驗,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工具或自製工具完成修復任務。
在修復室記者還看到滿滿的幾大桶純凈水,那不是用來喝的,是給青銅器「洗澡」用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青銅器大多是比較完好的,但不少青銅器在和觀眾見面之前可都是修復過的,剛出土的青銅器在地下埋藏時,由於墓穴塌陷、地層變化等原因,很多會被擠壓變形甚至破碎不堪,那種窖藏出土完整的青銅器畢竟只是少數。
而傳世的青銅器保存狀況相對好些,但也有不少在輾轉流傳過程中發生破壞的。
破碎的青銅器直接上展一般觀眾是接受不了的,這就需要青銅器修復工作者了。
傳統的青銅器修復工序一般有十多道,包括清洗、去銹、晾乾、整形、開槽、焊接、做舊等。
青銅器修復的第一項工作常常是潔除與除銹。
青銅器長年埋藏在地下,接觸到可溶鹽類、水分等,逐漸形成腐蝕銹層。
傳統的機械除銹法採用的工具是鋒鋼刻刀、手術刀、鋼針、小鏨子等工具,效率較低,而在青銅器修復室,要把這些青銅器泡在純凈水中去除氯離子,也可以用牙科大夫的潔牙機去除銅銹,接上電源,潔牙機一邊震動,一邊噴水。
有的大型青銅器會泡上一年半載才能完成去掉。
清洗的過程,可不是越乾淨越好,不能把表層鏽蝕給去除乾淨露出本體的金黃色,那就「走光了」肯定不行。
一般來說去除表面土垢、硬結物、膨脹疏鬆的腐蝕產物、可溶鹽以及氯化物等即可。
而表層緻密均勻的無害鏽蝕物和重要的有價值的痕跡一般是予以保留的,最終獲得一個均勻美觀的表面層。
不能戴項鍊、穿裙子
經常被化學品燒傷
刺鼻的氣味是從孟丹修復台上的瓶瓶罐罐中發出的。
青銅器的除銹工作完成後,接下來是矯形、補缺和塑型,這三步看著簡單,但技術含量最高。
修補青銅器時會用一種特殊的樹脂膠,膠本身是透明的,要根據缺損部分的顏色,自己用礦物質顏料調色,僅調色的功夫,有靈性的修復師也得練上兩三年。
說話間,孟丹已經調好了為青銅劍補缺用的膠。
綠色、赭石、白色、黑色……幾種色彩在她的調和下,很快就十分接近青銅劍殘缺部分周邊的顏色了。
她嫻熟地用各種工具支撐著缺損處的邊沿,迅速將膠補在缺損處。
24小時後,待膠完全乾透,她還要打磨塑型,遇到缺損處有紋飾時,還得刻上相同的紋飾。
做舊是修復的最後一步,需要修復師用精湛的技藝讓修補的地方看上去天衣無縫,因此塑型、雕刻和做舊,非常考驗修復師的美術功底。
孟丹在調試膠必須用各種化學品,由於高度集中,她也經常被燒傷。
有一次,她用針筒注射時一沒留神,被酸性化學品噴了一臉,火辣辣地疼了一周時間,臉上起了不少紅點。
孟丹伸出手給記者看,她的手由於每天擺弄青銅器以及各種工具,已經看不出來像都市女子的手,很粗糙。
「我都是故意留些指甲,有時活趕到那,得用指甲去摳,這也是修復師不戴白手套去修復文物的原因,保持觸感。
」
青銅器的修復也決定了她不能戴項鍊,不能穿裙子,這為的都是怕碰或刮到修復台上的青銅器。
2000多年的青銅甗
修復用了一年時間
很多時候青銅器出土時缺胳膊少腿,有的還變形、穿孔、開裂甚至碎成許多碎片,但這些寶貝經過孟丹的修復後,都再現風采。
青銅器的變形是由於受到自然力、人力等外力作用而產生的,所以整形的核心就是在變形部位施加一種相反的力,使其恢復原貌。
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簡單的掰扯一下就能回來,這青銅器大多數都上千年的歲數,「老胳膊老腿」的,可不敢隨便掰扯,一不小心就會出現新的碎裂。
所以整形前一定要結合儀器分析的結果,根據器物類型、變形程度、變形部位、金屬性質等決定整形方法,因地制宜,沒有固定的方法套路。
整形最花功夫,工藝最複雜。
如果沒有現成的文物圖片供參考,一切全憑著個人經驗和精確的手感,修復一件青銅器,最長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
有一次,她和組裡的3名同事接到一件修復戰國時代的青銅甗(yǎn),其實就是古代的大蒸鍋。
由於出土時,擠壓變形,已經碎成20多塊。
那麼多碎片一樣的青銅,怎麼才能夠把它還原成原來的樣子呢?孟丹說,這要求修復師對古代各種青銅器的形狀和細節都瞭然於心,就像庖丁解牛一樣,對每一個地方都清楚了,你就可以在心裡把那些碎片還原成原來的模樣。
但由於碎片間殘缺部分太多,又不能憑空想像青銅器物的紋飾,這件修復下來歷時一年的時間。
其實青銅器修復最難的還不是組接那些碎片,而是對扭損部分的整形還原,其中的工藝需要非常精細的經驗和手法。
而整形到什麼程度必須充分地尊重史實,嚴格把握尺度,決不能臆造。
比如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劍,劍身彎折成近似九十度,不少觀眾看後會問為啥不給它掰過來,其實這很可能涉及到當時的一種葬俗叫「毀器葬」,要是給矯正過來,那這個信息點也就丟失了。
所以這對修復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要對各個時代、各個地方器物的造型工藝特點等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修復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主任記者王志東
河南周口出土一把保存完好的2000年前青銅劍
新華網河南頻道3月15日專電(記者付昊蘇)記者從河南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獲悉,近日在項城某工地進行文物勘探時,發現一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其中一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