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國學為什麼需要一場大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7月11日,「致敬國學——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隆重啟幕,迅速吸引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注。

反響之大,參與熱情之高,遠超聯合主辦方嶽麓書院與鳳凰網的預期。

國學到底包括哪些內容,武術、中醫、京劇、國畫、茶道算不算國學?全球華人國學獎到底怎麼評,獎金有多高?誰才是當今華人世界眾望所歸的「國學泰斗」、「帶頭大哥」?國學傳播獎究竟頒給粉絲千萬的文化大V還是基層播火者?一時間,諸如此類的爭論,在各大門戶網站和社交平台上掀風卷浪,熱鬧非凡。

而在古樹參天、林蔭蟬噪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裡,國學大典主要策劃者之一、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一如既往地看書著文,處理「山長」日常事務。

所不同的是,電話暴增了不少,書桌上高高低低摞滿了有關國學大典的各式資料。

對於這座千年庭院來說,儘管在宋朝就已經名滿天下,但舉辦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國學大典,在其1038年的歷史上還是首次。

往常的平靜,顯然已經被打破;面對外界鋪天蓋地的討論,書齋里的儒者,還能淡定如故嗎?近日,在嶽麓書院內一處只用於教學、不對遊客開放的庭院裡,院長朱漢民教授接受了鳳凰湖南的獨家專訪,首度向公眾解讀國學大典的台前幕後。

為什麼要說「致敬國學」 ?

現代中國人不能隨意貶斥往聖先賢,正如兒子不能隨意貶斥自己的父母

鳳凰湖南:朱院長好,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正式啟動了,目前來自各方的反響十分熱烈,尤其是國學獎,關注程度特別高。

您作為這場大典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又是執掌千年學府嶽麓書院長達20年的山長,能否說說策劃這場國學大典的初衷?

朱漢民:為了進一步推動正在蓬勃發展的國學,嶽麓書院成立了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

國學中心是一個開放式的公共學術文化平台。

按照我們今年的工作計劃,是要做一些面向整個國學界頒獎的活動。

開始做這些活動的時候,我們在思考如何能夠更廣泛地引起學界關注並積極參與這個活動,但是單憑我們是很困難的。

我們希望尋找一個影響力大傳播力強、同時又是共同志向的合作單位,可能會有利於把這個活動開展得完整。

我們正好有機會和鳳凰網的朋友們交流,聊得很投機,雙方馬上達成意向性的協議,由兩家聯合舉辦「致敬國學——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這樣一個大型活動。

鳳凰湖南:敲定這個活動、達成意向的過程大概是多久?

朱漢民:時間比較短,因為一談就很投機。

我認為最好的合作關係應該是既能夠志同道合又優勢互補,嶽麓書院跟鳳凰網正好是這樣一種關係。

鳳凰網、鳳凰衛視有很深的的中華文化情懷,對中國文化的思考很深刻。

嶽麓書院作為千年學府,當然有很深的的中華文化情懷,有「為往聖繼絕學」的學術使命感,這與鳳凰網的想法非常一致,所以我說是志同道合。

另一方面,嶽麓書院與鳳凰網正好又是優勢互補。

一個古老的書院和一個現代的新媒體好像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大家的想像中,古代的學院一定是一批老學究在那裡做學問,而網絡新媒體具有現代化、大眾化的的特點。

確實,兩者間的差別很大,但我認為正好是這個差別導致我們的優勢互補。

嶽麓書院從時間上來說,是一個縱向延續一千多年的學府,它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但這種文化積澱需要在現代的空間上傳播來,恰好鳳凰網的長處在於它是一個全球的有影響力的媒體,它在空間上是全球性的。

另外,嶽麓書院又是一個現代學院,這裡集聚了一大批專業學者,從事從事學術研究和大學研究生的教學,完全是一個學術教學單位;而鳳凰網是一個面向大眾的媒體,它更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與民眾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緊密相連。

我認為國學不應該僅僅是學者的事情,它應該要能夠通過大眾媒體的平台傳播到人們的生活中間去,這又是一個優勢互補,時間和空間、專業學術和大眾文化之間的互補。

如果單是大眾媒介,沒有專業學者參與的話,水平不會提高;但專業水平如果集中在象牙塔裡面不跟大眾結合起來的話,你研究的成果對社會的影響就有限。

鳳凰湖南:國學大典新聞發布會之後,從目前我們收到的反饋來看,「全球華人國學獎」的關注度顯然最高,這有沒有超出當初你們的預期?為什麼要高調設立這樣的獎項?

