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千古不銹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
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製作工藝
我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為銅與錫的兩元合金,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就有「四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的合金組成中,銅與錫的含量依製作的年代、地點、原料來源、工藝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銅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錫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還含有鉛、鐵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
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墓葬中,它發生鏽蝕的途徑一般說來有這樣幾條:在潮濕的條件下,有空氣或氧氣存在時,發生鏽蝕,生成銅鹽;在潮濕的條件下與貴重金屬(如金、銀等)接觸,產生電化學腐蝕;與硫或含有硫的物質接觸,生成銅的硫化物等。
再來看看越王勾踐劍所處的外部環境:該劍1965年冬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內棺中,位於墓主人的左側,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
這座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
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麼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在完全隔絕氧氣的條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鋼鐵都不會生鏽的。
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號楚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鹼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
地下水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
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三。
此外,還有三點證據可以證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
第一,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不是絕對的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
該劍出土後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還不足40年,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第二,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件青銅劍,這三件青銅劍都放在該墓棺外的槨室內,相對說來它們所處環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踐劍,但是它們的鏽蝕程度也較輕微,甚至與越王勾踐劍完全相同。
例如,出土於該墓頭箱(考古術語,指墓主人頭部所對的槨室)、編號為T109的青銅劍,素麵無花紋,出土時「刃薄而鋒利,保持著耀目的光澤」(考古發掘報告語);出土於該墓邊箱(考古術語,指墓主人身旁所對的槨室)、編號為B127的青銅劍,形制與越王勾踐劍相近,「整個劍身的兩側均滿飾黑色的菱形花紋,非常優美。
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鋒利,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
」(考古發掘報告語)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內、被稱為「銅斧之王」的大銅斧,出土於湖北大冶銅綠山古代開採銅礦石的礦井內,表面布滿了與刃部垂直的劃痕,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實用的採礦工具。
由於出土於古代礦井淤泥中,出土時表面仍然泛有青銅的光澤,鏽蝕程度也較輕微。
第三,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製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由於該墓的保存情況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經腐爛,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都布滿了綠色的銹層。
後德俊研究員說,他曾親手保護處理過這件珍貴文物,其鏽蝕情況與同時期的其它出土青銅器基本相同。
以上所述均已說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越王勾踐劍
勾踐劍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實是墓室中屍體、絲綢衣物、食物等腐爛後產生的。
後德俊研究員說,越王勾踐劍出土至今僅做過一次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該劍表面黑色花紋處的含硫量只有0.5%、劍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較高,達0.9%-5.9%,在劍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檢測出有硫存在。
這就說明該劍鏽蝕程度的輕重與硫的存在沒有關係。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硫化銅是一種結構並不緻密的物質,無法在青銅器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現代文物工作者在保護古代青銅器時從來也未採用過硫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們是否在越王勾踐劍的表面採用過硫化處理的工藝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硫化銅是一種結構並不緻密的物質,在用劍時,人的手指會經常摸到劍格,從而很快就將該處的硫化銅抹去,既如此,還有必要進行硫化處理嗎?
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們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情況十分複雜。
屍體、絲綢衣物、食物等腐爛後都會產生相當多的硫化物,這就是越王勾踐劍上硫的來源。
越王勾踐劍上的花紋是用金屬錫製成的,這已為現代科學分析所證實。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表面裝飾有多種,採用錫是其中之一,青銅的亮黃色與錫的亮白色相互襯托,耀眼美觀。
但錫有兩點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現劃痕,所以只能填在劍身的花紋內;二是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澤暗淡,失去了裝飾的意義,所以這種方法並沒有被較廣泛的使用,考古發掘中出土這類文物比較少的真正原因正在於此。
幾年前,湖北鄂州市博物館青銅鏡研究所就已經仿製出這種花紋,採用的工藝比較簡單,也毫不神秘。
「千古不銹」之謎
據悉,「湖北楚文化精品展」是在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和湖北省省委書記俞正聲的共同商榷下推出的,102件(套)展品包括有青銅器、絲織刺繡工藝品和髹漆藝術品等。
其中最為矚目的當屬出土於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寶級的文物——「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了。
當工作人員首度開箱亮出越王勾踐劍時,在場記者無不驚嘆連連。
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20多層的複印紙,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划全破。
怪不得它是我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而「吳王夫差矛」完全可與「越王勾踐劍」相媲美。
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矛長29.5厘米,器身遍飾菱形幾何花紋,鋒刃銳利,下部鐫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
鳥篆銘文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極其精美。
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鳩潛,自乍(作)用劍」。
研究越王勾踐劍千古不銹的原因
三尺青鋒千次實驗 破譯越王勾踐劍千古之謎
引子:2400年前中國。
列國爭雄,烽煙四起。
各路諸侯競相製造精密武器。
晚期霸主越王勾踐,共有五把青銅寶劍。
史書評價:「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
」39年前,湖北江陵。
在望山一號楚墓中的黑漆木箱內,一把青銅劍被人發現。
在場文物工作者回憶,一名開採隊員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
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
經考證,此劍是越王佩劍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劍」、「青銅劍之王」美譽。
劍在地下埋藏2000餘年,仍是寒光逼人。
現雖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中,但劍上疑惑仍待破解:勾踐劍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鋒芒畢露,寒氣逼人?