朱漢民:國學大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國學評獎。

大規模的國學評獎是過去沒有做過的,官方沒有做過,民間也極少。

官方有很多科技獎,有國家級、部省級的科技獎,人文社科領域獎相對比較少,國學的獎就更少了。

但是我們認為國學研究是當代中國非常重要的學術領域,它涉及中華文明的傳承、中國文化建設的重大問題。

我認為現在中國的崛起,主要體現為經濟、政治、軍事。

我們的經濟上來了,政治實力、軍事實力也增強了,但是我們在文化上、在價值觀念上好像還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這和我們一直在文化上居於領先地位「有五千年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的歷史是不相稱。

我認為,恰好是與文化價值、文明傳承聯繫密切的傳統國學的研究是最值得引起國人特別重視和關注的。

但是近百年來各種各樣的原因,包括社會轉型、政治運動等各種原因,使得國學這個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幾乎被中斷了。

當然,隨著中國經濟、政治的崛起,中國人對自己文化自信心的增強,國學的聲譽、地位開始得到應有的尊敬。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推出並承辦「全球華人國學獎」,就是希望進一步激勵現代學人對國學的創造性的研究,推動華人對中華文明的自覺傳承與發展。

「全球華人國學獎」首先希望喚起一種對國學的崇敬感。

我們稱這次活動的主題叫「致敬國學」,就是強調對國學要有一種敬意。

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已經失去了對國學的敬意,很多人動不動用很粗俗的話隨意地來批評國學,用粗魯的話來批判我們的先賢。

其實這些先賢對於我們的中華文明的創造與奠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哪怕他們在那個年代說過的一些話現在已經不恰當了,但是他們在歷史上的文化貢獻仍然是主要的。

所以我認為,現代中國人不能隨意貶斥我們的先賢,就像你不能隨意貶斥你的父母一樣。

當代中國人需要喚起一種對國學、對先人創造的文明的尊敬。

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國學評獎的活動,以喚起全體中國人,包括全球的華人對國學的尊重的態度。

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專訪現場

致敬什麼樣的國學?

國學評獎,我感覺在做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鳳凰湖南: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國學評獎,其中有人認為不應該忽視像武術、中醫、京劇、國畫等項目,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朱漢民:這是因為大家理解「國學」的角度不一樣,現在「國學」也沒有得到一個普遍公認的定義,但是我認為「國學」還是有一個確切的內涵。

首先,「國學」的「國」應該是指中國,這個很明確。

非西方民族將本民族的傳統學術稱之為「國學」,如日本也有日本的國學,韓國也有韓國的國學,現在韓國還設立了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國學振興院,均是中央一級的研究機構。

當然,韓國、日本與中國的國學是有很深的淵源關係。

這個「學」就是指這是一種學術,即一種知識體系。

當我們講國學的時候,這個「學」一定是一種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一定要通過文字、典籍的形式保存下來。

比如說中國有經、史、子、集的文獻典籍,中國歷史上各種各樣通過文字典籍保存下來的知識系統、學術思想,我們把它統稱之為「國學」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不是通過文獻典籍傳授的操作技能,我通常不一定把它稱之為「國學」。

比方說講到武術、棋藝、工藝、器樂的操作技能,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國藝,藝是一種操作技能活動。

比方說武術、廚藝,它主要是通過師徒之間手把手的動作傳授,不是一種普遍化的知識體系。

當然這些操作技能如果理論化了,它還屬於國學。

比方說演奏編鐘不屬國學,但是研究、探討編鐘音樂的原理、功能等文獻典籍,則是屬於國學。

正如你畫畫不叫國學,武打不是國學,中醫治病不是國學,但是包括國畫畫論、武術理論、中醫學的研究探討,這些上升到學術層次上了,它就成了國學的一部分。

哪怕是烹飪,中國的國廚,如果做一些理論的探討,我認為也是國學。

鳳凰湖南:所以這一次國學大典中,「國學」是一個狹義的概念?

朱漢民:我們這次的「國學大典」,基本上是基於學術層面的國學,也就是對中國傳統學術的研究,即是指今人對中國傳統學術的研究,這種學術主要是經史子集各個方面。

過去對中國傳統學術有過很多分類,包括經、史、子、集的四部之學,儒釋道三教之學,諸子百家之學。

另外,還有所謂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濟之學這些不同的分類方式。

我們可以把這些都包括進來,基本上這才是我們所說的國學。

鳳凰湖南:既然國學所包涵的範圍這麼廣,而在各個領域做研究的學者又很多,那這次對國學評獎的評選標準怎麼確定?

朱漢民:你問得非常好!做國學評獎,我是感覺確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評獎其實是在做學術評價,其實每個學者都會有自己的學術評價標準。

由於學者在學術有不同思想流派、學術風格和研究方式,許多人往往會比較偏愛自己的那種學術風格、研究方式。

歷史上就有很多不同學術流派,像漢學、宋學。

那麼在今天,又該如何對這些不同思想流派、學術風格和研究方式的學術成果作出評價,確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很大難題。

剛才我說要致敬國學,引起人們對國學的熱愛、尊敬。

我們首先強調對這些不同領域、風格和研究方式的學術成果有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和眼光,因為國學的傳承和發展,正需要不同領域、不同建樹的學術成果。

其次,我們希望學界有廣泛的參與性,要保證評出的結果有公信力。

所以我們作為組織者,儘可能地自己少說話,讓學界來說話。

所謂由學界來說話,就是說在全國甚至全球學界裡面,聘請各個領域、不同學術追求的學者,比方說首先是在國內一些知名大學裡從事中國歷史、哲學、文學及其相關文字學、文獻學的研究整理的學者裡面,挑選一些有威望的、正在學術前沿的一部分學者。

我們還特別邀請了一些學術支持單位,如國際儒學聯合會、中華炎黃文化學會、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史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等國際、全國一級的研究國學的學會,請他們推薦專家,評出2個國學終身成就獎、30部國學優秀成果獎。

我們希望學術圈內的學者大家來共同推薦。

光國內還不行,港澳台、英美法等全球的一些漢學家,都參與評獎,這樣的話,我們想儘可能吸取最多的學者們參與到這個事情,集中他們對國學的評價,然後在他們推薦基礎上評出排在最前面的學術成果與學者。

這樣的話,我個人也好,嶽麓書院也好,在評審的過程中只起一個聯絡者的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整個學界。

我認為,這次評獎雖不可能把優秀成果都能評出來,但是希望大家評出來的國學成果至少是近五年的國學研究優秀成果,評出來的人物是長期在國學界做出重大貢獻的國學人物。

鳳凰湖南:為什麼要把國學評獎的評委範圍設置那麼廣?

朱漢民:我們考慮到做學術研究的人,往往是坐冷板凳的,他們在孤寂地做學術研究,而且往往是那種處在最孤寂的環境、心態條件下做出的學問,有可能是非常好的成果,而且往往不為人所知。

我們的國學評獎就是希望將這些成果評出來,
所以我們沒有走個人申報的道路,因為很多優秀學者並不會自我申報,甚至對這個完全不在意,這樣可能會漏掉很多優秀成果。

我們的評委是兩百多個名單,而且遍布全世界,讓大家共同來推薦,我們會重視各個推薦方面的意見,希望避免一下這樣的情況。

鳳凰湖南:您主持嶽麓書院已經20年之久,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要站出來,舉辦國學大典?

朱漢民:書院本身就是中國傳統國學的重鎮,我們有幸在「四大書院之首」的嶽麓書院工作,一直都有「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感。

今天,古代書院能夠保存下來的可能最多只有一百多所,這一百多所書院仍然繼續繼續由當代學者、當代儒生、國學專家來執掌管理權的書院,維持其學脈的,那就更少。

嶽麓書院是一個在當代中國中,很少見的一個由一些當代學者、當代儒生、國學專家們繼續管理和執教的書院,所以我們自然是當仁不讓地來做這樣一個事情。

您剛才談到我主持嶽麓書院這麼久才想起舉辦國學大典,其實,這二十多年我們主要在做嶽麓書院的基礎性的工作,包括書院古建文物的全面修復、中國書院博物館的建設,同時還包括恢復嶽麓書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傳承嶽麓書院學脈的基礎工作。

在這些工作大體完成以後,我們才有精力逐漸啟動了包括國學大典、國學講壇等作為公共學術文化平台的事務。

鳳凰湖南:光評這些學術類的獎,還只是停留在學界圈子裡。

很多人都在關注國學獎中的「國學傳播獎」,這應該是很接地氣的,能談談設立這個獎項的目的嗎?