絢麗的菱形暗紋如何產生? 勾踐劍古人採用何種精密技術鑄出劍柄上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個同心圓? 許光國,60歲,荊州市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當工人時開始收集古代青銅器殘片、斷件和相關資料,決心攻克千古之謎。
起點:2008年北京奧運之際,將推出2008把帶有編號的「絕版」高仿越王劍。
2004年2月5日下午3時,許光國說自己清楚地記得這個時刻。
這個年滿六十的老人,用滿布傷痕的老手把一顆「作舊」後的琉璃牢牢鑲嵌在越王劍上時,他說,他自己也被震驚了。
為了這把劍,他說自己耗去了14年的「艱難歲月」。
許出身工藝世家,從小對青銅藝術喜愛有加,上世紀70年代供職於一家工藝美術廠。
70年代末,許辭職「下海」,開辦一家鐘錶精修門面。
許光國坦陳,精修鐘錶的絕活不僅為他現在鑄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且近10年的成功經營還賺了百萬家產,這為後來投資鑄劍,累積了「具有決定意義的資金」。
攻關:三尺青鋒千次實驗,許光國伸出雙手,記者看到了道道傷痕。
這是一雙粗糙的老手。
看得出來,已被各種化學物質侵蝕過。
許說,1990年,他拋下了生意,將精力與家產投入鑄劍藝術中,並在自家開起了小型私人作坊。
他的目標,就是做出一把越王勾踐劍,但在當時,許光國還「不敢做」。
當年,他鑄造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把青銅劍。
許光國遺憾地告訴記者,那把劍,他「送人了」。
在過去的14年間,許光國不停地摸索著鑄劍技術。
用他自己的話描述是:功力,從一成、兩成,最終到九成。
這些進程背後,是千餘次的實驗,克服「常人無法想像之苦」。
為鑄出一把好劍,許光國經常「幾天幾夜不睡」,守在火爐旁,觀察銅液的顏色、變化溫度,每兩個小時記錄下各項反應數據。
在許的作坊里,常年配備著創可貼、創傷藥水與鬧鐘。
很多時候,因為睡迷糊了,驚醒過來的他來不及取工具,直接就用手去化學藥劑中撈劍,久而久之,「雙手也就變得不成樣了」。
許光國的朋友反問記者:「你看過電視電影里,那些鑄劍師傅因為對劍不滿意時的神情嗎?老許就是那樣,想不通了就拚命想,還想不通,就用頭撞牆!」
突破:破解五大難點。
越王勾踐劍,好就好在劍上蘊藏了大量不為人知的秘密。
文物學家認為其中有五項很難突破,許光國一一求解:其一,這把利器上的銅錫配比,特別是劍鋒與劍身上的配比不同,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精確的量化數據,這直接關係到寶劍的色澤、氣味等。
許光國事後告訴記者,難度其實並不算太大,但需要反覆實驗,與真劍對比,「很費時間,沒人願意干」;其二,在越王劍的劍柄空端,藏著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圓,在過去的很多年中,這項技術,一直被仿製者們用車床工藝代替著,許光國說「現代氣息太濃了」,他的同心圓間隔最小的只有0.1毫米,這都是憑雙手製造出來的,精修鐘錶時打下的功底幫了他很大的忙;其三,越王劍上的菱形花紋,是多年以來人們在想方設法攻破的謎,許光國在一次研討會上得知這門工藝是一種化學反應時,獨創出了「硫化工藝」,攻下這一難關;其四,許光國用了最近5年的時間,製造出了一種「包漿」,為高仿越王劍穿上了一層2000多年的「衣服」,很好地解決防腐問題。
最後,越王劍上刻有「越王勾踐製造用劍」八個金絲字,這八個字是在多年前被郭沫若先生破譯的。
許光國結合「失蠟法」,用尖針精細刻畫,終於完成這一任務。
談到這五大難點時,許光國總是只把話說一半,他承認「不願意透露機密」,這是他「一輩子的心血,是命」。
在記者的追問下,許光國才就他的「包漿」透露了一個字:鉻。
這是一種相當稀有的金屬。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是如何獲知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評價:難得的藝術珍品。
2004年3月27日,許氏高仿越王劍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
這項民間藝術就此從地下走到台面。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故宮博物院10多位青銅器專家認為,許光國的仿真品「破解了勾踐劍製作諸多謎團,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型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奇得」,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技術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84歲高齡的史樹青為高仿越王劍的打分是:90分。
許光國印象最深的是,有位專家說:除了歷史和良心可以鑑別它的真假外,別無他法。
許氏高仿越王劍最終被三大博物館(院)同時收藏。
記者了解到,這把高仿劍長為56.2厘米,寬5.1厘米,與真劍尺寸稍有差距,許告訴記者,這是他故意為之,其用意在於區別於真劍,避免不法分子「瞄」上它。
商機:牽手北京奧運。
談及安全問題,許光國和他的「上司」荊州市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恆,告訴記者:利用仿製文物謀取暴利的違法亂紀者自古有之,如何管理是關鍵,「有關部門應採取措施,把過去被人們認為是消極力量的地下工藝進行規範,讓他們都有機會登上藝術殿堂」。
現在看來,他們的提議得到了荊州市的支持。
荊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易法新接受採訪時表示:不僅要支持其發展,還要將其變為產業。