朱漢民:其實這次我們還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做的國學評獎,除了「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還設置了一個很重要的獎項,就是「國學傳播獎」。

國學的傳播,國學的普及,像我們大學及科研院不太關注這種事情的。

但是,正如您說的,「國學傳播獎」應該是很接地氣的。

我們看到,很多退休老教師,很多學者自己辦國學班來從事國學教育,或者在社區從事國學教育,或者在媒體從事國學講座,組織各種各樣的普及活動。

這種活動應該說是我們從事國學研究最希望能夠看到的。

因為國學本來源於中國人的生活日用,集中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智慧,國學一定要從象牙塔里走出來,走進尋常百姓家。

由於國學普及往往是大眾層面上的「國學」,組織這些活動的往往都是大眾媒體、社會組織、學者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由他們來做這樣的事情。

這次我們設計了一個國學傳播獎,鳳凰網跟網友、跟廣大讀者有非常廣泛和密切的聯繫,對國學傳播比較熟悉,還可以通過網絡媒體,讓大家參與國學傳播獎的評選。

所以,我相信國學傳播獎的評選,一定會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進來,通過這種評選進一步親近國學,也希望廣大網友、各界人士都來關注和參與。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國學的意義有多大?

國學,熔鑄了我們的精神和靈魂

鳳凰湖南:我們一直在談論國學大典,最後我們要回到一個重大問題:國學的意義有多大?國學離我們有多遠?近些年「國學熱」的高燒不退,很大程度是民間自發興起的。

我的問題是,在當代中國,國學能夠解決什麼問題?

朱漢民:國學的意義是什麼?在國學熱興起之初,特別是在我們承辦「國學大典」的期間,這是我在不斷地追問自己的問題。

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我們為什麼還要倡導讀那些發黃的、甚至是簡帛上的古書呢?如果靜心思考,我認為,國學至少有四個層面的重大意義。

第一,國學能夠為現代人的個體精神需求提供思想營養。

中國正面臨社會的急劇變革,每個人的命運發生很大的無常變化,每個人的行動有更多的選擇自由,但是,能夠給我們駕馭命運的精神方向、行動選擇的人生智慧卻嚴重不足。

每一個現代中國人都會感受到是非的迷茫、得失的困擾,同時引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社會底層民眾是這樣,那些成功人士也是如此。

譬如,許多失業者、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會有一系列人生得失、生命意義的追問;而很多成功人士同樣對自己得失、意義也在追問:我每天那麼忙忙碌碌,到底為了什麼?中國的經典,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經典,諸子百家的思想,他們對個人人生意義的選擇,對人生的終極價值選擇,都能夠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想營養。

今天很多人思考的問題,其實古代先賢都思考過,而且有非常好的解決辦法。

我們回頭去看經典,原來我們的老祖宗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思考了。

其次,國學能夠滿足當代社會為建立和諧社會的需求提供重要的文化資源。

在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我們正在面臨著種種社會問題、思想危機。

我們常常感到當代中國的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缺乏信任,我們不相信超市里買來的食品是否安全,我們不相信來自陌生人的幫助是否藏著惡意,我們甚至還在討論見到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起,還有許多人損人利己的做法,已經到了完全不能容忍的地步。

誠信危機、道德危機成為我們建立和諧社會大敵。

大家都在想,怎麼來制止相關惡劣事件的發生,怎麼來建立一個有誠信、有道德的和諧社會。

在中國傳統國學裡,對於如何建立有誠信、有道德的和諧社會,提出了也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忠恕之道,仍然可以成為建構現代和諧社會的價值理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仍然是我們建立有誠信、有道德的和諧社會的金科玉律。

其三,國學能夠為當代中華文明的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撐力量。

當前的「國學熱」其實還和中華文明的崛起有密切關係。

中國崛起與中華文明崛起不是一個概念。

中國崛起是指一個獨立的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強大,而中華文明崛起則是強調一種延續了五千年的文明體系在經歷了近代化、全球化的「浴火」之後,重新成為一個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文明體系。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明是唯一歷經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原生形態的古文明,並且一直保持其強大的生命力,位居世界文明的前列。

但是,到了清代之後,中華文明面臨一個更加強大的西方文明,中華民族開始落後、挨打,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被瓜分、侵略的歷史。

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中國人開始失去了文明的自信,許多中國人都認為,我們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問題,必須對我們的文明做一根本性的改造,但是近代知識界對中華文明出現了嚴重的文化自虐的態度。

我認為,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文明是非常正確的,在文化發展、文明建設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開放的態度。

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還必須堅持文明的主體性,採取對自我文化的一種自虐的態度是非常不應該的。

中國現代化的完成,絕對不是我們所說的中國經濟上的強大,政治上的強大,軍事上也不怕人家了什麼的,它還必須有一個更深層的意義,就是中華文明的崛起。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種文明的自我意識,這種文明上的自我意識的崛起,其實就是要確認中華民族精神上的自我。

我們要深刻理解到,現代化中國的崛起,必須首先是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精神的崛起,也就是說我們活下來並且能夠昂首挺胸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身體,首先應該是我們高貴的精神和靈魂!那麼,我們高貴的精神和我們的靈魂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實,就是國學熔鑄了我們的精神和靈魂。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學能夠為當代中華文明的崛起提供重要的支撐力量。

經歷鳳凰浴火重生以後,中華文明一定要在現代世界重新崛起。

其四,國學能夠成為21世紀新的人類文明建構做出重要的貢獻。

我一直認為,我們的國學裡面所包含的許多價值觀念,比方說仁愛、中和、大同,不僅僅對中華民族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它們都一定能夠成為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能夠彌補某種單一文明主導的價值觀念的缺失。

西方文明一直在堅持,他們倡導的許多核心價值具有普適性。

其實,中華文化近代化的過程,就是一個承認這種價值的普世意義的過程。

但是,中國人在追求近代化的過程中,卻忽略或者忘記了中華文明中的普適性價值。

其實,我們在接受西餐的時候,也應該把我們的中餐貢獻出來,讓全世界的人們接受它、喜愛它。

價值觀念同樣是這樣的。

特別是在整個20世紀的文明史上,以西方為主導的現代文明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嚴重弊端。

21世紀建構的人類文明,一定是一種多元一體的文明。

延續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一定要對20世紀的人類文明建構做出自己的貢獻。

國學就是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的凝聚,中國國學包容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所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它可以為21世紀建構一個新的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

鳳凰湖南:國學有這麼多的重大意義!但是國學已經出現一個斷層,最明顯的現象是很多人都已經是看不懂文言文了,今天我們又該從哪些方面來重拾?

朱漢民:這正是我們急切呼喚「致敬國學」、希望普及國學的原因。

由於歷史的原因,有一些基本的國學教育,比方說閱讀古文的教育,過去我們這一方面重視不夠,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英文,但是我們的大學生還讀不懂中國優秀的古文。

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要從小學教育開始加強,小學、中學到大學,都要有相應的國學教學內容。

我們很多優秀的思想確實是用古代的詩文表達出來的,非常優美,我們如果學會了,對豐富我們的思想和美感都非常有好處。

但是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典籍,可以說在現在中小學教材里,體現得遠遠不夠。

只是有個別的從文學的角度、從史學的角度選了一些詩文,但是沒有上升到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的層面。

我認為是應該由我們的政府、教育部門、老師、專家學者來共同完成這樣一個工作。

從學者的角度來說,也需要做一些普及工作,國學內容非常龐大,它還有很多內容不適合現代生活的部分,它在歷史上、在傳統社會是有意義的,但是在今天是不行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相關學者有這樣一個責任,挑選出一些能夠對現代生活有意義的國學材料。

同時再做一些能夠讓一般的現代人都能夠讀得懂的注釋。

應該說今年開始我們國家已經啟動這個事情,教育部已經正式下了一個文,就是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小學、中學、大學的教程中。

這個事情,專家學者、出版部門、學校老師已經在聯合做這樣一件事情,當然我們現在在做的過程中還缺很多東西,比方我們缺師資,我們的小學、中學包括大學過去因為中斷了這個教育,現在缺大量的這種從事國學教育的師資,這是我們的一個缺陷。

另外,教材方面、編寫方面,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編出一些教材來了,另外還引進了一些台灣版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但是還遠遠不夠。

結語:

在一本名為《書院精神與儒家教育》的著作封面上,朱漢民用了這樣一句話:「每一個讀書人心中,都藏著一個美麗的夢想,有一個安頓精神的讀書處」。

這位主持嶽麓書院院務長達20年之久的「山長」,見證了書院綿亘未央的生命力,他每天在「整齊嚴肅」的庭院內,體味著孔顏之樂。

採訪接近尾聲時,他笑笑說:「我確實喜歡嶽麓書院這個能夠安頓精神的讀書處,每次穿過這座古老的庭院,腦子裡總在提醒自己:面對千年學府的歷代先賢,今天做任何事情,放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我都認為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必須把它做到更好,更完善,才能夠不辜負千年學府的美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龐朴:儒學文化的守望者

「游思天人際,幸留高文垂千古;管領絕續間,又傷學苑弱一人。」1月9日20時49分,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儒學泰斗、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朴先生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謙和君子,大家風度,這是先生留給...

敦煌學翻譯:一個亟待解決的短板

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不僅取決於該國的獨特文化魅力,還取決於發達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和重要媒介,是國際文化互動、交融的直接推動力。質言之,語言交換或翻譯,很大程度上決...