常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說,目前,該研究所已與北京一家知名企業取得聯繫,欲借2008年北京奧運之際,推出2008把帶有編號的「絕版」高仿越王劍。
此後,將不再仿製。
許光國估計,一把高仿劍的成本「不高」,但如算上其中蘊藏的知識含量,一把劍的報價應在「3萬元左右」。
不過記者查閱得知,複製這類文物需要嚴格的審批手續。
越王勾踐劍屬國家一級文物,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物複製暫行管理辦法》規定:「一級文物的複製,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後,報國家文物局批准。
」
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千古不銹之謎:越王勾踐劍價值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
越王勾踐的劍為什麼歷經千年而不朽?
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名垂千古,成為激勵無數人奮進的楷模,關於越王勾踐的一些野史趣聞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1965年在湖北武漢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歷經2400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此劍被世人譽為「天...
重大發現!望山橋一號楚墓又有青銅寶劍出土
1月15日上午,荊州青銅劍家族再添新丁。望山橋一號楚墓東室、西室各出土一柄青銅劍。東室出土青銅劍劍鞘完好,劍格處鑲嵌有綠松石。西室出土青銅劍,完好存放於彩繪漆劍盒之中,劍鞘清晰可見。
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為銅與錫的兩元合金,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就有「四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的合金組成中,...
從越王勾踐劍鑄造工藝看春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
根據我國考古研究顯示,春秋時期青銅劍已經擁有了非常精美的外形和複雜的鑄造工藝,體現了當時青銅冶煉技術的巔峰,在春秋各個諸侯國中,越國和吳國的鑄劍技術處在當時時代的尖端,古籍中就曾明確提到過「吳越...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歷經了千年而不朽?
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名垂千古,成為激勵無數人奮進的楷模,關於越王勾踐的一些野史趣聞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1965年在湖北武漢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歷經2400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此劍被世人譽為「天...
真正的國家寶藏在這裡|吳越青銅劍
文/張敏在火藥發明之前,人類爭鬥的沙場是冷兵器的世界。在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劍,歷來被稱為「百兵之皇」,而年之最長者,唯青銅劍是也。從商朝時的短如匕首開始成長,到東周時期,吳越之地的鑄
揭秘:勾踐劍被埋葬二千多年出土,劍身竟然沒有銹斑
曾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一號楚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經過研究人員的考證,確定了此劍是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據說出土的時候,這把劍還是寒光閃閃,雖然經歷了二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但是...
揭秘勾踐劍為何千古不銹:一把古劍五個謎團
眾所周知,越王勾踐劍自從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歷史悠久,還因為它帶有太多謎團。一個研究越王勾踐劍僅十幾年的鐘表匠,真的破解了這些謎團?他仿製的越王勾踐劍與真正的千年古...
千年不朽的絕世寶劍——越王勾踐劍
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望山的一號楚國貴族墓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柄裝在黑色漆木鞘內的青銅劍。劍身布滿黑色菱形花,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身修長,有中脊,兩...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時期鑄劍高手歐冶子所鑄,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 1965年12月,湖北省荊州江陵縣境內,望山楚墓1號墓中,考古隊員們打開了墓主人的棺木。棺木內躺著的是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大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